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第134节

“可是我也很用功啊。”

“可是你心思不纯。”王镇似笑非笑的看着房沼问道:“这几个月,你带着你家中那些人赚了不少钱吧?”

房沼被王镇看得有点不好意思,低头有些扭捏的说道:“哪有多少钱,也就够生活所需而已。”

王镇叹了口气说道:“我并不是在责怪你,经营之道也是一门大学问,学习之余专研一下无可厚非,毕竟人是群居的,与人交流得多一些,并没有坏处。

不过,既然你把时间分散了使用,学习进度慢一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又怎么可以埋怨你师弟的进度比你快呢?”

房沼想了想,起身给王镇深施一礼,“先生责怪的是,弟子知错了。”

王镇点了点头,笑道:“想明白了就好,而且,你一心从政,想要恢复你房家的昔日荣光,而你师弟则多半会出海的,你们之间不但没有利益竞争,反而可以互补一二,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把你师弟当成你的对手。”

“多谢先生教诲,弟子明白了。”房沼对王镇再次鞠躬后,又对着张沟行了一礼,“是我小肚鸡肠了一些,还望师弟原谅则过。”

张沟连连摆手,“师兄不必如此,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这几个月师兄对我时时指点,我感激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把些许小事记在心里面呢?”

王镇笑道:“行了,今天的课业就到这里吧,咱们现在去军营看看,也不知道那些寮军操练的怎么样了,北行之事已有定数,士卒不可用可不行,再说岭南各县也需要派遣士卒以防不测。”

岭南沿海多山,可是既然沿海,自然也多河流,所以王镇训练士卒的法子,是按照海军陆战队来训练的,方法自然是来自王正那里。

做为不能入朝的补偿,还有对四大边荒之地的期待,李治对王镇他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表现形式自然不是钱物上面,毕竟谁都知道渝州一系不在乎钱财。

而是职位,除了大量的县令和少数刺史空白任命书外,还有一张行军道大总管的任命书,至于王镇他们什么时候履什么职,则由他们自己决定。

反正李治不用花一分钱,只有一堆空白文书而已,最后收获的却是四大片开发成熟的土地,这么划算的买卖,来多少都不亏。

王镇现在就已经履职了行军道大总管的职位,而宝安县开始作为州治所在,现在又是行军道本部,却只有五百巴人士卒,其他人全部被王镇给调派了出去。

自从海鲜罐头的制作之法传开后,沿海的发展非常快,王镇不得不加快了各县的划分事宜,像西边的海丰和博罗两县,就被王镇给划分成了内五县和外五县,总归惠州管辖。

内陆经营各种农产,沿海则是专门经营各种海鲜,这时代的县其实也就一万多户,以现在的情况,划分十个县出来,不用几年也就能大县了。

各县的护卫力量由十名巴人士卒统领百名寮人士卒组成,州治则是十倍的护卫力量。

哪怕已经尽量缩减了各新封各州县的护卫力量,及至今日,王镇的手上也只剩下了五百巴人士卒,所以才对新训练的寮人士卒如此看重。

王镇倒不是不想多训练一点士卒出来,这么点军队,朝廷也不会置喙,只是宝安县的青壮一直都处于紧缺状态,现在的一万士卒,还有派出去的两万多,就已经被宝安县的各作坊主诟病不已了。

那些家伙总时不时的就找王镇念叨:人都全部进作坊了,大家赚钱都来不及,那里还有人会作乱啊,一个县有那么几个人维持秩序就足够了,加上三千巴人士卒防御外部,就出不了大问题。

训练士卒纯粹就是浪费人手,把那些人送进作坊,得产出多少东西来赚钱啊,现在岭南的东西只要运回去,那直接就是钱,训练士卒就是在浪费钱。

对于那些一心钻进钱眼里面的人,王镇懒得搭理,出事了,那些家伙可不会担一点责任。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东北现状

当王镇准备东行的时候,东北已经到了大雪纷飞的日子。

说到东北,就不得不提一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

唐朝初年,高句丽近两百万户,百济七八十万户,新罗近百万户,而到李世民的贞观后期,大唐境内才由最初的一百多万户恢复到三百多万户。

这个数据是不是很搞笑,整只大公鸡上面的人,还没有鸡舌头和鸡下巴上面的人多。

每一次王朝衰弱的战乱,都是世家大族的盛宴,世家大族的兴盛其实就是扎根在农家小户的尸骨上吸取养份来的,而大唐的兴盛又是靠不断打击世家大族得来的。

所谓的开元盛世,与其说是李隆基的功绩,不如说是李世民、李治、武则天这三任皇帝杀世家大族,杀出来的盛世。

特别是武则天杀起来那是根本不会手软,而且还实行了举报机制,不管农夫、樵夫,还是贩夫走卒,皆可以举报,只要查实,不管世家大族、官员,还是皇族,改杀就杀。

所以武则天就被黑得最惨,李治稍好点,李世民由于一直对外征战,对内下手没那么重,所以还得了一个贞观之治。

其实纵观三人三朝,李治时期版图最大,对外征战胜率最高,国内物价最平稳。

武则天时期物价同样平稳,对外则在收缩,可是武则天时期国内的户数和人口却是增长极快,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四百万户增长到了六百万户,人口同样也增长了三分之一。

人口从来都是衡量一个朝代兴盛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我大清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不就是因为吃红薯的人多吗?

隋唐一起前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所以不停的攻伐高句丽,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高句丽三国的人口太多,对中原的威胁太大了。

小三国却不怎么好打,你不理他们的时候,他们自己都会把脑浆子打出来,你一旦参与进去吧,他们又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你,当他们顶不住的时候,还会向扶桑那边求援,加上东北苦寒,又山脉众多道路难行,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小三国的问题。

王正在被禁足之前,曾经上过一道折子,建议李治只守不攻,百济现在不是处于弱势,对大唐亲善吗?

那咱们就支持百济,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照顾,只要切断大唐与三国的商路后,再用船只只与百济一国通商就行。

当时正值国内粮价平稳,土地价格不断下跌,王正准备利用各种后世的美食和日常用品,使劲收割一波世家大族财富之时,当时虽然唐军对高句丽的战争形式一片大好,可损耗同样极重,王正的提议在李治深思熟虑后还是给采纳了。

毕竟地方打下来,名声虽然好听了,可实际利益却一点都没有,反而利用王正的办法,不但大量减少损耗,还能多少赚一点,省下来的钱,用来把大明宫修建漂亮大气一些不好吗?

随后渝州的各种商品,如纸张、玻璃、竹制家具、红白糖、清酒等各种商品由长江转运河再出海到达百济,最后销往高句丽、新罗和扶桑三国。

这么做的成果非常不错,不但为大唐赚取了大把利润,还让百济的实力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和高句丽打了个平手。

国与国贸易,拥有高附加值的一方总是会占便宜一些,毕竟这时代关税是个很迷的东西,你说没有吧,它肯定是有的,你说有吧,它许多时候又没有。

大唐封锁商路没两个月,高句丽和新罗就上表称臣,本来就是王正收购财富开发出来的消耗品,就连大唐境内一般富户都顶不住各种各样的日用品的更新换代,何况是还要经过百济刮一层油水的两个小国家。

这么一直下去的后果就是,贵族的生活越来越奢靡,平民百姓的日子更加难熬,国库越来越空虚。

不过这次李治却没有接受高句丽和新罗呈上来的臣表,这玩意儿,李治以前又不是没有接受过,还不止一次,除了名头好听外,并没有什么卵用。

封锁两年后,高句丽和新罗,还有扶桑组织了一次针对百济的攻势,刘仁轨渡海支援,只守不攻,牵制住三国联军后,薛仁贵出兵一战而灭高句丽、新罗两国,扶桑军退回本土。

高句丽、新罗被灭后,其境为十三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五十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王被唐朝俘虏,新罗王自尽,两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被迁徙中原。

此一战彻底解决了东北问题,剩下的百济、扶桑和一些部落皆对唐军心惊胆战。

吴优和王英到东北所走的路线,就是曾经的商路。

渝州一系的主动退让,薛仁贵在长安歇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平壤坐镇,此次渝州一系过来,同样也是薛仁贵的机会。

以前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渝州的许多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复制,现在渝州一系开发四大边荒之地,平壤离东北如此之近,必然会得益,所以知道渝州一系的人到来后,薛仁贵亲自带人到鸭绿江的入海口迎接。

虽然来的只是两个姑娘,可薛仁贵并没有轻视之心,毕竟大管事家中人丁单薄,对女子又是一视同仁,就凭这两个女子与大管事的关系,虽然年纪不大,可既然能主事东北,大管事和朝廷又没有反对,那么人家的本事儿就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首节上一节134/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