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这样做了,可能拐的弯有些大,这是需要。
历史所有的记载,都不可能清晰具体的把真实历史呈现。赵曦很明白这一点。
记载历史的,所能知道的只是想让他们知道的。
就比如现在的中书舍人,也算是记载帝王日常的,可赵曦给予南征军的密令,他知道不了。
同样,南征军在大理做过什么,他也不知道,他能知道的只是大理先以家书之名,向国朝求援了……借文臣。
自然,在南征军中,知道袭杀文臣士子的也是极少数人,或许说只是执行者清楚。
吕公著应该知道轻重,他是文臣,对千古留名更看重。
这种事本身,对于所有参与者和执行者都自然带着束缚。
至于朝臣,或者是那些会去大理任职的臣工和士子,本来就把大理看做是蛮夷,最后在大理接触不到士子,反倒是对他们认识的证实。
而大理,本来处于逐渐汉化的过程中,经过这一次,就是大理也不会有关于大宋南征军残杀文臣士子的记载。
这所有的一切,全部完成后,看各个节点,赵曦自觉应该没什么纰漏。
赵曦没想顶一个暴君的名声。
大理的国书来了,对于大理无士人的现状,连提都没提到,满纸的感激。
感谢上国给了大理一个稳定的局面,感谢上国队伍在大理并没有滥杀无辜,感谢大理在平息叛乱时减少了对大理的损坏。
反正就一个意思:上国做的什么都对。
段思廉就是有怨气,这时候也只能这样说,他倒想说实话,还得敢呢!
段思廉是真的被吓坏了!
叛乱的高家和杨家被夷为平地了,那些为抵抗大宋队伍而与高氏杨氏结盟的部落领地,现在是满目苍痍。
宋国南征军所过之处,凡是有抵抗的地方,再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成人丁口。
当段思廉带着矿城守卫兵路过时,原本桀骜不驯的乌蛮,看着他们能做的只有发抖了。
在大理人看来,这是段氏王室从宋国借了兵,是段家那个做了宋国贵妃的女人借来的兵。
就是原本跟段家亲好的部落,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段思廉没有后路了,只能依靠宋国,没得选择。
整个大理,再没有跟他一心的部落,他现在只能这样借着宋国之威来统治大理。
他是大理的王,却又是宋国大理王……
他段思廉之所以还能做大理王,一是因为大理人理解他借兵的原因……毕竟在高氏谋反时,大理各部对他段思廉的支持力度有限。
二是因为,宋国的太祖在大渡河划过一条线。
同时,大理人对他段家继续做大理王,抵触的意愿不大,有利于大理的战后治理。
段思廉很清楚,他这时候只能依靠上国大宋,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也必须依靠。
他现在除了王的称呼,什么也没有,还能怎样?
所以,整个国书语气都是诚挚的。
诚挚的感谢了上国为大理所做的一切,同时诚恳的向上国求援,请求上国派驻文臣,为大理永远臣属大宋而贡献。
连帮助大理的理由都没敢在国书里提,并且把藩属国直接换成了臣属。
形势逼人啊!
“先让臣工自愿报名吧。若报名之数不足,再从恩荫和特奏名中遴选。”
“文臣派驻大理,与矿城守卫兵类同,一律实行轮换制,三年为一个轮换期。”
“另外,大理派驻三年,按五年磨堪计。同时,在大理被大理王提拔或者擢升的品级,三年后回国朝,依然有效。”
“诸位相公注意一下,此次往大理派驻文臣,是大理改土归流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批文臣也代表着国朝的目的和诚意,同时也代表着国朝文臣士林的素质。”
“还望诸位相公在遴选相关人员时,本着不辱国朝士林名声,不损国朝大目标为基准。具体详细措施,政事堂拟订。”
赵曦懂得一个帝王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尽管政事堂做出来的细则没他自己做的好…~毕竟他多了千年的见识,他还是放手让政事堂做。
帝王就是帝王,不能当小吏用。
第416章 争吵 多吵吵
南征军回朝了,还是全数留在了汴梁。这一点整个朝堂是共识的。
军卒不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张弛有度才是保持队伍作战能力最恰当的方法。
赵曦清楚这一点,所以才让所有南征军驻防汴梁。
而朝臣,则是担心这一群彪悍的队伍放在军州,会发生很多意外。
这一次的轮防,又一次利索的完成了。
不像上次,还得赵曦耍些手段,用些小伎俩才促成。
有了这两次做底,倒是有了更戎的基础,想必以后队伍轮防也不会再难通过。
毕竟现在国朝运送军卒的方式很畅通,不像早先那样劳民伤财,工坊城的运输队能快捷的完成。
吕公著因大理平息叛乱的功劳,直接就任枢密院了,同知枢密使。
大体上相当于副职,至于这官职的名称……随便吧,赵曦逐渐了解了国朝的官制,原本想改变的想法也淡了。
倒是对这种叠床架屋的架构还不满意,等等吧,急不得,不能太急了,容易让朝臣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