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烧制水泥的技术呢?”
“只要价格合理,也会出售。”
“还有”
魏征一连问了数十种洺州对外保密的东西,于秋没有任何一样不对外出售的,这直接向魏征证明了他刚才心中所想的是正确的。
于秋对那些东西严格保密,只是因为他要拿来卖钱,山东世家与于秋的相处模式和方法,从一开始似乎就是错误的。
于秋要对付的是野心勃勃,以不正当手段介入卢氏的崔氏,而非所有山东世家,只是他的手段用的激烈了一些,让大家以为,他是要对付所有山东世家而已,
而自己这些人,是被崔氏挟裹着上了与于秋对抗的战船,从他对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视同仁的态度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了。
东宫若是积极的与洺州合作,又哪里轮的到秦王府门下的长孙氏赚的盆满钵满,博陵崔氏误了山东世家,也误了太子,着实可恨呐。
不着痕迹的在魏征这里玩了一出离间计,能不能收到什么效果,于秋不知道,但是,看到手中三百万贯的支票,于秋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这可比与朝廷达成协议之后,对外出售玉米种子都要赚钱的多了。
三十车汽油弹合共三百六十灌汽油,每灌还不到十斤,在工坊中的实际造价,恐怕连三百贯都不到,一万倍以上的盈利,于秋两世为人,可都没有做过这么赚钱的生意。
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端,之后,魏征肯定会带着大把的钱财来找于秋买技术买秘方,当他们真的把这些东西弄回去搞懂的时候,洺州这边可能早就升级更新换代了。
像滚珠轴承带动螺旋桨推动的船,在蒸汽发动机和内燃机开始应用之后,就全部都得淘汰,用这些淘汰技术,换取大量的钱财,于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汽油这个东西,既然墨家子已经摸索到了提炼的方向,那么,弄出来也是迟早的事情,自己提前一点给他们,赚到几百万贯,去升级生产设备,产出纯度和燃烧力更高的汽油,岂不美哉?
当然,作为太子属下最难缠的人,魏征未必就上当上的那么彻底,他回去之后,还会找人商讨研究,于秋刚才跟他的这番交流,顶多是让王猛在反恐和保卫洺州技术工安全的任务上,减轻了少许压力而已。
而想到王猛,于秋又看到了桌上,他派人送过来的一些消息。
首先第一封是关于吐蕃使者的,吞弥阿鲁到洺州来有一些日子了,他整天带着那个叫噶尔东赞的少年在街上,甚至是乡野间闲逛,打听消息,了解洺州全然不同于大唐的政治风格。
昨天上午洺州图书馆开馆,他们下午就从武安县那边的乡村赶过去了,直到了晚上洺州图书馆关门的时候,他们才恋恋不舍的从里面出来,而且,直接在州城找了地方入住,看来,是要在那边泡一段时间的图书馆了。
他们都不着急与自己谈判,于秋自然不着急催促他们,十几万青壮俘虏在手,能够大大的加快越冬场的建设,最西边由夷男和颉利共用的东胜越冬场,今年入冬以前就有可能完工,而且,规模会比于秋最初设计的大很多,因为,有了夷男在那个方向放牧,需要接待容纳的人口和牛羊牲畜比最初预计的多了很多。
其余共荣,同心越冬场,则只是会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一半左右的建设。
最东边的团结越冬场,也同样有可能在今年入冬之前完工,而且,规模比最初预计的大很多,因为这里不仅仅有董放和突利亲自督促建设,还有室韦,契丹,奚部的数万人参与建设,越冬的暖棚才刚刚开始挖掘或者搭建的时候,各种财货交易,就先热闹了起来,就是高句丽人,和位置比较远的靺鞨人,也都愿意带着货物到这里来交易。
第二封,则是关于犬上三田耜的动向的,这家伙为了让他之前带过来的那些倭国子弟在洺山书院读书,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用钱财开路,在洺州四处求告,就差给那些孩子们换国籍了。
可他越是这样,于秋越是不表态,让他急去,越是急,他最终给出的价码就越高。
第三百零四章 人间处处是洺州
在研究作坊里和工匠们研究了两天枪械零件制造之后,于秋就带着于安给他准备好的行李物品,启程前往洺山书院了。
首先对专属他的小阁楼进行了一番布置,被清空的一楼里摆上了整排的沙发座椅,大致能坐下五六十个人的样子,还有一套专们为摆放电视机和音响功放DVD等而打造的红木壁柜。
平时不播放的时候,于秋会将壁柜的盖板放下来,用暗锁将其锁上,让正面的这面墙看上去,就是一个没有打开门的木柜子一样。
二楼的小房间里,一应铺盖洗漱用品摆放好之后,主要就是布置班台和书架,于秋对于这个时代的书其实没有多大兴趣,不管是书架还是班台上,都是摆放着一些图夹册子和空白的大纸,还有各种标尺之类的画图工具。
这段时间,他可是照着系统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用彩色颜料,画了很多植物,矿物,甚至动物的图纸,多是用来给属下的人,或者洺山书院的学生辨认,或者搜罗时使用的。
至于枪械,各种装备制造方面的图纸则是很少,于秋画好了之后,习惯直接交给研究作坊里的各个专业工匠,目前来说,山庄还是洺州最安全的地方。
当然,为了增加自己未来的保命手段,来书院之前,于秋还特意去了一趟库房,将里面接近一半的物品,还有许多研究作坊里的稀有金属,用来刷了系统任务,让系统里的积分达到了五千以上,这些积分一般情况下他不打算动用,只会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遇到刺杀时,可以兑换一把枪和一些子弹防身,遇到大洪水,他可以来件救生衣,或者兑换一艘小气垫船,哪怕是从高空坠落,他也可以紧急兑换一个降落伞,让自己保住小命先。
在阁楼里住下之后,一连三四天,于秋都在跟书院的教职员工开会,因为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原本都不是专业教书的,来到这里,也并不是要教孩子们读书,可能是教孩子们各种手艺和制造技术。
八月初八,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从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十二条长达千米的步行街的洺津渡,就热闹了起来。
一些带着孩子的洺州百姓,匆匆在卖早点的摊子和店铺里,买了一些包子馒头豆花之类的食物做早餐之后,就边吃边赶起了路。
当然,也有些富贵人家是在酒楼客栈里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早餐之后,叫店家安排了人力三轮车,或者人力五轮车,乘车往洺山书院而去的。
他们原本以为,会颠颠簸簸的走几十里山路,可等到车子出了洺津渡,进入种满果树的山林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从洺津渡通往洺山书院的道路,全部都是用水泥铺就的,有三丈多宽,足够好几辆马车或者人力车并排行驶。
由于洺州境内的山峰都并不陡峭,将近三十里的路,基本都没有什么很大的陡坡,还不到一个时辰,一些乘车的人就率先赶到了。
当然,这里的山路之所以不像别处的山路那般起起伏伏,有各种大上坡和较陡的下坡,是因为洺州修路有比较科学的规划,并不是以原先人们常走的路径为蓝本,而是整体取了一个有坚实路基的水平高度,高的位置削,矮的位置填,或者建桥,山体太大,具备绕的条件的,则可能会绕,具备开凿山洞通过的石头山,则会直接开凿一个山洞隧道通过,能省下很多路程。
这是后世修高速公路的思维,与这个时期修的驰道和官道完全不一样,上千人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修了这么一小段,才让大家有种在山里赶路也挺快的感觉。
书院所在的洺山主峰虽然不高,但山势比较大,在山脚下,修建有一个非常大的广场,所有来学院的车马,到这里就得停下来了,因为,往山上走的道路全部是石阶,开学以后,闲杂人等是不可以穿过路口的大石雕牌坊的。
九十九阶铺设了防滑瓷砖的台阶,分三段,每一段有一个三四十米长的平台道路供缓冲歇息,按照每阶将近一尺的高度,每一个平台,都比下面的平台高三层楼左右的高度,这个时期的正常人如果不跑着上台阶,即便是一口气走上去,也并不会出现气喘吁吁的情况。
而走完三段阶梯,上到最高的平台处之后,就会看到书院的第一个建筑群,传达室和新生报到处的一排房舍。
在传达室里值守的是穿着军装的洺州军人,负责在新生报到处接待的,则是穿着一身白色长衬,藏青色长裤,黑色牛皮靴子,脖子上系着红色领巾的孩子,有男孩有女孩,都是七八岁的样子,多达两三百人。
如果是来自长安的权贵之家,很快就会在这些孩子里看到熟人,长孙家的三兄弟,程家三兄弟,尉迟宝林,衡山王李承乾赫然在列。
国公家的世子,亲王家的嫡长子,皇帝亲封的二字王,在洺山书院只是做门童的职务,这气派,普天之下也没谁了。
凡是认出了他们的长安权贵,在举止上,都不由的端庄得体了几分,变的很听招呼。
当然,也有很多不认识他们的人,因为,总体来说,长安各个权贵家来洺山书院就读的学生,占洺山书院所有学生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还比不上高句丽,新罗,百济,甚至是突厥诸部的酋长送过来的孩子的数量。
更加别说,占比最多的洺州本土学生了,他们大多都是洺州军人,公职人员或者技术工人家的孩子,可不认识长安的谁谁谁,在他们的眼中,尉迟宝林就是一个身材壮硕一些的半大小子,李承乾,则只是一个身材矮小的毛毛头,因为他们穿着完全一样的校服,并不显得身份有什么特殊。
“学员姓名,入学凭证。”
每一个带着孩子想要继续往里面走的人,都会在新生报到处被这些穿着校服,打着领巾的孩子们询问。
早前所有成功报名就读洺山书院的学子,都获得过于秋颁发的入学凭证,并且,将他们的名字录入了名单,凡是出示了入学凭证,名字又在名单上的学员,都会被那些负责接待的新生的孩子带到后面的房间里,领取几套校服,铺盖和毛巾洗漱用品,并且督促他们更换合身的衣服,摘下所有的配饰,清洁或修剪头发。
“请父母或随行人员将学员所有私人物品打包收好,学员就读期间,衣食住行将全部由书院提供。”
看到孩子们换完衣衫出来的大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反应都是一愣,不过,慢慢的他们也就接受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