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720节

打仗师出有名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就算没有名头,也要编一个出来灌输给将士们。

现在不用编了。

十天后,赵桓抵达北都幽州。

在幽州,赵桓接见了韩晨晨的父亲韩礼先。

一个字之差,原本是一家人,现在是死对头。

韩礼先这一脉旁支,也是出自韩德让,中途分出来,在幽州猥琐发育了大几十年,有一点点小生意。

恰好十年前,傍上了赵桓,也可谓是野鸡变凤凰了。

赵桓接见韩礼先,一是出于尊重,二则是想要让自己的丈人将商贸的势力范围尽快往北边延伸,总之,先瓦解韩企先的商社。

这种细节的事,赵桓也不想参与太多了。

在幽州停留的第三天,南边紧急送来了一份信:广州城造反了。

PS:第五卷天宋雄风终于写完了。

第五百二十七章耿直的柔嘉

丝绸之路是后人的说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严格的来说,丝路一共有四条。

北线是汉代开始的,从长安出发,一直到地中海各国。

南线是从蜀地出发,往西方。

草原丝路则是从草原出发,通往中亚最后到欧洲。

陆地丝路很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而西域又是一个常年战乱的地方。

所以,还有另外一条丝绸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条丝绸之路,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人类大航线。

他的起点是泉州和广州,一路经过南洋诸岛,穿越凌牙门的海峡,随后往西,抵达注辇印度南部,又穿越海洋,抵达大食阿拉伯,再到昆仑奴非洲,从路上进入欧罗巴,抵达大秦。

在无数个阳光明媚和狂风暴雨的日子里,一艘又一艘船,载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从华夏出发,经过万里,在海水湛蓝的海岸停靠。

那些不同颜色的皮肤、不同颜色的眼睛,说着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用好奇而热烈的眼光,看着被搬运下来的丝绸、陶瓷、茶叶、铜器等等。

华夏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其实上,很早很早就开始了远洋贸易,一代又一代人,行驶在古老的航线上。

尤其是到了唐朝,不仅仅诸多货品被运输到海外,更有无数海外的人,漂洋过海登陆华夏神州。

就说广州,自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汇聚。

隋唐时期成立的市舶司,就相当于海关,在赵宋时代,发展到了极致。

只是后面有些人不争气,把海洋的路自己给堵上了。

却说这市舶司成立后,华夏的造船技术也突飞猛进。

到了赵桓这个时代,船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点,也是全世界的最高点。

由华夏行驶出去的船,凡途径之地,都要引来无数人的围观。

例如在注辇,人们会站在海边,远远观望大宋的船驶来,用无比向往的眼神凝视着那些载满商品的商船,做梦都想上去看看。

并且还有人感慨:这一辈子,如果能去这些船行驶来的地方去看看,死也值了。

即便是到了大食的海域,以造船著称的大食人,看到大宋的商船,依然要发出感慨:真主造出来的奇迹。

呵呵,这些年,赵桓倒是没有把太多的经历放在海洋上。

毕竟这十年,战略重心是温饱、军事和内贸。

海洋有赵构,为了牵制赵构的权力,赵桓又找来了虞允文做海军大臣。

对于与海外的人做生意这件事,赵桓也是秉承着绝对开放的态度。

毕竟我天朝上国,物华天宝,还不至于小心眼到不让这些人在这里活下去。

况且,生意还是要做下去的,做生意有个自古恒定的道理:和气生财。

但偏偏有人就不想和气,偏偏这些人就想在广州搞事情。

是觉得自己是“老外”,在广州就有特权?

朕让你们留下来,不是要讨好你们,是看你们可怜,给你们机会。

别误会啊,要搞事情,朕也会搞。

将信放到一边,赵桓揉了揉太阳穴,他有一个人生信条:尽量少花时间用理论去说服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

能够定规则的,不是靠道理,而是靠拳头。

东京城就在前面了。

皇帝凯旋归来,文武百官早早就在城外相迎。

又有东京城百姓前来迎接。

待皇帝御驾已至,便响起了高呼声:“吾皇万岁!”

赵桓在一片簇拥和欢呼下回到了离开半年多的东京城。

此时已经是荷花露出尖尖角的初夏,东京城街道两边的树都已经被浅绿色装扮,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风从远方吹来,在汴河上轻轻抚摸过,带着水汽,在东京城的街道上游走,吹动皇帝的斗篷。

首节上一节720/9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