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六看向孙叞的眼中流露出几许惶恐与敬畏。
毕竟,宗卫高括在他眼里就已经是高不可攀的人,更何况,宗卫高括背后还站着那位肃王殿下。
而见到李老六患得患失的表情,孙叞觉得时机也合适,遂殷勤地招呼喝酒,三杯酒下肚,两人就称兄道弟起来。
就在这时,三名狱卒挎着刀经过了这间监牢,面无表情地瞧着监牢的这一幕。
『我来解决。』
李老六给了孙叞一个眼神,随即站起身来,将那三块银子塞到其中一名狱卒手中。
那名狱卒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银两,又看了一眼孙叞,微微点了点头,随即自顾自领着其余两名狱卒离开了。
见此,孙叞微微皱了皱眉,他感觉,那三名狱卒有点奇怪。
孙叞也是走南闯北、阅历不少的人,在他看来,那三名狱卒明显就不是贪财之人,至少对方在被李老六贿赂时,面不改色、眼神也没有变过,就仿佛手心攥的不是银两而是土块。
可偏偏对方却收下了银子。
更要紧的是,孙叞感觉这些人不像是狱卒。
所谓狱卒,绝大多数在孙叞看来跟人渣没有多大区别,就像先前的李老六似的,对囚徒们敲诈勒索,这跟孙叞在西市里敲诈那些贩夫也没什么区别。
可那三名狱卒给孙叞的感觉则不同,相比较李老六这种痞气的狱卒,那三名狱卒给孙叞的感觉,就好似纪律严明的军卒。
“老哥,那三人似乎架子挺大的。”孙叞不动声色地问道。
“嘘。”李老六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压低声音说道:“那三人,是金(绪)狱丞找来的人,据说曾经是哪里的兵卒,厉害地紧。……不过不难相处,你别去招惹他们,就相安无事。”
孙叞皱着眉头想了想,随即疑惑问道:“外地的兵卒?大理寺不应该优先招募本地人么?”
“我哪知道?”李老六耸了耸肩。
『不太对劲……』
孙叞摸了摸下巴。
事实上,无论是大梁府还是大理寺,底层的衙役、狱卒,都会优先招募大梁本地人,当然地方官府也一样,毕竟本地人有保障嘛——彼此知根知底,而且一家老小都在当地,几乎不会做知法犯法的事。
可是那个狱丞金绪,却招募外地人担任狱卒,这让孙叞感觉有点奇怪。
忽然,孙叞低声问李老六道:“老哥,那些人来自哪的军队?”
“这个不大清楚……”李老六摇了摇头。
“那……”孙叞摸了摸下巴,问道:“像这样被金狱丞找的狱卒,有多少?”
“有不少了。”李老六想了想说道:“大概有一半以上了吧。”
“哦……”孙叞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而与此同时,在大理寺的官吏库房内,大理寺少卿杨愈正翻箱倒柜地寻找着什么。
在他身旁,有一名捕头举着油灯,有些不理解地看着眼前这位少卿大人。
忽然,少卿杨愈眼睛一亮,从一只木箱子内翻出了一本薄子,摊开手仔细观瞧。
“金绪……金绪……有了,金绪,平丘人,昭武九年生,父母早亡,昭武三十一年为县吏,洪德九年招入大理寺为吏,洪德十六年,由少卿杨愈任命……”
『我果然没记错,这金绪,当时就已是在大理寺呆了七八年的老人……』
少卿杨愈暗暗点了点头,他记得,他当时就是看中金绪在大理寺的资历,这才从内部举荐名单中,将金绪提拔为狱丞。
『我记得当时金绪的举荐人是……沈归。』
微微犹豫了一下,少卿杨愈再次翻箱倒柜找出了断丞沈归的文档,仔细观瞧。
『沈归,平丘人,昭武十四年生,父母早亡……昭武二十九年为县吏,洪德七年招入大理寺为吏……洪德十四年,由卿正徐荣提拔为断丞……』
这时,屋外传来了细微的脚步声。
正文 第1089章:二月
隐约听到库房外的细微脚步声,少卿杨愈的心一下子就绷紧了。
要知道,他可是『前刑部尚书周焉遇害案』的追查官员之一,他很清楚周焉是在何处遇害的——周焉在吏部的库房翻找某些官员的文档时,被潜伏在吏部内的萧氏党羽所杀。
『难道……』
咽了咽唾沫,少卿杨愈看了一眼身边的那位捕头——李捕头。
得到少卿杨愈的眼神示意,李捕头点了点头,轻轻将手中的油灯放在一旁,缓缓抽出了腰间的佩刀。
结果刀还未抽出来,就见一名捕头打扮的男人走了进来,说道:“杨少卿,您查地如何了?库房外连一只老鼠都……老李,你这是干嘛?”
瞧见此人,少卿杨愈与李捕头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随即,李捕头将手中的刀归入刀鞘,没好气地说道:“老王,险些被你吓死,杨少卿不是让你在库房外守着嘛?”
“有啥好守的,这个时辰,府里哪有人啊。”王捕头浑不在意地说道,随即,他转头看向少卿杨愈,欲言又止地说道:“杨少卿,您是不是……近几日过于倦乏了?”
『他是想说我疑神疑鬼吧?』
少卿杨愈心中暗暗苦笑了一声。
真的只是疑神疑鬼么?
杨愈并不觉得是他想多了,毕竟,前刑部尚书周焉遇害,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他才会用职权之便,让王捕头与李捕头二人随同他一起前来,毕竟这两位捕头,皆是他相识多年的同僚——他可不希望像前刑部尚书周焉似的,失踪个几日,然后几日后在城内的河渠发现尸首。
不过就目前来看,多半还真是他想多了,未见得他大理寺内亦有潜伏的萧氏余孽。
当然,也有可能是萧氏余孽更加谨慎了,毕竟上回『刑部尚书周焉遇害案』中,萧氏余党可是被揪出了好些人。
『可能真是我想多了吧?』
摇了摇头,少卿杨愈将金绪与沈归的入职文档放回箱子里,随即笑着说道:“辛苦两位了,今日杨某做东,请两位喝酒,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