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节日化,本来就是于秋的大政策之一,今日军营里面的准备,同样也不少,只是,当大家路过训练场,看到一排排停放的大车的时候,原本已经十分饥饿的他们,又没有了饮宴的心思,开始各种参观起来。
“这些,都是你们夏国军队的战车?”李渊从一辆辆涂着迷彩油漆的车子前面走过,摸着那些快有他身高那么高,纹路凸起很大的橡胶轮胎,和金属外壳,一脸不可思议的朝前面领着大家去食堂的于秋问道。
“是啊!战马赶路实在是太慢了些,这次去西域,我们全军都会使用汽车赶路,虽然因为道路条件需要绕行很多路,但是二十天左右应该能赶到。”于秋笑了笑给他解释道。
目前,还只是第一批车子制造好之后送过来了,等到两个月后,还会有一批车子到达,到时候,加上坦克,装甲车,一共会有五百多辆汽车和五百多辆边斗摩托车,整个队伍接近一万人编制。
“二十天,就去到万里之外?”李渊对于西域有多远或许没有什么概念,但是曾经在陇右打过仗的李神通等人,却是惊讶的开口问道。
于秋点头道,“平均下来,一天也不过是五百里左右而已,以这些车子的性能,真要是全速跑,可能就是两三个时辰的事,不过,届时天气已经很冷,或许还会碰到雨雪,我们把行军时间放宽了许多,如果是夏日的话,最多半个月就可以到达。”
想想唐军半月都未必能从长安走到洺京,众人便知道差距之大了,即便是冬日行军,夏国的行军速度,也已经比唐军骑兵快一倍以上了。
有他们这个行军速度在,即便是在草原上和骑兵打仗,也能将其打的全军覆没,因为,他们的车子,能够轻松的追到战马跑死为止。
“可是,万里之外的战事,跟你们夏国又有什么关系?白白消耗这许多钱粮花费,值当吗?”李渊还是不解的道。
“当然有关系,那边是我们联合执政联盟的成员国地界,亦关乎着我们夏国的商业市场,我们夏国的商品每年有近一半,都是销往那些地方,保证市场的稳定,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持续的增长,如果仅仅是靠国内,我们种三十年的地,搞三十年的生产,也未必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经济水平。”于秋给他解释道。
这又涉及到李渊不懂的领域了,李唐过往的时候,别说派兵去插手西方局势,就是打听他们的消息这样的事情,也从未派人去做过。
一般都是人家今年来了,今年跟人家做生意,人家明年不来,就没的生意做,商贸发展,跟通常是跟运气挂钩,不会主动搞什么规划,确保增长之类的。
于秋这算是给李渊上了一课,为了富民,为了发展,用尽一些手段,谁阻挡了,就干谁,或许,这才是一个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
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
李渊在夏国看了几个月,积压了很多问题,就是想临行前,找于秋问个清楚。
虽然他现在改主意了,决定等夏国的阅兵仪式之后再回去,但好不容易和于秋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也不打算把自己的问题继续存着了。
两杯酒下肚之后,他便跟与自己左右而坐的于秋开门见山的道,“你觉得,朝廷治下想要学习夏国的话,应该怎么改,或者说,从什么地方先改起?”
于秋看了看李渊的眼睛之后笑了笑,心里虽然想说,当然是从你改起,但是嘴上却是道,“可以先从通商口岸改起。”
“怎么个改法?”李渊继续问道。
于秋再度答道,“设立经济特区,比照夏国,实行全新的制度。”
“设立经济特区?像苇泽关这样的通商关口位置,我都设立成经济特区么?”李渊似有所悟的道。
于秋点头道,“苇泽关现在应该算是朝廷治下最接近经济特区的位置,它可以作为一个向北的经济特区,还有向南,向西,向东,和中部的经济特区,都要设立。
先在特区改革制度,再慢慢的延伸发展到全国,可能就会轻松一些了。
当然,管理这些经济特区的官员,必须得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够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有新潮的思维模式。”
“那又如何得到一批这样的官员呢?”李渊再度追问道。
于秋想了想之后答道,“可以开培训,针对性的教育,然后,选出学的最快,最有悟性的人当官。”
“开培训班?”李渊有些懵逼的看向于秋道。
培训班培训官员,这可是个新鲜创意,在这个时代,虽然科举已经开始有雏形了,但其实实行的还是举荐制,一些有才,想出仕的读书人,通常都要在现在朝廷任职的高官门下行卷,接受一定的提点教育之后,才能做官。考前教育,甚至还重于考试。因为考试通常是开卷考试,还不糊名。
用这种开培训班的方式,等于是一定程度取消了举荐制度。
“是的,找一些家世清白的且识字的年轻人在夏国各部学政,每隔几天集中上几节课,一两年就可以出成果了。”
“那感情好,等回了长安之后,我便去挑选人。”李渊听说一两年就成,顿时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您怎么挑选?”于秋笑道。
“当然是,让大臣们去民间收罗举荐啊!”李渊理所当然的回答道。
于秋摇了摇头道,“这样的话,您找来的,肯定会是一帮身后代表着某些权贵大臣利益的人。”
李渊闻言一愣,他知道于秋说的在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又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您没有在我们夏国的学校看过么?”于秋有些诧异道。
“看过了啊!”李渊不知所以的道。
于秋循序渐进的问道,“您觉得学生多不多?”
“多啊,我虽然还没看全,但听说今年光入洺山书院的学生都有两万多人,你们夏国全境,现在都有三十多万小学生了吧!。”
“是啊!三十多万,如果李唐普及了教育的话,可能是三百多万小学生。这么多人中间,您想要什么方面的人才都有,将来何愁国家无人治理。”于秋感叹道。
“说来说去,还是要普及教育。”李渊一脸悻悻然的模样道。
“不普及教育,就不可能做到夏国现在的程度,这个建议,我两年前就跟你们提了,如果那个时候就跟进,再过个三五年,你们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也会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现在么,可能至少还要等八到十年了。”于秋摇头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几年不都送了很多孩子来洺山书院读书么,再过几年,几百上千的孩子从洺山书院毕业,就可以帮助朝廷管理地方了啊!”李渊更加不解的道。
于秋向李渊解反问道,“莫非,您以为夏国能有今日,是靠我一个人支撑起来的?
不是的。
是靠所有的官员,所有的百姓一起共同努力支撑起来的。
因为,人吃三个饼会饱,但只吃第三个饼,是不会饱的,前面两个也要先吃下去垫肚子。
如果不是我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开办扫盲班,让所有百姓都认字,懂得一些道理,他们就无法支撑起了我们夏国各种工业,商业,农业的发展。
说那些您可能不懂,我打个简单的比喻,他们不会学问算术就无法开的起夏国的这么多店面,没有这些多的店面,就无法售出夏国产出的货物,您看看现在那些外国来咱们夏国做工的雇工们,出门都得主家带着,您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在我们夏国,不识字,看不懂路标,不知道怎么坐车,连出门逛街找事情做,都会迷路,方向都摸不到。
而仅靠一两个聪明的官员,来带动一地的发展,就算是再好的情况,也就那个样,甚至都不可能超过我们夏国农垦区的水平。
而只有所有人都更加聪明,都有发展壮大的心,才能让日子过的蒸蒸日上,看不到上限和尽头。”
“可是,推行全民教育,太花钱了,朝廷支应不起啊。”李渊苦着脸道。
“钱,挤一挤,借一借,总是会有的,您又想要朝廷快速发展,又不想出钱投资,哪有这样的好事情?”于秋摇了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