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 第841节

冯云山坐在主位,他的案前,放了不少的报表等,都是各个部堂呈送上来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数据,不过,冯云山只是稍稍瞄了几眼,对于这些繁杂的数据,他看得头疼,他还是喜欢简单直接,下面人直接禀报给他听来得更爽快一些。

“李爱卿,郭爱卿那边应该受到诏命了吧?”冯云山问道。前段时间,因为内阁委员兼商务部部长的伍崇耀因为帮助大皇子冯癸方张罗资金调集、兴办国内的二马各子公司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便建议冯云山去除商务部部长的职务。

冯云山也清楚伍崇耀这是避嫌,想让自己将商务部部长的职务索性交给大皇子,毕竟,原本最早之前他伍崇耀当商务部部长的时候还兼任了南洋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而如今这二马公司比南洋公司还大,集合整个皇家私库和整个朝廷和民间乡绅等财富,因此这二马公司总经理来出任这个商务部部长,也算合适。但冯云山却没有答应,他本就不想让冯癸方沾染任何中华帝国官场上的事情,加上如今二马公司是以他冯氏皇家私人财富为基础的财团,完全是冯云山自己和大皇子一脉冯癸方的利益,因此,他不愿意冯癸方出任商务部长,这样会造成太多以权谋私的机会,让冯癸方把握不住。

于是,冯云山让内阁以自己的名义下了诏令,亲自签发出去,命令驻欧特使郭嵩焘回国,他准备任命郭嵩焘为商务部部长。而郭嵩焘原本的驻欧特使的位置,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已经被郭嵩焘带着成长了起来,应付欧洲诸事已经错错有余,就交给他好了。

“禀陛下,郭大人已经回复已经启程。估计这个月,最迟下个月便会回国。”李鸿章连忙回复道。

“让郭爱卿回京一趟,朕要见见他!”

“微臣遵命!”李鸿章为郭嵩焘一阵欢喜。他与郭嵩焘是同年中进士的知交好友,而且郭嵩焘还比他先一步投靠皇帝,可如今他已经是内阁副总理,而郭嵩焘只是驻欧特使,还一干就是十年,他难免会担心两人见面有些尴尬。如今皇帝任命郭嵩焘为商务部部长,显然,李鸿章猜测着皇帝应该是对原本的广东巡抚兼南洋公司总经理洪仁宦耍急溉霉造庀瘸鋈紊涛癫砍ぃ缓笤偌嫒喂愣哺А�

同时,李鸿章推测皇帝是不是准备将南洋公司等原本以朝廷国库资金立起来的贸易公司进行改革,并入二马公司?那这样的话,可就真的将整个朝廷的小半资产变成冯家的私有财产了。

而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对于这样的事情,冯云山虽然不是圣母,但也不愿如此。他之所以搞家族式的财团,是因为后世的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莫不如此,尤其是接下来的百年时间内,更是家族或几个几十个家族联合起来的财团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这说明历史的必然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的,就算他能想到更好的制度,但估计也没办法违背。既然这样,冯云山想的还不如将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自己是中华帝国的皇帝,不管如何都要对整个国家、对百姓好,这样的话,总比其他家族完全为了自己的私利好一些。但在自己百年之前,必须得对组建起来的庞大财团做出一个了结。

而现在,才刚刚开始。冯云山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发动国内的汉家资本进入海外市场,抢占资本地盘的阶段。在这最关键的当口,第一要务是走出去,扩张势力,即便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也是次要的,后面再慢慢解决。

“李爱卿,你先将帝国的总体情况禀报一下。你们内阁各部的报告又长又臭,朕又没你们这么多的精力,实在看不过来。”因为不是正式朝会,冯云山说的很随意。

李鸿章赔笑着,连忙回禀道:“陛下,微臣便从交通、矿产冶金等重工业、纺织日用等轻工业几方面禀报吧。”

“交通方面,首先是铁路得到大力发展。截止上个月位置,整个帝国的铁路线路已经建成超过1万8000公里,其中中东部的将近5400公里是复线。这些铁路每年运送的货物占了整个国家货物流通的四成。

具体的铁路线路,主要干线有南北向的三条:由盛直铁路、苏直铁路、苏浙铁路组成的沿海地区纵贯南北铁路线,从黑龙江城经吉林城到奉天,再由奉天经北京、天津、济南、徐州、镇江后可以抵达圣京,而从镇江又可以继续南下经过苏州、上海、杭州抵达宁波;由蒙直铁路、粤直铁路组成的中部大陆纵贯南北铁路线,从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经过直隶北京、保定、开封、武昌、长沙、韶州抵达广州城;从陕西西安经汉中、绵州、成都、叙州、昆明至河内的西部大陆纵贯南北的铁路线。

而东西方向建成的也主要是三条:由粤直铁路上的开封为东部起点,一路沿黄河往西,经洛阳、陕州、西安、秦州、兰州、凉州城、哈密、古城,如今已经过了乌噜木齐,预计再过三四个月,便能抵达伊犁的惠远城,十个月时间能抵达喀什噶尔城,甚至到霍罕城,这是最北方的一条东西方向的;

第二条东西方向的,是由圣京出发往西,一路沿长江经安庆、九江、武昌、荆州、施南府、重庆最后抵达成都,这是中部地区的一条;

第三条东西向的,是从粤直铁路上的衡州为起点,一路往西南方向的湘江而上,经过永州、桂林、柳州、南宁、太平府至河内,最后抵达南掌的隆勃刺邦。

这是主要的干线,其余的一些分支线,也陆续修建并开通了多条。

特别是最近三年,大前年修建开通的铁路里程从2100公里,增加到前年的2500公里,到去年的3100公里,今年预计总共能完成3800公里。”

第1307章 铁路发展章程和航运

“至于环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已经开始修建起来。陛下想必已经看出,蒙直铁路其实就是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北线中的第一部分,目前仅仅刚刚修建到库伦,越往北,越难修建,只能等明年夏天,色楞格河解冻之后,利用木筏小船运送枕木和钢轨等铁轨材料。预计明年一年也最多修建到北海城(贝加尔湖畔),至于要继续往西,预计再需要两年才能抵达托木斯科堡,而要最终抵达叶卡捷琳堡和奥伦堡,预计要五年之后了。

这是北线,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南线方面,从兰州城往西,也抵达乌噜木齐,刚才说了,再过十个月左右,能抵达喀什噶尔城或者霍罕城,再经过布哈尔城,抵达锡尔河的咸海河口的咸海城,再往西北经过阿拉尔斯克镇,最终抵达奥伦堡,估计要三年半到四年的时间。因为南线的每年施工时间长,加上当地的哈萨克人可以雇佣,修建起来比北线要快上许多,因此,可以让南线修建完奥伦堡之后,帮助北线修建奥伦堡至叶卡捷琳堡这一段。这样环西伯利亚大铁路线会更快地完成,对朝廷掌控西伯利亚更有利一些。

其他的,还有专用的煤矿、铁矿等货运铁路也修建了数条。比如从鞍山铁矿修建至营口货运码头和奉天府城,直隶永平府滦州开平镇的开平煤矿,经过滦州州城到司家营铁矿和直隶钢铁厂,再往北经过永平府城、抚宁县的兴全煤矿和石门寨,最后抵达秦皇岛货运码头。”

听李鸿章说完铁路建设情况,冯云山心中大致有底了。不得不说,中华帝国的这些年铁路发展十分迅速。但与历史上的美国相比,还是相差很大。冯云山记得美国早在前些年,铁路建设里程就超过1.9万英里,而历史上,在19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铁路长度为3万英里,到八十年代初,便直接增加到9万英里.,而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猛增到超过15万英里。也就是说,在发展最快速的时候,美国甚至每年接近修建1万英里,折合1.6万公里之多,几乎相当于中华帝国十来年的总铁路长度。

这无疑说明,自己这边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尤其是如今钢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铁轨已经不再短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冯云山虽然对帝国这些年的铁路高速发展还算认可,但还不是特别满意。毕竟中华帝国的人口众多,与当初那个时候的美国相比,人口几乎是它的十倍,资金也远远超过那个时候的美国政府。当然,冯云山也认识到,之所以如此的局面,除了前期建设铁路起步太晚,修筑铁路的技术人员以及所需材料的钢轨严重不足之外,利益驱动性才是根本原因。

美国当初的铁路修建狂潮,主要来自西进运动的利益,铁路公司和修建铁路的承包商以及钢铁产业资本大发其财,尤其是沿线铁路的土地使用权更是让铁路公司赚的满嘴流油。而自己的帝国方面,铁路的好处才刚刚领略到,而且又是朝廷拨款进行铁路投资,毕竟有限。但冯云山相信,接下来,只要他开始开放铁路修筑权,像美国历史上那样,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支线,必定能迎来铁路的巨大发展。

于是,冯云山转头看向李鸿章和交通部部长程恒生,问道:“李爱卿,程爱卿,你们交通部连同矿产冶金部搞的那个《帝国铁路发展章程》怎么样了?”

李鸿章看向程恒生,示意由他来回答。程恒生会意,忙道:“禀陛下,交通部已经制订好了《帝国铁路发展章程》,全章程共12大条,对帝国的铁路发展做了统一的章程,包括统一标准规距1435mm,大力支持铁路商办,但必须以华资为主,对帝国本土商贾资本入股新建铁路超过十万圣元以上者,给予奖励,主要以铁路建设的专业化、制度化、开放化为原则,集中体现着朝廷支持商办、统一路政的主张,主要是鼓励民间投资,保护商办铁路公司的利益,更快更好地促进铁路建设的高謿。”

“很好!另外,各大银行也要多辅助民间商贾兴办铁路,为他们提供贷款支持!利息可以由朝廷先行担保贴付。总之一条,要充分调动起来,甚至可以将沿线铁路的矿产勘测开发权优先批给这些商办铁路公司,促进他们兴办铁路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成为大型铁路公司。另外,出来客运货运,还要可以批准他们进行邮递等业务,相信朝廷的资本总比他们来得强大,不怕他们发展起来。

不过有一条必须明确,遇有抢险救灾、紧急兵事战乱等情况,各铁路公司必须无条件接受朝廷的征用铁路,所造成的损失或者说运费,按照半价由朝廷财政拨付。”冯云山补充道。

程恒生连忙应允马上修订补充进去。

冯云山对李鸿章和财税部部长阎敬铭道:“程爱卿的交通部肯定是想大力发展铁路的,这点朕丝毫不怀疑。如今听说钢铁产量也已经大为上升,完全能够满足铁轨的生产。那现在最终取决的,还是你们两位,李爱卿,你这个内阁副总理,要高度重视铁道的建设才行,还有阎爱卿,财税部要有侧重地偏向交通部的资金拨付,大力扶持他们的铁路建设!”

李鸿章和阎敬铭两人连忙答应:“微臣等谨遵圣谕!”

接着,李鸿章继续说起了交通通讯方面的朝廷成就。

除了铁路方面,中华帝国另外在疏浚内河航道、修建官道马路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尤其是南方地区,河网密布纵横交错,航运一直发达。只是有些河道过于狭窄,无法通过大型航船,因此,朝廷这些年通过不断的加固地堤岸,疏浚河道港湾,浇筑码头,改善航道运输,航运交通持续发展。

从南至北,珠江以及上游的西江、北江航运水系,闽江和瓯江、甬江组成的沿海以及内河联合航运水系,再到整个帝国最为繁忙的长江主航道以及各支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组合成的长江及江南水乡航运体系,淮河和黄河的中原腹地航运水系,以及最北方的黑龙江流域组成的航运水系,这些年都蓬勃发展。而这些,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以,将南至浙江的甬江,中间串联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黄河水系,北至海河水系,将从宁波至北京通州这两地之间的水运航道联系在一起。

由于这些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华帝国最为繁荣的珠江流域、江南地区和中原腹地的经济也飞速发展,促使整个国家的大宗货物流通更加的频繁方便,成本更低。

根据交通部的统计,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整个中华帝国注册的水运公司有3740家。除了官府和南洋公司、东洋公司等这样的官办设立的水运公司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民间私人资本成立的水运公司。全国共有50吨以上客船、货船(商船)一共8932艘,合计总吨位达到72万吨左右。

第1308章 官道的发展

而这仅仅是船舶50吨以上的较大船只,要是加上为数众多的满清时期留下来的老式船只,怕是数万甚至还不止,总吨位至少达到上百万吨以上。

整个中华帝国境内的船只类型千差万别,但总体算起来,一共四个类型:大轮船、小轮船、民船和竹筏。

这其中,大轮船和小轮船其实都是中华帝国成立之后采购与自行制造的,而这其中,自行制造的反倒是越来越多,除了朝廷的四大船政局之外,还有不少私营造船厂也大规模发展起来,去年制造交付的蒸汽船只——大小轮船已经接近两千艘,并且,这些新制造出来的轮船吨位都越来越大,平均吨位已经达到了将近300吨的样子。大轮船除了在远洋和近海航运之外,还在珠江中下游、荆州段以下的长江中下游、黄河淮河以及黑龙江下游等主干河道以及湖泊航行,而小轮船则可以航行的地方更广,除了大轮船能航行的地方之外,珠江、长江、淮河、黄河和黑龙江各支流,以及其他的闽江、瓯江、甬江、海河、鸭绿江等稍小一些的河道及主要支流航行。

这些大小轮船占据了全国内河水运的客运和货运的将近一半的体量,若是加上近海海运的话,几乎占据了整个国家运量的七成了。

除此之外,民船和竹筏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民船实际上就是原本满清遗留下来的内河木帆船,甚至运河上人力拖拉的拖船,绝大部分都只有数十吨甚至十几吨,少量的超过百吨。除了原本遗留下来的,还有少数民间的小型造船厂和河港的船工匠人制造这种木帆船,但数量和吨位与蒸汽轮船相比,已经占比很小了。

剩下的最后一种,竹筏木排之类的,这是最为原始古老的一种勉强算是船只的交通运输工具了,这些使用寿命都不长,但制作简单,常年在江河边生活的船夫,基本都会制作。而这个竹排之类的,运输的货物或是人员也很有限,但却应用极广,特别是在各支流的上游,甚至水流湍急的溪渠都能使用,有效地补充了船只无法航行的河流上游地区。

通过这3740家水运公司,上百万吨总载重量的客、货商船,将全国各地大部分能通航的地区的物资进行运输,有效促进了贸易的开展,更使得各类商品畅销在全国各地,价格也大为降低,让帝国百姓得到了诸多实惠。

而除了这本土的内河运输之外,新扩展的帝国领土的河道运输,尤其是中短途海运,这几年大行发展,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中华帝国击败西洋海军第一强国英国的第二次远征舰队之后,帝国的军力让民间甚至外资商贾都极为放心,一下,整个中华帝国境内的海域内贸易便繁华稳定起来,加上中华帝国的几支海军舰队早已经将近海海域内的几支仅剩的海盗给全部消灭,近海海域的短途海运也立刻高速发展了起来。因为海运的本身都是以货船为主,而且船体载重量大,加上最近的铁路修建也十分便捷,折算下来,运费比内河运输更为经济划算。

像原本的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登州、天津就是大型沿海或近海港口城市,如今经过海运的催生发展,这些地方更加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集中地和附近工商货品的集散地。而其中的广州、福州、上海本身就是特大码头,原本就是七八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如今经过帝国十来年的发展,已经大肆扩展,均称为超过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特别是广州城,原本人口就已经超百万,如今特别经过中华帝国的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直超200万之巨。而这其中,作为海港码头,同时又是河运重地,水路航运成为这些城市壮大的重要原因。

而根据交通部的统计,陆地交通方面,除了已经给冯云山禀报过的铁路建设之外,官道马路的修建也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中华帝国疆域辽阔,并且,地形复杂,除了北方的中原腹地一些平原之外,其余的江南水乡主要靠的河网船运,而其他的一些南方丘陵地区掺杂在山岭之间,道路修建不易,像福建、贵州之类的地方更是崇山峻岭,道路修建十分困难。不过,在经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之后,帝国本土的官道建设饶有规模。历朝历代都修建官道,就算再腐败恶劣的王朝,也不可能做出故意损毁道路的事情来。

特别是明清两代,整治修筑地方道路的风气盛行。乡间官绅、商贾在发家之后,都想获取名声,回报乡里,修桥铺路之事十分常见。

而在官府层面,尤其是满清王朝,为促进税收的收取和粮食的征调,同时更为了兵力的调动方便,特别是骑兵所需的道路,以更好地维护统治,满清一朝对于官道的整修十分看重。

整个满清,以北京城为中心,在原本明代和前朝的官道基础上,修建了满清特色的官道系统。

首节上一节841/8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