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以臣拙见,将所有我们遇见的人全部抓起来,充当为奴隶,不能给亦难赤留有兵源补给。”
吴玠这一招,也算是半个釜底抽薪。
意思就是,我们来草原杀了一波,不能因为敌人逃跑,我们就没事做了。
恰恰相反,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将那些蒙兀人部落的所有人都征为奴隶,让他们去做苦力活,是非常好的。
吴玠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但却被赵桓否了。
大宋国内现在就业机会本身就不多,不能随便乱用奴隶,会府现有的经济系统造成冲击。
赵桓不甘心,他可是亲征草原,若皇帝亲征,不灭个国啥的,就太对不起如此兴师动众了。
他要把亦难赤汗逼出来,不如从杀草原小部落开始。
每屠一个小部落,他就要留几个人,然后让那几个人去报信。
报信的内容就是亦难赤一日不出,大宋军队一日不撤离。
两天后,折可求也抵达了王庭,三支大军在王庭会师。
赵桓对折可求和吴玠道:“开杀!”
于是,接下来,草原上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凡是遇到宋军的部落,全部被夷为平地,只留下几个人,这几个人就是负责传播的。
第四百二十八章分兵北海
打这种草原战最难的不是排兵布阵,也不是冲锋陷阵。
从更高的格局来看,最难的是后勤,是粮草补给。
历代的中原王朝,武力都不差,如果真要正面硬抗,汉人是分分钟可以吊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
但问题就在于,游牧民族不跟你正面硬抗。
他们的战略就是,中原羸弱的时候,他们就南下打草谷打得狠,中原强盛的时候,就偷袭一波就跑。
要是强盛的中原王朝大军北上,他们就在草原上乱窜,反正就是不跟你打。
等你走之后,他们又开始在边关打草谷。
这是让历代王朝最头疼的,强势帝王汉武帝,为了把匈奴摁在地上揍死,把前三代的积蓄都打得差不多了,匈奴依然不死,他们就躲在草原深处,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赵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游牧民族很机动灵活,他们没有城镇,不需要防守,随时可以搬迁,又随时可以进攻。
他们打不过的时候就逃,等你粮草不足被迫撤退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进攻。
所以,深入草原,从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也是,历代王朝很少有将武力范围传播到草原深处的原因。
而且,从投入产出来算,打草原那种穷地方,实在不划算,只要他们不南边来惹事就好。
但赵桓不这么想啊,草原是必须征服的,所有的游牧民族必须向华夏臣服。
否则,他怎么敢放心大胆打通西域的商路,去那片更加广袤的地方寻找财富?
以前不打草原游牧民族,是因为农耕文明本身的局限性。
农耕文明求稳,对那些种不了田的地方并没有兴趣。
但现在大宋已经在往商业社会转变,商业社会,需要去远方割韭菜,而草原的游牧民族明显阻碍了赵桓去远方割韭菜。
朝堂上的大臣们,现在也意识到了,要想恢复丝绸之路,大宋是必须向草原游牧民族证明,你们都他娘的要乖乖的哦!
否则老子就弄死你们哦!
范致虚刚刚看完所有的运粮汇报,他可能是大宋第一个对皇帝几年前强压下来的公路系统感受最深的一个人。
自从去年,几条主要的水泥公路竣工后,从南边调上来的军粮,时间节省了一半,量翻了四倍。
皇帝这个时候要打草原,完全是有理由的。
后勤的建设因为公路的竣工和新的军制全面推行,变得非常通常。
就说现在皇帝在前线打蛮夷,蛮夷要玩持久战,大宋根本不怂。
至少范致虚现在不怂。
三个月前,黑水城的常驻厢军就陆陆续续北上,在草原上修建了一座座城寨,离黑水城不算远。
它们的规模不大,相互之间也距离不远,在黑水城北面百公里形成了一个粮食据点。
若敌人突袭,打起仗来需要支援,以骑兵的速度,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
而现在,范致虚还在这些城寨的西北一百五十公里,修建更大规模的城寨。
几个月之内,整个陕西和河套,一共动员了一百五十万厢军部队进驻那里。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那里修建城寨。
这意味着,大宋实际能够控制的范围向北边推进了近五百公里。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皇帝北伐的粮食供给点,向前推进了近三百公里,让皇帝可以深入漠北,又可随时退守回来。
现在,政事堂的行政命名也出来了,那个距离黑水城三百公里的据点被称为“北府”。
鉴于“北府”的建设初具成效,政事堂正式将“北府”纳入大宋对草原作战的战略重镇。
眼下,赵桓在草原上带着人到处猎杀。
这事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亦难赤汗真的就像一个缩头乌龟,躲在草原的某个角落,不出现了。
但几乎半个草原,被宋军杀得嗷嗷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