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第221节

田中赶紧回道:“大总管身边侍卫可证明我等身份。”

“原地等候。”

不一会儿,努尔哈赤跑了过来,看了看主仆二人后,对禁军领队说道:“那个年长者叫田中,曾到率宾城商谈扶桑百姓迁移事宜,昨日还到此地央求我家大总管来着,还说他家主君是三先生的弟子,今日应该是带人过来了。”

禁军领队沉吟了一下,说道:“那你就派人去通知三四二位先生吧,圣驾在前,吾等不能私自放行。”

“明白。”努尔哈赤点了点头,转身跑了。

不一会儿,努尔哈赤又跑了回来,随行的还有朱贵臣。

朱贵臣看了看主仆二人,喊道:“苏复,田中,圣上宣你们觐见。”

禁军领队上前喊道:“卸下全身兵刃,张嘴、散发、解衣。”

像这种来历不明的人,见驾之前搜身可谓严谨到侮辱人格,可这就是规矩,你连拒绝的做不到。

检验完毕后,苏复拿出银两分发给禁军,对禁军领队说道:“在下小船上还有几个随从,和带给先生的礼物,麻烦将军照看一二。”

禁军领队点了点头,笑道:“好说,既然是给三先生的礼物,保管丢不了就是了。”

朱贵臣带着主仆二人走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在这儿候着吧,咱家先去给你们通禀。”

苏复连忙拿出一锭金子给朱贵臣,笑道:“麻烦大人了,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朱贵臣看着苏复手中的金子,自嘲着笑了笑,说道:“免了吧,当年咱家收你祖师爷的铜子,现在时不时的就得被人拿出来诟病一番。

都已经成全天下的笑话了,以后说不定还得被写进史书里面遗臭万年,咱家现在可不敢收你们渝州一系的钱财喽。”

朱贵臣收王正的铜子其实没人知道,可是随着王正的本事儿越来越大,这家伙自己却向别人炫耀,毕竟能收一个有本事之人的铜子,还是值得炫耀一下的。

可是随着王正的名气如日中天,渝州一系学子开始游学天下之后,朱贵臣立马就怂了。

如果说收一个王爷、大儒的贿赂还可以津津乐道,那么收一个皇帝、圣人的贿赂,还敢拿出来说,那就是找死了,毕竟就算王正不计较,那么多渝州学子,必然也会耿耿于怀。

苏复拿着金子,看着朱贵臣不禁感觉牙疼,想了想,作揖行礼道:“原来是秉笔大人,是在下失礼了。”

朱贵臣也感觉牙疼,扯了扯嘴角,转身就走,一边走还一边念叨道:“爷爷就不该提这个事儿,个小东夷居然听说过爷爷。”

朱贵臣离开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宣,“苏复,田中觐见。”的喊声。

主仆二人赶紧驱步前行,来到人群面前拜倒,高呼道:“外臣:苏我复子、田中永明,拜见唐皇陛下,陛下圣安。”

“圣躬安,平身吧。”

李治打量了一下主仆二人,皱眉问道:“苏我复子,你是苏我氏后裔?”

苏复答道:“外臣家族遭中大兄迫害,外臣不得已化名苏复入唐求学,陛下恕罪。”

李治摇了摇头,笑道:“对于扶桑,朕也就知道你们女王,嗯,你们苏我氏的苏我入鹿,朕也有所耳闻,朕记得苏我入鹿和厩户合作得还不错,怎么现在又闹得君臣不和了?”

厩户皇子其实就是圣德太子,能称圣德其能力就可见一斑。

苏复自然不会说自己先辈多么嚣张跋扈,避重就轻的回答道:“厩户太子改革如春风化雨,扶桑朝野无人不服,中大兄改革如烈火烹油,扶桑如今已民不聊生矣。”

李治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也不想了解扶桑的具体事宜,而是问道:“小四说你可以纠集苏我氏旧部,迎唐军入扶桑,此事若何?”

苏复作揖躬身行礼回答道:“中大兄倒行逆施,扶桑百姓苦不堪言,盼王师久矣,唐军若能发兵诛除中大兄,不但苏我氏会协助,扶桑百姓也必然会壶浆相迎。”

李治点了点头,笑道:“其实对于你们扶桑,朕早有派大军攻灭的意思,毕竟上次你们发兵协助高句丽和百济,就已经让朕彻底失望了。

如果不是大管事以上天有好生之德劝阻,扶桑早已不复存在矣,而今你既然愿意为百姓请命,那朕也可以答应你,等扶桑归唐后,你可以为扶桑大总管。

小四答应你的扶桑人管扶桑,依然有效。”

“多谢陛下。”

苏复沉吟了一下,继续问道:“臣想问一下,扶桑人是否可以入唐为官?”

李治点了点头,说道:“自然是可以的,不过,相应的唐人也得入扶桑为官才行。

你可想清楚了,扶桑人入唐为官之日,也就是唐人入扶桑为官之时,具体扶桑人什么时候入唐为官,不在于朕,而是在于你的选择。

朕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保证公平,而且以大管事的原则,朕还可以稍稍偏向你们一些,如果是同样本事和履历挣同一个职位,朕可以优先考虑你扶桑人。

你扶桑人敢和大唐百姓公平竞争吗?”

这下苏复就有点为难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不管文武两途,扶桑和大唐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百四十九章 认师门

苏复想了许久,对李治作揖行礼问道:“那臣邀请渝州一系学子入扶桑教学,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吧?”

李治脸色怪异的问道:“你怎么不要儒家士子?”

苏复先对王镇行了一礼,才对李治回道:“臣到长安留学三年,一直在先生处求学,相比儒家,臣觉得渝学更速成,也更实用许多。”

李治看了看苏复,赞道:“看你年纪不过十五六,求学之初应该还不到十岁,求学三年就能在朕面前侃侃而谈,渝州一系的学问真是了不起啊。”

李治又看向了王正,问道:“大管事的渝学三年一代,儒学却需十年苦读,如之奈何?”

王正笑了笑,回道:“臣从未想过创建什么学派,只是觉得应该把自身的一些浅见教授给一些穷苦人家的娃娃,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长大成人之后可以有点谋生手段而已。

儒家士人高居庙堂之上,我渝州一系学子混迹于江湖百姓之中,两者一在平地一在天,犹如云泥之别。

可就是这样,在我渝州学子游学之初,居然还会遭受儒家一系迫害,哼哼,好一群高居庙堂的儒家君子。

就算如此,臣也尽量约束学子们不要去刻意针对儒家,陛下也许经常听闻某地渝州学子煽动百姓攻击官吏了。

可臣敢保证,那些官吏绝对触犯了唐律,并且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不然渝州学子绝对不会行此极端之事。”

王正先诉苦后,才叹了口气说道:“臣没有办法加快儒家士人的成才速度,臣只能尽量把渝州学子往边荒之地引导,直到两派相融的那一天。”

一家独大并不是什么好事,为此王正连朝堂都不去,尽量待在大管事府的小院中。

李治同样也是满心无奈,一方面渝州一系的学问确实很实用。

首节上一节221/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