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纨绔 第669节

弘治皇帝定定的看了张小公爷一会儿,沉声道。

“痴虎儿,你真要如此”

这一次弘治皇帝的脸色终于有些微微发变了,眼见他深深的呼出一口气。

道:“须知,若是此番事宜出了纰漏”

“臣,愿以身殉国”

得张小公爷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弘治皇帝还能说啥

落寞中,弘治皇帝颓然的坐在了椅子上。

萧敬见状悄然的对着张小公爷摆了摆手,意思让他赶紧走得了。

弘治皇帝没法开这个口,最终只能是萧敬来暗示。

见得弘治皇帝没有表示,张小公爷亦只能是轻轻一叹。

随后躬身作揖,缓缓退出了大殿。

数日后弘治皇帝突然提出让太子领衔代天巡狩,率领大军前往赈济灾民。

内阁及诸部尚书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坚决反对。

原本都以为此事将会搁置,没成想一个原本应该最反对的人物却跳出来选择了支持。

“臣认为,此事可行”

当时刘健差点就疯了,跳出来就要去扯这人的衣领:“李西涯你要做甚”

没错,开口者便是李东阳

却见李东阳不急不慌,垂首沉声道:“晦庵公且听我一言”

“听什么英宗旧事才过多少年国朝如今元气刚刚恢复,如何能行此大险”

刘健怒目圆瞪,昂首咆哮那口水都要飞溅到李东阳脸上去了。

“如今陛下仅有太子一子,诸藩王蠢蠢欲动你提此法,意欲何为”

这话就说的很诛心了,你李东阳难道也勾结的藩王打算趁此谋害太子么

李东阳听得这话哪怕是不反驳,也得反驳了。

眼见他豁然起身,死死的盯着刘健声音低沉。

“莫非在晦庵公眼中,老夫便是这等不忠不孝的卑劣佞臣么”

李东阳那也不是善茬儿啊,回应的这一句也很诛心。

莫非你刘健就是这么揣测我的么

“哼非老夫揣测,而是你之言行便是如此”

刘健当然不肯咬这口鱼饵,当下怒哼了一声。

李东阳则是对着他深深作揖,沉声道:“晦庵公可否听某一言”

刘健还待再说,御阶龙椅上的弘治皇帝却发声了。

“好了且先听听西涯公之言,再行论断。”

谢迁本想跳起来驳斥一番,但弘治皇帝这话一说

他顿时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是冷哼一声走到了边上。

“臣往西南,见得诸国国君、见诸国沉沦感慨良多”

李东阳的确是有思考的,安南是如何崛起的他怎能不知

最初黎家哪里敢反只不过是想要求一个宣抚使的位置而已。

大明因何会败,最终不得不退出安南

边疆二世将校无往日先祖之气势雄魂,大明当时疲于应付北方边患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根本原因,是大明当时已经陷入了颓势。

若是永乐帝在世时,安南岂能闹成那样

张家老祖张辅四平西南,安南当时被杀的都没了心气儿了。

那时节张辅的大名威震西南,何人敢干犯大明

“如今幸有我皇陛下英武,而安南不过二世便已衰竭何也”

李东阳垂首轻叹:“沿途中,臣不断的思虑此事。”

“愈思之,愈是心惊愈思之,愈是胆战”

随着李东阳一点点的陈述,刘健等人从愤怒、不忿到沉默、垂首。

因为李东阳所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也不是宦海初哥了。

没有那种自己读了两天圣贤书,就觉着自己开无敌了、什么都能引经据典的态度。

迄今为止皇家的教育,算是成功的吗

其实几位大学士都极为汗颜,说起来是并不成功的。

太子现在是有所成就,但他们很清楚他们自己教太子的时候是什么状况。

熊孩子聪慧无双这点他们承认,开始的时候也算是用心向学。

然而很快的,这位太子便没了耐心。

随后弘治皇帝将太子交到了那位玉螭虎手里,太子才算是真正的被培养了出来。

而关于太子的培养,其实他们尽到的责任么

咳咳咳咱们可以聊点别的,三大学士退出聊天室。

“臣知晓,此番提议必为玉螭虎所设。”

眼见李东阳缓缓抬首,沉声道:“臣亦觉着,此番太子前往有所行险”

“然,与大明江山而比之孰轻孰重”

刘健等人也不说话了,他们低着头也在寻思李东阳的这些话。

历朝历代总逃不过更迭,其实说到底就是继承人一代比一代弱的根由解决不了。

如果这点解决不了的话,那么这种更迭几乎无可避免。

即便是他们出身儒家也不敢不承认,或者说不得不承认但不敢承认

他们对皇家子弟的教育,其实是失败的。

哪怕稍微成功些许,也不至于会如此了。

安南学习的是大明,但他们出现的问题却比大明更严重。

因为他们学习的不仅不完全,而且还带着自身的烙印。

第七百九十二章 内阁诸部争执起,太子赈济艰难行(贰)

他们相当于一下子从世家时代要跨入到王朝皇统时代,这种混杂的体系让安南变得很怪异。

张小公爷要走的是一条新道路,没有人知道最终会走到哪里去。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与以往都完全不同的道路。

“诸位大人莫忘了万里之外,还有强敌窥视啊”

此言一出顿时这内阁诸部都没了言语,这些年大明发展的实在是太顺了。

以至于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下意识的再次滋生出上朝天国的傲气。

鞑靼、朵颜三部的内附,并派遣头人子弟到京师入学。

各头人不得不低头为大明前驱,扫荡草原上的边患。

官员陆陆续续对草原、白山黑水间入驻,现在罪囚和百姓的迁徙也已经提上日程了。

只要那边大明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官员在管理,并驻扎上大明的黑甲国防军。

那些地方,可不得牢牢的掌控在大明的手里么

西南边患自不必说了,张小公爷横扫一番后安南、东吁名存实亡。

一时间国朝群臣知晓火炮内情的,都下意识的将万里之外的威胁抛诸脑后。

李东阳现在一提起,他们才悚然而惊

自己下意识的忘却了,那万里之外还有强国窥视啊

“陛下乃雄主,太子如今更需磨砺为何不能去耶”

李东阳躬身作揖,沉声道:“国朝如今看似繁华似锦,然而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域外万里之国船坚炮利、兵强马壮,且对我大明虎视眈眈”

内阁及诸部的大臣们明白李东阳的意思,按照老一套的去培养储君现在肯定是不成的了。

大明或者说是囊括了华夏文统,想要存续下去就必须要一个强力的储君。

亦是此时,这些个大臣们不由得悚然一惊

张小公爷对太子殿下的培养,似乎真的是按照这个路数来的啊

最先教授太子的便是兵事,随后便是农耕、货殖。

现在则是要教授抚民赈灾,这些显然无一例外都是在为储君即位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他看起来更像是在为战争下即位的储君做准备。

上马能作战、下马能抚民,知农耕、知货殖且内阁知道些许政务弘治皇帝还会带着他一并处理。

甚至批阅的奏章,其中一部分会送往东宫。

要求太子给出自己的意见后,再拿回来给他看。

这一切显然都是在为储君可能会突然即位,而做准备。

“陛下,臣误矣”

刘健这一刻是真的感觉自己老了,尤其是这几年大明的变化让他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原本有些暮气沉沉的大明朝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风起云涌。

很多新生事物、新生规则他开始都是坚定的反对者,然后再一步步被事实证明他的反对是错的。

刘健是真的感觉到自己老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他的时代了。

一切的目不暇接,让他充分的感觉到自己应该退位让贤了。

李东阳这次看的比他更清楚,即便是万分不愿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也许元老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去处,哪里他不用直接处理公务。

只需要复核内阁诸部审议一下,并向弘治皇帝提交建议就是了。

首节上一节669/77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