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46节

纯粹的程序式早朝,没一丝意外。说事的没有,弹劾的没有,朝议杂事的也没有。

就跟强压下安排好的一样,各人表演着自己的角色,不多不少。

这是在用一种无声,来表达自己对陈昌之处置的怨气吧。

扯淡!爱咋咋,随便!

别说接下来有王安石推出的新法,就是没有,赵曦也不在意这法子。

冷处理他见多了,哪有这样半拉子冷处理方法的?

文臣,关不上他们诉求的心。

只要再有关乎大家的事,或者各有不同诉求的时候,一样会嚷嚷。

不是说文臣团体不一致,是陈昌之的处置结果,并没有真正动着文臣团体的底线。

“陛下,臣有奏……”

赵曦见韩绛出列,就知道他是要缓解这气氛。

“讲!”

人的好心不能浪费,赵曦一直遵守这点。

“夏粮将收,如今河北道丰收、河东路丰收、秦凤路丰收,荆南、广南皆为丰收之年。”

“谷丰粮贱伤农,常平仓往年以储备安南交易之稻米为主。今年常平仓又到了三载轮换。臣恳请陛下,恩准常平仓今年放开国朝本地夏粮的收储,以避免谷丰粮贱之忧。”

这种事搁以前,政事堂直接就决定了。韩绛很明显是想缓解一下早朝的诡异气氛。

“准了。着司农司遣人操办。”

没了?没了。韩绛本来就准备引开一个话题……因为常平仓储备粮出库,是涉及到酿酒行平价趸旧粮的。

没想到根本没人接茬。政事堂几位也只是瞅他一眼。

吕公弼、吕公著正准备出列,再说些闲事。看向官家,却看到官家在摇头。

赵曦不但制止了吕公弼、吕公著的请奏,环顾一圈,所有担忧早朝情形,并看向他的亲近臣工,他都制止了。

自己需要这样哄场子吗?不需要!

“散朝吧。王介甫留对。”

也好,这样的早朝气氛,自己再把王安石留对了,似乎能给王安石一个明确……自己支持他。

至于会不会导致朝堂臣工更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这个,走一步算一步吧,反正赵曦也没准备真去推行什么青苗法。

还有政事堂的其他人,包括宰相韩琦怎样想……不好意思,随便想吧。

等一等就清楚了,绝对会惊着你们。

不用说后世对于青苗法的评价,就是现在,赵曦看了一遍王安石的奏折,也能看明白其中的漏洞和弊端。

这些大概也是朝臣们攻伐的理由吧。

第444章 都不纯粹

王安石就那样随在官家的身后,亦步亦趋的往垂拱殿。

这一刻,王安石知道,官家已经看了他的青苗法,并且真的有意革新。

有这样想法的还有吕惠卿,在官家留对王介甫时,他就知道王安石跟官家递了青苗法的折子。

至于官家会不会支持,吕惠卿从来没担心过。

王安石激动吗?应该是有点。他不仅仅是为他的想法可以实现,更是为国朝苍生而激动。

王安石,还是具备忧国忧民觉悟的,否则也看不到如今国朝的弊端,或者说看到了也不说。

“大参,青苗法的折子我看了。怎么说呢,在革新国朝一些弊政上,大方向上我支持。”

“同时,也请大参谅解。众所周知,我成长于内苑,虽然远征南疆,西出秦州,所到之处也都是城郭。真实的乡村实情我并不了解。”

“说句大不当的话,所谓侍弄庄稼,也是为让太后开心,随意在皇庄走个过场。”

“所以,大参在奏折所提之状况,我无法确定,也不敢随意确定。”

“大参也知道,如此青苗,是乃国策,一旦颁布,势必在国朝所有军州郡县落实。大参不会以为此事由你我二人就可定下吧?”

赵曦说的很诚恳,语气、神态,包括进来垂拱殿后的所有动作,都表达了跟王安石推心置腹的意思。

一代大贤,忧国忧民,尽管赵曦打心眼并不看好王安石的这青苗法……纰漏太多了。

但老王先生绝对受的起他这般尊重。

再说了,老王同志,或者说他那个变法的团队,可不只有青苗法。

想要一项一项套出来,并充当赵曦改变国朝弊政的先锋,赵曦就必须表示一些诚意,从而让王安石有跟他一辆战车的感觉。

在这份奏折里,王安石有提到监管时用重刑重典,赵曦怀疑是不是王老头临时加的。

有陈昌之为例,王介甫也难免借一下处置陈昌之的威力。

这得往下看着。

“臣惶恐…~”

对于官家这样的态度,王安石需要象征性表示一下客气。

“官家,国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臣并无非议太祖国制之失。”

“国朝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国朝耕地易主频繁,甚至到了田无定主的程度。”

好像这跟青苗法关系不大呀?继续……继续呗。

首节上一节546/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