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35节

这时候赵曦才觉得,包拯这样的臣子,确实是相当给力。

“包希仁,莫要血口喷人!走水之处并非吾赵允让别院,乃那个逆子之为。吾若知逆子有此作为,岂有脸于这朝堂哭诉?”

哼……你是没脸,可你有心。

赵曦只想自己能赶紧冠礼了,那样自己就可以于这朝堂上出言,也能跟这堂伯好好掰扯掰扯。

“汝南王,吾来问汝。汝可曾举荐高继安?汝之王府可曾有食客全大道?”

这口气已经是审问了。估计赵允让的无赖让包拯也上火了,根本忘记了这是朝堂,是紫宸殿。

“包希仁,汝到底何意?吾赵允让推荐何人,汝可查审官两院,至于吾王府养些个闲人,尚无须与汝包希仁报备。”

可以确定,这事还是会就这么没了。能让自己这堂伯如此理直气壮,也就是说,包拯所提及的两个人恐怕真不会牵连到这堂伯。

“启禀陛下,冷清乃由全大道引至汴梁,而高继安全程护卫冷清。而全大道原为汝南王府食客,于八年前出府。高继安曾被汝南王举荐,任职捧日军校尉,因于军中斗殴,八年前离开军营。”

包拯客观的将事实陈述了,并将供词以及调查结果一并呈与朝堂。

赵曦想看看老爹怎样处置此事。听闻涉及大统继承和谋反时,帝王都是不会仁慈的……

“启禀陛下,全大道因与吾之妾室混乱,被王府杖责后赶出王府。而高继安入职捧日军并非吾经手,因与其街市偶遇,见其武艺出众。吾为国朝计,方于审官西院为其举荐。还望陛下择人明察!”

推的挺干净,估计也肯定干净了,否则这堂伯也不会如此坦荡。

“退朝!包拯、赵概奏对。”

什么意思?怎么又退朝了?我的老爹,这事放在朝堂,要比私下里商议好呀。

在朝堂上,那怕你无中生有,随便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将汝南王府一家全庶民了,也是光明正大。

而私下里,那怕你与相公们商量了,怎样处置,最后都难免被人非议。

说白了,就是以势压人,也应该摆在台面上。

……

“官家,开封府遣人奏报,全大道与高继安于牢中自缢!”

得!赵曦跟着老爹,陪着相公们以及赵概、包拯,这才刚进了文德殿的门,才准备好好归拢归拢,也让包拯他俩仔细说道说道,结果先听到这样的奏报了。

老陈琳原本死气沉沉的语调,在这个时候都有波动了。可想这现在得有多惊人。

本来奏对议事,就是为这冷清惑众案牵扯出来的,结果最为关键的人证没了。还议个屁事?

现在的开封府,实际上就是赵概和包拯在主持,都出这事了,还议什么事儿?

连相公们也走了……

这一手做的漂亮,连赵曦也不得不佩服。一环扣一环,环环不脱节。

从早朝哭诉,到后面的推诿,最后来一个人死事消,简直无懈可击。

赵曦觉得这帝王挺被动的,什么事儿都是听人说,真相只存在字里行间……

不过有一点赵曦还是疑惑,难道这个堂伯真的舍得弄死他儿子?虽然儿子挺多,但毕竟那是亲儿子。

第110章 这算是了结了

这几天赵祯一直压抑着,似乎随时都有爆发的时候。

他忍着,一直都忍着,感觉自己真的快忍够了。

他很想直接下一道诏令,废除汝南王,逐出皇家,贬为庶民……肯定是会被政事堂封驳的。

国朝以来,从未有对宗室痛下杀手的先例,这也是自己这个堂兄如此肆无忌惮的原因。

若想找到能挨到堂兄身上的证据,几乎不可能。可这件事,就是傻子也都明白,就是他在背后操作的。

而现在,偏偏似乎有些关联的世子也烧死了,而那个闲汉所言,便成了一面之词。

别说是汝南王府可以否认,即便是事实确定在赵宗咏身上,对一个死人又能怎样?

“曦儿,事已至此,恐不了了之了。”

很不甘,也很沮丧。

整件事曦儿全程知晓,赵祯也就没在瞒着,实话实说。这是实情,曦儿也该懂,不懂自己也得教给他懂。

“帝王行事,自不能随心所欲。朝堂设置一台一谏,谏官纠帝王得失,朝堂封驳帝王诏令,皆是祖宗法度,为避免帝王不消为国朝带来灾祸。”

这样的谈话,这两年很多,老爹总是给他灌输些宽容和仁慈的观点,同时也教授些帝王得失。

在老爹看来,仁者无敌。赵曦就听着顺着。

“汝南王世子之事,如今只余一面之词,朝堂维护朝廷法度,自不容爹爹任意所为。故,此事就此作罢了。”

从证据链上,赵曦也清楚,不说那个堂伯,就是明面上烧死的那个赵宗咏,都牵连不上。

可从揣度上,怕是了解事实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日老爹跟自己说这些,应该是相公们交流过了,不处置。

赵曦觉得,单从士林对宗室的态度上,老爹无论怎样处置汝南王,不会有谁硬扛。

除非朝堂上的相公,包括有些台谏官,都在借此事还人情。

几十年,从那个堂伯于宫内扶养,再到老爹十六岁成婚至三十多活了自己这一个儿子,期间还有赵宗室宫内扶养的插曲。

不用想,整个朝堂,或多或少要跟汝南王府有牵连的。

有了正宗的大统继承人,之前所有的一切投资,总需要有个了结。

至于法度……纯粹扯淡!所谓法度,特别在现时,只是帝王与臣工分歧时的借口。

行,暂且放一码吧。赵曦也很无奈。

首节上一节135/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