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的贪欲,流民的聚集,再加上粮商逐日抬高些米价……这些甚至会影响朝堂诸公的判断,从而不敢轻易粜出常平仓的粮食。”
“诸多因素汇集,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商贾们囤积,粮商涨价,百姓哄抢,流民作乱,朝廷紧缩等等。最终导致朝廷不得不继续循旧例,改流民为厢军。”
“同时,很可能多年还算殷实的家户,会因这一次的饥荒,而回到潦倒的境况。”
“此番行为,并无意赚钱,那怕是赔些钱财,也得把局势稳下来。当然,如果有人有意作乱……”
赵曦没继续往下说。
如果有人有意作乱,他真的不介意玩一把。
这也是做诸多安排的原因。
“殿下,可选择海运。”
“所谓千里不贩粮,此惯例的打破在于组建自己的运输队伍。就如朝廷养漕运人员一样。”
“没有自己的海运队伍,自江浙,乃至两广、安南贩运粮食至京东路,得不偿失。”
赵曦这样说,倒也能说的过去。
其实他是有其他心思的。第一,他想避开所有的传统运输线路,从而混淆商贾们对粮食储备的判断。
就跟当初新币的做法一样,以此回笼资金,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商贾。
第二,他更想借用这次粮食危机,将轨道运输推到前台,让朝堂诸公看到轨道运输的前景,从而引导国朝那些埋在地下的钱货活起来。
没人跟钱有仇,轨道运力的显现,势必会引导闲钱向轨道投资。
如此,不仅可以继续解决厢军禁军的转民问题,更能促进国朝的运输网建设,甚至能促进石炭采矿和钢铁冶炼。
人有时候犯贱,求着人做的,都以为是坑。
或许是惯性思维,也或许是见识的差距。赵曦在铺设轨道时,没有除六家以外的任何人掺和。
在他们眼里,只有航运是省钱而有运力惊人的运输方式。
赵曦有时候都怀疑老天真的对他很眷顾。他一直还在考虑,怎样才能让轨道运输呈现与世人,偏偏今年就大旱了……
真不能去感谢灾荒,那怕心里真有这么一丝感激这次旱灾的念头。
吕公著包括苏颂等人的书信,是王中正和李宪一并带走的。
这次行动,赵曦还是准备私下来做。
如果在朝堂上议定,不说得叨叨半天,关键是朝廷的保密性,赵曦是真不敢信。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这事确实应该由朝廷主导才对,可如今的朝堂,很可能河北和京兆府的流民到了,还定不下具体措施来。
关键是,赵曦觉得还应该再教训一下那些商贾,回笼一些资金。
第248章 不得不赚钱
国朝很富,朝廷很穷。因为朝廷养富了士大夫,也养富了商贾,更是不限制土地兼并,让富者愈富,穷者更穷。
每逢灾年,颠沛流离的百姓,丢弃自己的耕田,到处找寻吃食,而地主们,配合着粮商,把粮食价格一路炒高,从而使那些贫寒的人,即便是有些积蓄,也为了有口吃食而返回赤贫。
而朝廷,这个大家的朝廷,却被地主和士大夫们掌控者,坐视不管,待那些原本自足的黎民,将耕田出卖后,便撺掇着朝廷,一次又一次的转民为军……
赵曦翻看过国朝自开国以来,所有的朝议诏令,也对照过国朝自开朝以来的编年记录。
很不幸,他看到的只有错误,而没有正确,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为私利而短视,置朝廷于不顾的嘴脸。
这又是一次大灾年,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此时该是如何的欢喜……
甚至就是自己护卫营的这些骨干核心,估计家里也准备着分享这又一次的饕餮盛宴。
没办法,他不能也做不到一个人面对整个朝堂,面对整个无耻而贪婪的士大夫阶层。
从儿时拉拢六家做食品,到后来拉拢一大群人做铜铁矿,拉拢一大群人做毛线,做石炭,做钢铁,做那些有别于土地收益的事,就是想让他们转一下眼,涨一点见识,别老盯着那些苦哈哈的那点土地。
只是赵曦担心自己高估那些人的智商,低估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所以,不得不做一些准备……
没让他太失望……
“曦儿,汝在护卫营所谋,娘舅家传话了,所有行动以东宫为首,步调一致。”
曹皇后专程到东宫这里来说的,她知道,要说守密,内苑比不了东宫。
虽然她还不大清楚儿子到底谋划了什么,娘家人传话也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但她知道应该是需要保密的。
不是传话的不清楚,就是曹霖也不清楚,只是将太子殿下所做的安排叙述一下。
然后,家主就把曹祥唤回去,并带来了这些话。
“三哥,爹爹也传话了,高家与东宫一致。”
说是都说完了,可都是一脸的疑问。
“京兆府、河北大旱,势必在青黄不接时,此两地粮价会暴涨,甚至会有大量流民涌到开封府。”
“一旦粮食涨价,流民就会变成贫民,乃至乱民。吾只是做些预防……”
“带个话吧,让在京兆府和河北道的自家商铺,或者是粮商的,把所有仓库腾空,然后准备接收粮食。”
“若有可能,再营造些库房,最好在国道的周边……”
对于同一战线的,赵曦不介意为他们提前布局。
这一次为大旱付出,得让他们在以后有所收获,更何况都是自家人。
眼看就要到栽种时节了,老天仍然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
筒车的灌溉,对于整个中原大地,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太多的土地挨不着河流了,靠天吃饭才是农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