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第1049节

李林甫多次帮裴旻大忙,裴旻用着也很顺手,还不舍得将他除去,只能选择满足他在这方面的欲望。

反正张九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青海湖处理青海道的开通,以加重青海湖在唐王朝的地位,短期内是无法估计河西、陇右之事的。

裴旻今日占据了青海湖,就没有想过在还回去的道理。

张九龄留下来的诸多事情,也只有李林甫搞的定。

至于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牛仙客这些人,都要逊色许多。

反正裴旻这里看着,李林甫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李林甫得到了重任,果然喜笑颜开,认认真真的处理着新到手的政务,将一切都处理的妥妥当当的。

这一切裴旻看到眼中,也颇感欣慰。

这一天,裴旻意外收到了一封朔方的来信。

看着信封的落款,居然是朔方节度使王君毚。

对于王君毚,裴旻还是有着一定印象的,两人多次并肩作战了。只是后来他去了朔方,也就断了往来。

这关系就是越走越亲,长时间不往来,关系也就淡了。

裴旻见十年没有联系的人突然联系自己,有些意外。

拆开来了信,看着信中的内容,霍然而起。

信中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李光弼的。

裴旻自然听过李光弼的大名。

后世人常说李家出奇葩,这一点也没错。

李隆基是唯一一个盛世皇帝,除了他找不到一个出生于忧患,独挑大梁,立下赫赫武功,又于自己作死,将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败光的君王。

而他的儿子李亨,也是唯一一个崛起于战乱之际,没有匡扶宇宙之才,反而处处拖后腿,却能克定大局的皇帝。

李隆基自不用说,李亨继位后,号令天下兵马勤王,他的大决策几乎没有正确的。

他用房琯为平叛主帅,一个月败光勤王军,导致不得不向回纥求救。

他不同意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的计划,错失良机,导致安史之乱的灾难无限扩大。他用鱼朝恩牵制郭子仪,导致郭子仪兵败,用鱼朝恩牵制李光弼,导致李光弼兵败……

都是坑天坑地坑队友!

遇到唐王朝这种大动乱,遇到李亨这样巨坑的皇帝,安史之乱硬生生的给结束了。

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上天赐予的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盖世名将。

靠的是一腔热血的张巡、许远、颜杲卿、雷万春、仆固怀恩这些深感唐王朝恩德的名臣良将。

一个个的忠臣良将就是顶着一个拖后腿的皇帝,硬生生的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就是李光弼。

在裴旻眼中,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应该更要在郭子仪之上。

李光弼用兵之灵活多变,战略大局之精准,令得他多次击破贼寇的软肋。

中兴第一功,李光弼是当之无愧的。

郭子仪之所以出名,在于他的中庸,懂得进退,换句话说就是政治觉悟高明,但比起真正的用兵,郭子仪应该会逊色李光弼一二。具体用个数据来形容,郭子仪的统帅若是九十八,那李光弼就是九十九或者一百。

这能够得到李光弼的消息,裴旻实在是有些开心。

毕竟人才难得。

认真的看下去,裴旻嘴巴都要笑歪了。

这居然是一封介绍信,信中的内容正是要将李光弼介绍给他,希望李光弼能够在他麾下任职。

原来王君毚知道李光弼的脾性,他要是一离去,安思顺压不住李光弼,反而可能会因为少了自己的存在,令得两人败坏朔方兵事,故而动了撮合李光弼跟安思顺女儿的用心。

结果李光弼根本不领情,也不知什么缘由,李光弼不但不接受娶安思顺的女儿,还直接弃官不干了。

态度之坚决,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王君毚心底有火,但也实在怜惜李光弼的才华,不忍心将李光弼的干略给埋没,于是将之介绍给裴旻,希望裴旻能够好好的治一治李光弼那桀骜不驯的脾性。

“这简直就是刚刚瞌睡,就有人送了枕头!”

裴旻大喜的笑道,之前他想将郭子仪收为己用,但是郭子仪的脾性,实在不讨他喜欢,双方根本不是一路人,也就不强求了,但是心底还是有着小小的遗憾的。

对于南霁云的拉拢也是如此,南霁云跟着张巡,不算屈才,可终究不是跟着他。

却不想李光弼,居然送上了门来。

“有得必有失,莫过如此。没有求得郭子仪、南霁云,却来一个更加厉害的李光弼,上天待我不薄!”

王维见裴旻如此夸赞一人,忍不住问道:“裴帅,这个李光弼真的如此厉害,你都要将他夸上天了。当初的哥舒翰、高仙芝都没见你这么夸赞。”

裴旻道:“那是因为,高仙芝、哥舒翰不如他,这个李光弼,我跟你说,也只有忠嗣可以与之相比。在用兵的灵动方面,忠嗣还不及他?”

王维都有些傻眼了,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是何等人物,李光弼一个无名小卒,居然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

第四十一章 桀骜不驯,不存在的

裴旻自无法与王维细说李光弼的功绩,他总不能说李光弼在太原之战中,以一万兵卒,对抗史思明、蔡希德的十万大军,杀敌七万余数。也不能说他,擅于以少胜多,以数万兵卒,虎步商洛,将史朝义的十数万大军困在洛阳,动弹不得,也就神秘兮兮的笑道:“摩诘还不信我的眼光?”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王维接不下话来了。

裴旻识人用人的本事,可谓天下无双,这个人尽皆知。

但是身为裴旻的秘书,王维却发现裴旻很多时候有神算的潜能。

首节上一节1049/12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