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第1110节

听了这话,城下的楚兵们齐刷刷地坐倒了一片。

想想也是,他们当着数万同泽的面,擅自离开队伍,又吃了魏军的粮食,哪有什么脸面再回去?

不过,倒是有一拨人仍站着。

倒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归降,而是因为城上的赵弘润又发了话:“今日我军只招收五千人,那边的那队,暂且回去吧。……没有关系,明日你们还可以再来投奔我军。”

那些“多出来”楚兵们面面相觑,咬咬牙,只好硬着头皮,耷拉着脑袋又回到了项末的大军队伍中。

“这群混账还有脸回来!”

见此,项末的侍将俞骥心中大怒,忍不住怒骂出声。

但是这回,他并没有冲动,因为他已经想通了关键:这些士卒虽然当了一回逃兵,但也是因为食物的关系,迫于无奈,因此,上将军项末碍于他此前的那一番,并不能加害这些人,否则,便是出尔反尔。

不过虽然明白了此事,俞骥心中仍有些不解,忍不住询问项末道:“上将军,末将观这些士卒,明日势必还会来到铚县,投奔魏军,为何那姬润要多此一举呢?”

“因为他要这些士卒,将『魏军收容降卒』与『铚县有充足粮食』的消息,传到房种那近五十万军队中去……”项末叹了口气,神色复杂地说道。

听闻此言,俞骥惊地倒吸一口冷气,惊声说道:“此子居然有这般大的胃口!……将军,你既然已看破那姬润的诡计,可要尽早制止啊!”

“制止?怎么制止?将这些人杀了?还是驱逐军队?”项末苦笑着反问了一句。

俞骥愣了愣,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位上将军,在这件事上什么都不能做。

可能是猜到了俞骥心中的想法,项末叹了口气,颇有些苦涩地说道:“算了,想投奔魏军的人,就让他们去吧,正好可以减轻我军的粮草压力,也可以去掉一些本来就意志不坚定的士卒……”

听着这句饱含着浓浓言不由衷意味的话,俞骥识趣地没有再说话。

他只是回过头,将铚县城门楼上那个年轻且单薄的身影,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这个与齐国的田耽一同攻克了铚县,逼死了吴沅的仇人,太厉害,厉害到纵使是上将军项末,在对方面前也占不到丝毫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总有一日,我会杀了你与田耽,为吴沅报仇!』

攥紧了拳头,俞骥暗暗说道。

而此时,项末亦是深深望了一眼铚县,再无任何迟疑地转过身去,颇有些心灰意冷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全军……撤退!”

数万楚兵,默不作声地撤离了。

并非是因为他们今日士气满满而来反而吃了败仗,毕竟在攻城战期间,他们的伤亡并不严重。

问题是在战后,那五千余名同泽居然因为食物反而投降了敌人,这好比是给了这数万楚兵沉重一击。

他们忍不住瞧了瞧左右四邻,眼眸中闪过丝丝不信任:今日的同泽,明日会不会就成为了敌人呢?

当日,项末率领那数万士卒返回房钟。

期间,他有意绕开了汾陉军的驻守位置,绕了很大一个圈子,多走一两日路程,这才返回房钟。

而待他离开铚县一带后,赵弘润遵守他的承诺,将城外的五千余楚兵放入了城内,并且将他们打散,安插到城内的守军当中。

他并不担心这些士卒惹出什么事来,毕竟,这些人当着楚国上将军项末与数万兵将的面,公然投奔他魏军,已然回不去了。

那些因为超过了五千之数而被遣回项末军中的千余楚兵也是一样:项末虽然碍于他说出的话,不至于加害这些士卒的性命,但是,项末也不会再信任他们。

之后几日,几乎每日皆有楚兵从房钟偷偷溜出来,来到铚县投奔魏军,魏军一概收纳。

短短几日内,赵弘润便收容了数万楚兵。

考虑到安全问题,赵弘润任命南门阳执掌这支军队,渡过浍河去支援鄢陵军与商水军。

这场仗由赵弘润与楚国上将军项末的初次交锋,最终以赵弘润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期间,还搭上了一个固陵君熊吾,以及他麾下八万军队。(未完待续。)

正文 第715章:战局胶着

短短几日,铚县城内的兵卒便从万余人暴增到了数万人,但这也引起了城内魏兵们的警惕与紧张。

别看铚县城内的魏兵其实皆是楚人,而且很大一部分还是魏军在此战中所容纳的降卒,但在魏军的思想灌输下,他们已逐渐接受了新的身份——即为了解放楚国而战。

不得不说,尽管楚国也有像寿陵君景舍、西陵君屈平、邸阳君熊商这样的贤明之士,但不得否认,贪婪的楚东熊氏贵族终归是把持着整个国家,而一般出身平民的楚人,事实上对这样以往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熊氏贵族,并未什么好感,也无几分归属感。

因此,尽管皆是降兵,但铚县城内的魏军,却很紧张这些近几日收降的楚兵,下意识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毕竟,就算彼此同属于楚国正军,但少许也存在着区别——一方是直接受楚国管辖的正军,一方是在楚国上将军项末麾下的正军。

而相比较偏袒楚东熊氏贵族的楚王熊胥,项末这位楚国上将军自然要正直地多。

就比如,南门阳就隐晦地提醒赵弘润提防这数万新招收的降兵,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其中是不是有故意诈降的敌军兵将。

而对此,赵弘润并不是很在意。

原因很简单,因为至今为止,项末麾下还未有贵族身份、亦或者是平日里受到项末信任的兵将带人投奔,想来那些人也清楚,项末麾下五十万大军中,或有认得他们的,若是他们为了诈降故意投奔魏军,难免会被魏军给识破。

一旦识破,那岂不是白白葬送了性命?

更何况,魏军的主帅,那位魏公子姬润,那可是个精明厉害的人物,纵使是项末想到了这一层,也不敢拿自己心腹亲信将领的性命开玩笑。

至于寻常的楚军兵将中是否有着诈降的可能,赵弘润对此毫不在意。

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倘若果真有一些人心存着诈降而投奔魏军,待等南门阳将这些人来到了浍河以南,率领他们与巨阳一带的楚国军队交战。

到时候,那些诈降者手染了“敌军”的鲜血,内心的想法自然而然会动摇,会受到影响。

说白了,一般楚军兵卒,几乎不会有那般坚毅不拔的意志力,而意志力坚毅不拔的楚军兵将,又几乎很难逃过魏军的眼睛。

总的来说,赵弘润此举看似凶险非常,但事实上,其实是有惊无险。

当然了,在此有个前提,那就是魏军在攻略楚国至今,风评非常好,几乎没有杀戮俘虏、屠戳楚国平民的事,因此,楚人对魏军的印象普遍还是较好的。

换做齐国的名将田耽试试?

首节上一节1110/28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