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第251节

既然李显让众人散了,倒是没人在继续赖着。

高在任躬身伸手请道:“殿下路途劳顿,是否需要先行歇息一二?”

李显一边向前走去,一边说道:“歇息之事不忙,坐船并不是很累,先说说你的选址吧,如果地方近,孤倒想先去看看。”

随后李显又对张三说道:“麻烦先生把随行之人安顿一二了。”

张三点了点头,作揖道:“臣明白,殿下放心吧。”

“殿下请这边上马车。”

高在任一边引路一边说道:“按殿下的要求,需要百亩大小的地界修建报社和王府,臣派人四处打探了一下,发现城东有个缓坡倒是非常合适。”

一行人来到马车前,李显和王平安登上同一辆马车,李四带着护卫骑马相随,高在任亲自做到了驾车的位置。

王平安上车后问道:“那个缓坡不会侵占到百姓的田地吧?”

高在任使劲摇了摇头,保证道:“绝对不会,那个缓坡整个就是一石山,除了一个采石场外,其它地方都是荆棘遍布的荒地。

前两年倒是有人想在那里买地修建砖窑,不过给臣拒绝了,毕竟离县城那么近,一旦在那里修建砖窑,要是风向刚好,不是把整个县城都弄得乌烟瘴气了吗?”

李显点了点头,笑道:“做得好,就凭这一点,你这个县令就差不多合格了,那个采石场又是什么个情况?”

得了李显的夸赞,高在任心里欢喜,笑道:“殿下放心吧,那个采石场是一个渝州学子的,以前倒是帮他挣了不少钱,现在对他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

毕竟临源县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对于石料的需求已经很少了,昨天我和那个渝州学子沟通了一下,人家不要钱。

只要殿下能把采石场那百多号人手安排好,他就愿意把采石场献给殿下,臣想着殿下既然要修王府,以后报社开工也要人,开发南召更是需要许多人手,安排百十号人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吗?”

李显砸吧了一下嘴,感叹道:“这就是咱们渝州一系和世家大族最大的不同之处了,要是世家大族遇到这种事情,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通过采石场牟利。

而咱们渝州一系首先想到的,则是如何安排好采石场里面的那些人手。

两种不同的选择,不用想都知道结果大不一样,自私自利者必然会留下首尾,心怀百姓者,必然留下的是平稳。”

第二百八十二章 少年任事

一大片缓坡背靠大山,侧面一条小溪缓缓流下,李四拿着一把柴刀左劈右砍,好一会儿才开出一条上去的小道。

等护卫把荆棘清理之后,李显和王平安才顺着小道来到了坡顶上,李显举目远望了一下,笑道:“这地方视线倒是不错,可以把临源县城尽收眼底。”

高在任赔笑道:“殿下喜欢就好,这地方全是红沙岩,面上就一点浮土,除了长荆棘外,也没办法种植东西,正好给陛下建房子。”

红沙岩介于泥土和石头之间,说它是泥土吧,它成块状,说它是石头吧,它又很容易崩解。

王平安踢了踢脚下的红沙岩颗粒,笑道:“其实这种地方也是可以种植庄稼的,就是第一次开荒的时候得多费点力气,要是不嫌麻烦,在地上打一些坑,种树都没有问题。”

李显似笑非笑的看向了高在任,高在任立马解释道:“以前倒是确实有渝州一系的学子,开荒种植过小麦蔬菜等庄稼,确实也有收成。

后来又有商人向渝州学子买地,然后种植甘蔗,结果种植出来的甘蔗居然是咸口的,连送到糖厂去压榨红糖产量都要低两三成,没两年这里就又废弃了。

毕竟在这边种地,还是甘蔗比较挣钱,粮食、菜蔬什么的,少点还行,数量一多可卖不上价钱。”

李显诧异的问道:“甘蔗还有咸口的?”

王平安点了点头,解释道:“甘蔗挑地,可不是什么土地种甘蔗都有那么甜,不单单是甘蔗,就是寒瓜有些地方种植出来也没那么甜。”

李四在一边说道:“以前听主家说好像土地要分酸碱,肥料上面也有问题,比如老墙泥那么肥,种出来的甘蔗也会变咸口。”

李显感叹道:“想不到种地还有这么些门道?”

“那门道可多了。”

王平安笑道:“渝州农家可是和百工并驾齐驱的一个大分类,之所以没有如医馆、道馆这样单独分院,不过是因为被儒家的士农工商所累罢了,其实每年划拨给他们的资金并不比医馆、道馆少。”

“农为国之本,确实应该多划拨一点资金给他们。”

李显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这地方既然能种菜,那咱们以后也可以开一点菜地出来,不但能节约一点钱,还省事方便一些,起码可以少去县城采买几趟。”

王平安看了看四周环境,赞同道:“也可以种一点果树,临源县的气候已经可以种植南方的所有水果了,旁边有一条小溪,正好不会缺水,在背后山上选址修建大水库之后,就可以借用水力了。”

李显皱眉问道:“借用水力干嘛?难道你还想在这里造纸吗?那味道可不好闻。”

王平安摇了摇头,笑道:“自然不需要在这里造纸,可是报纸总要在这里印制的,那就需要许多人手,人一旦多了,磨坊总是需要的,而且还可以借用水力挽衣嘛。”

“这倒也是。”李显点了点头,再次打量了一番四周的地形后,笑道:“走吧,先回去了,明天咱们再过来好好规划一下。”

进城后,一些人在高在任安排的地方好好休息了一晚,接下来几天李显和王平安合伙把地方给规划了出来。

随后两人把事情全部交给了张三李四,坐上了去岭南的船只,打算去看看王镇和吴优,顺便看看香港那边发展的怎么样了。

从灵渠顺水而下,不过两天多时间,李显和王平安就到达了宝安城。

到大总管府之后,才知道王镇和吴优去了南海,房沼留下坐镇大总管府,张沟则在香港那边。

“先生其实不想出去的,奈何师娘想要出去啊,我一个人留守大总管府,每天累个半死都忙不过来,我感觉自己承受了不该在这个年纪承受的重担。”

看着房沼瘫在沙发上,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王平安忍不住好笑。

“你大师伯当年八岁多就开始独自管理农庄,十一岁回到皇庄,就开始处理各种政务,十二岁的时候,你师祖就放手让他独自处理了。”

三个小少年年纪差不多,可是王平安和李显却是房沼的长辈,李显在血脉上算起来还是房沼的表叔,亲的。

“平安说得对,咱们渝州一系少年任事是有传统的,你师祖十六岁初到渝州就打开了局面,那时候他老人家身边可是虎狼环视,自己身边又势单力薄,想想是多么的不容易?

你先生他们那一代人,也是十二三岁就开始游学天下,十五六岁就已经桃李成蹊了。

到了你这一代,自然应该更早一些,毕竟一代更比一代的条件好嘛。

你师祖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锅菜,火烧得越旺,锅里面的压力就会越大,那锅菜自然就会熟的快一些,人的压力大了,同样也会成熟的快一些。

你师祖他老人家的目标可是大海和星辰,咱们这些徒子徒孙如果不努力一点,大海倒是可期,星辰就别指望了。”

房沼看着同样瘫在沙发上的两人,不满的说道:“你们也就是说得轻松,每天光是签发的公文就上百了,这压力那是那么好承受的?

要知道每一份公文可都是关系到许许多多百姓的生活啊,要是稍微出一点岔子,先生回来之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交代。”

首节上一节251/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