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第100节

坤桑点了点头,说道:“大管事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并不怎么严厉。”

“不,先生其很严厉,只不过先生的境界高远,许多事情看得很开而已,按儒家的说法,已经到了耳顺之境,许多事情先生喜欢顺其自然。”

陈正想了想接着说道:“先生曾言,在玩耍的年纪玩耍,并没有什么错,一个人的人生很长,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时间多得是,没必要在童年时期太过逼迫。

而且,所谓学问,一在学,一在问,如果学生自己没有相学之心,先生再怎么传授也只是事倍功半,要是学生起了逆反心理,授课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这些话是我在履职之前,先生对我们的训诫,也是我们渝州一系的教学宗旨,渝州现在超百万学子,虽然成才的年纪越来越大,可只要成才,绝对都是可用之才。

许多年少之时顽劣不堪的孩子,一旦下定决心努力后,往往在一两年内就能学完基础知识,再努力一年就能学到一门生存的本事,继续深造一两年时间,基本上就能成为佼佼者。

我渝州一系,只要愿意来读书,不论年纪多大,皆可前来,资质什么的并不看中,只要自己有一颗相学之心,我们就愿意传授学问。”

听陈正说得热闹,坤桑不由的问道:“那当初你学习了几年?”

陈正挑了挑眉,说道:“蹉跎一年,努力半年,去渝州在先生的身边当了半年的书记官,然后就到了此地授课。”

坤桑想了想,眼中带着一丝热切的问道:“那你现在还授课吗?我们有时间的时候能不能也去听听?”

陈正笑了笑说道:“我倒是还有授课,每次大师兄有新的学问传下来,我吃透后就会传授下去,有时候也给此地农庄之人讲解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这是这些学问,你们多半听不懂。

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学习的话,我建议你们在每天天黑后,可以去学校那边听听,我们有专门的人负责为你们这些帮工讲解基础课程。”

旁边侍卫把甘蔗嚼的吧唧作响,还不忘嘟囔道:“学这些东西有啥用?”

坤桑眯着眼睛看了看说话的护卫,当看见他们趁自己和陈正说话,把好几根甘蔗和几十个桔子都快干完的时候,眼睛眯得更小了些,握紧手中的甘蔗一下子抽在了护卫的臂膀上。

被打的护卫一脸迷茫的问道:“打我干啥?”

坤桑扯了扯嘴角,“一个个皮糙肉厚的,打你浪费老子力气。”

陈正看得好笑,不过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是用手对着眼前的田地虚划了一圈后,开口问道:“你们觉得这一片地方值钱吗?”

坤桑点了点头,说道:“很值钱。”

几个护卫想了想,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有人开口说道:“地方不值钱,地里的东西值钱。”

陈正对说话的护卫点了点头,用赞许的语气说道:“你这话很对,地方本身是不值钱的,大唐地大物博,光是一个蜀中就极为辽阔,单单一个渝州像这样的地方就比比皆是。

这些地方没有开发出来一钱不值,而我渝州一系所到之处,却能价值万金,我的财富并不是你们眼前这些,而是在这里。”

陈正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接着问道:“现在你们还觉得学习这些东西还没用吗?”

“你会教授我们这些大学问吗?”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开始的时候,你们自然是先学习基础的知识,随着学识日益深厚,自然可以学习高深的学问,我家先生的道并无种族门户之见。”

第一百一十一章 洗心

追逐财富是每一个人的本能,许多事情威逼不如利诱,被人强迫着去做一件事情,肯定不如自己渴望去做一件事情做得好。

王正先是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威逼禄东赞逃离青海,吐蕃大军在主帅逃离之后,只得投降了王正。

这十万大军王正自然是要用的,而且还要用好。

大唐现在才四百万户左右,人口不到两千万,十万青壮可是很大一笔劳力了,自然不能浪费。

想想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整个大唐这么大的地界,居然只有两千万人,这人口数还得保持几十人,直到李治驾崩武则天称帝后,短短几年时间,户口会增加到六百万户,人口变成三千多万。

有意思的是,王正两百多农庄,每个农庄还有十个下属小农庄,全部由渝州皇庄统领,这两千多小农庄的人口统计是六百多万,每个小农庄三千来人,和以后一个生产大队的人数差不多。

这些人口就分布在渝水一线的两岸,相当于后世的汉中到重庆的嘉陵江沿岸,纵深不一,有的十几里,有的超过百里,看具体情况。

王正一条长江支流就有超过六百万人,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大唐的人数了。

李治这两年每看一次王正交上去的户籍,再看满朝文武的目光中就会多一分戾气,特别是看世家大族那些官员的眼神,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杀意。

虽然隐瞒人口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惯例,奴仆下人这些更是没有户籍,深山大泽的人口也是统计艰难,可是这相差得也太远了一点。

不管谁做皇帝,遇到这样的事情,都得起点心思。

李治不缺钱,这几年对外用兵也是胜多败少,如果不是吐蕃在一边总是纠缠着,李治早就对国内动手了,现在王正出蜀中,一下就打断了吐蕃的脊梁,李治自然也就没有了再隐忍下去的理由。

王正在这时候让吐蕃十万大军到长安,自然是想助李治一臂之力。

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必须得有军队作为依仗,而任何军队都是由人组成的,军队中高层必然充斥着大量世家大族子弟。

这样的军队如果只是针对某一些人,自然可以刷选一下再使用,可是这次李治的对手是全天下的世家大族,大唐开国几十年来,各种关系已经盘根错节,哪怕是禁军在这时候也不敢保证就一定靠得住。

不过李治手中也不是没有绝对可以信任的人,契一族就很纯粹,也十分忠心可靠,更别说还有王正的渝州一系,也皆是巴人和农家子,这是一股足以横扫天下的力量。

只不过李治不敢轻用而已,就连让王正去青海,李治都是反复斟酌过后才做出的决定,一个是吐蕃人已经让李治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一个是改革的问题同样让李治觉得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

最主要的是王正也不能再继续留在渝州了,就算王正能一直坚持本心,可是其他人呢?

皇庄六百万人口,巴人全民皆兵,王正的授课方式又成材率极快极高,渝州一系号称百万学子、百万匠人、百万士卒,就算里面的可用之才只有两三成,那也是足以让人胆战心惊的力量了。

如果这些人的统帅又是王正的话,那简直就是恐怖。

早些年,李治舍不得皇庄每年巨大的利润,在身边寻摸了一圈后,实在找不到一个又能干,又视钱财如粪土的人接替王正的位置。

许多人看起来不贪财,那只是诱惑不够罢了,要是把一个人丢到王正的位置,随便伸伸手就是万贯万贯的好处,李治还真不敢把哪个人丢过来试试人心。

后来皇庄的人口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丰厚,李治就越是不敢轻动,拖着拖着就这么拖到了现在。

几件事情凑到一起,李治就打算干脆一起办了,让王正把吐蕃人给解决掉后,正好也把王正调回长安。

原本李治是打算等王正回到长安后,再进行改革的,可是这次王正轻易的打断了吐蕃人的脊梁骨,让李治动起了心思,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把国内的问题给解决了。

免得那小猴子总是做出名动天下的事情,自己这个皇帝反而显得有点碌碌无为了,哪怕王正每次都会把功劳推到自己和皇后的头上,可仔细想想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毕竟有没有功劳,自己是最清楚的,天下也总有不少明白人。

只是李治还大刀阔斧的改革,王正没有在长安,李治的底气就没有那么足,毕竟这次针对的可是全天下的世家大族。

首节上一节100/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