“没事,国朝粮价稳定,没变化。市易寺控制的很好。”
“二皇子的队伍,在西南高将军的支持下,已经向南突进三百里。安南稻谷随地都是,太子殿下遣人南下,二皇子承诺确保国朝粮食运进。”
“现在二皇子是用粮食在交易国朝的淘汰军备……”
这些其实奏报里都有,甚至北辽那边缺粮缺到什么程度,皇城司的情报都表明了。
之所以现在都扯这些,是不确定官家对高永昌叛乱和西州回鹘入侵北辽的态度。
说起来,这两件事对大宋是有利的,特别对现在宋辽两国的战事有利。
只是,高永昌当初拒绝了四皇子的拉拢,现在却动手了。
而西州回鹘更是在借国朝大战北辽的风。
这种情况下,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是坑,还是扶,不好定。
坑,无非是配合着北辽将战争烈度降低,默许北辽抽调兵力去平息内乱。
扶,那办法就多了。不管是正面战场加大进攻,还是背地支援他们,都可以做。
只是,现在官家似乎走神了……
“国朝军械库的淘汰军备储量如何?”
“回官家,自朝廷全部对军伍更换火器后,朝廷将所有州府郡县的军备全数收缴到军械库了。”
“这十几二十年,朝廷未用过旧军备,最大的消耗就是扶植耶律乙辛,而他们又是以强弩为主。早期的弓箭、刀枪剑戟等,军械库留存很多。”
章惇在准备扶植辽东势力时,就曾调查过军械库。
“粮食呢?朕是问海运粮食量比原来增加了几成?”
“回官家,由于四皇子南下,参与了北辽内乱后等地的粮食生意,就繁荣了南洋十八国的粮食交易。”
“如今还是粮食交易几乎是耶律乙辛内乱前的三倍,比朝廷出兵前增加了三成。”
“也是因为如此,国朝各州府郡县的常平仓,新旧粮食的轮换加快了。但,据监察衙门奏报,国朝各州府郡县常平仓的粮食,空仓世间不超过三日,可以说是随时保证满仓状态。”
如今在随军的大臣中,吕惠卿是前线的军需总管,跟在汴梁薛向承担着大军后勤保障职责,了解的很清楚。
“诸位,对于西州回鹘和高永昌的行为,朕很厌烦,甚至厌恶。但是,本质上是有利于朝廷跟北辽这次大战的。”
“所以,朕即便是厌恶,暂时也不会有任何动作。他们若以为可以坐收渔翁利,那就打错算盘了,有什么想法,等灭了北辽再说。”
“不管是西州回鹘,还是什么高永昌,对于大宋而言,暂时没什么威胁,以后是番骑队功劳,朕给他们留着。”
“至于说现在,朕以为,倒是可以在粮食和军备上做些文章……”
战争财是利润最大的。
刚才赵曦出神,就是想起了后世发战争财的一些事……
“不过,必须在确保国朝境内粮价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将粮食外运。这一点,不管是朝廷的官方商队,还是民间商队,都必须遵守。”
“官方商队朕就不说了,对于民间商队,在确保原本往国朝境内运送粮食的基础上,朝廷可以允许民间商队出口粮食。”
“只需要在进出防线时,适当收取一定比例的粮食……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轨道运送粮食的负荷。”
“至于说定价,朕以为,朝廷必须统一所有出运粮食的价格。每一次出口粮食的价格,必须在外界流通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一成。”
赵曦这样的决定,对于大宋朝廷和商贾,绝对是有利的。
只是,这样的决定,对于北辽,对于高永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来就已经高企的粮价,恐怕在北辽会更加的飙升。
这是在收割呀!收割整个北辽的财富……
第942章 意图
收复失地,在赵曦看来不应该单纯的军事占领。说实话,若仅仅是对燕云十六州单纯的占领,大宋的战力早就可以做到收复燕云了。
收复失地,更应该是让这片故土对一个王朝有归属感、认同感,唯有归属和认同,才是真正的收复。
后世有很多军事占领土地并统治的案例,结果,只不过是将占领的土地陷入混乱而已,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收复。
虽然,在大宋的文人雅士的认知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一直在翘首盼望着王师北上,对于朝廷臣工而言,却清醒的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并不一定认同大宋王朝。
赵曦对这一点更清楚。
后世对于这段历史的评论,没有一家之言会自认为燕云十六州的汉人认同大宋。
或许曾经有过盼王师北上的想法,但在太宗朝高粱河大败后,在加上澶渊之盟,北地汉人已经完全忘记所谓的正统王朝了。
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对于北辽的认同甚于大宋,或者说只把大宋当作可以欺负的邻邦。
曾几何时,所谓的打草谷和捉生军基本上都是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为主…~
赵曦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直到今天才发动了北伐之战。
当然,耶律乙辛的叛乱是很好的契机。
但是,真正让燕云汉地的汉人认同,并不是说征服就可以。
这些年来,朝廷制定各种政策侧重于发展,目的就是想让燕云汉人有个对比,从而认同大宋。
这一次,从耶律乙辛叛乱,到如今战争开始,赵曦一直在故意将战事拉长时间…~并不是真的没能力短期解决北辽,而是因为燕云汉人。
现在在前线,拟定对战乱地区出售粮食的决断,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怎么说呢,这么多年了,虽然大宋的富裕对北辽边境有了一定的影响,真正南逃的燕云汉人真的不多。
数量上说起来也有几千上万的,但对于作为北辽赋税重地的燕云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大宋对于北辽南逃汉人的政策很优惠,结果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