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霸气,举目四海之中,大秦独尊天下。
消息一经传出,随及形成了巨大的力量,大秦这个刻意被抹黑的帝国,再一次从人们记忆深处清晰。
仿佛是史前巨兽在这一刻,真正的苏醒。
当秦公嬴斐公然祭拜始皇陵的消息传遍天下,不仅韩公袁绍神色大变,连忙组织麾下武商议对策。
魏公曹操,楚公袁术,吴公孙策,赵王吕布,越公刘备纷纷生出了一种危机感。立即召集麾下武,商议此事的对策。
可以说,这一刻关东六国恐慌了,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一旦这个消息传遍天下,真正的让天下人接受。
这就代表着传国玉玺在秦公嬴斐手中,秦公嬴斐乃天命之子的消息深入人心,到时候必将会形成巨大的舆论。
大秦必兴!
传国玉玺犹如夏禹九鼎,代表着中原九州,任何一个雄者,都不可能忽视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况且关东六国的君主,都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才,他们自然清楚一旦这个消息传遍天下,深入人心。
到时候秦公嬴斐大军一到,天下皆定,甚至于讨伐檄一出,千里之地转瞬而定。
这便是名望以及天命之子带来的优势,这样的优势足以让任何人忌惮,关东六国心里清楚,若是不阻止,五年之后天下民心皆向秦。
到时候秦公嬴斐不费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可以兼并关东六国,成为这方天下独一无二的霸主。
享受惯了权力,袁绍与曹操等诸侯自然不愿意就这样放任秦公嬴斐壮大,与臣下商量之后,一个个毒计百出。
咸阳。
此刻的咸阳城恢宏大气,隐隐恢复了中央大国凛然霸气,秦公嬴斐自从祭拜始皇陵之后,并未在新丰停留,直接率领麾下武返回了咸阳。
当前局势动荡,正是大变革的时代,这是春秋战国以来,有一个大争之世。
秦公嬴斐心里清楚,此时此刻他必须要着手布局,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一举关东六国击溃。
未央宫中,百官俱在。
秦公嬴斐高坐上首,虎目之中掠过一抹精光,目光从十二道旒中穿过,望着底下的武百官,道。
“诸位爱卿,秦国若要壮大,必须粮足以安四州民心,必须将勇,敢战天下之敌,必须兵锐,凡我敌人皆灭之。”
“而这其中以粮足为根本,现如今,秦国府库之中余粮不足,一旦在这段时间爆发战争,必将会因为粮草而掣肘。”
“此乃安天下之事,绝不容有失,诸位爱卿,可有何妙计以教孤?”
秦公嬴斐心里清楚,这件事情瞒不过有心人,与其因为隐瞒到最后闹得人心惶惶,还不如直接摆明。
在未央宫中,集合武百官之力,来众筹解决粮草。
闻言,整个大殿中鸦雀无声,蒋琬看到没有人出列,顿时便明白了众人心中的打算,无奈之下只好走出三公队列。
蒋琬心里清楚,这件事乃内政之事,自己作为官之首,避无可避。特别是治粟内史不出的情况下,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禀君上,如今天下处于乱世,关东六国与我国互为敌国,想要从他们那里买卖粮食根本不可能。”
“而且我国百姓手中并没有多余的余粮,想要征粮也不知从何征起,事到如今,唯有从世家大族,富商巨贾手中买粮。”
蒋琬的一番话,让武百官心中大震,这便是秦国目前的处境危险无比,此刻的秦国远没有给人感觉的那般强大。
外强中干,就是此刻秦国最佳的解释。
“丞相此话差矣!”
听到蒋琬的话,治粟内史糜竺不得不开口反对,出身商贾,糜竺对于富商巨贾以及世家大族的嘴脸知之甚详。
他心里清楚向这些人买粮草,这根本不可能,就算是秦国府库中钱货充足,也行不通。
治粟内史糜竺的一句话,将整个朝堂的目光吸引了过去,糜竺是主管此事的最高官员,他的话引人深思。
“治粟内史,此话怎讲?”
相对于其他人,秦公嬴斐双眸微微一闪,深深地看了一眼底下的站立的糜竺沉声,道。
糜竺神色自若,这一番回答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他心里清楚蒋琬的计策根本不可行。
“禀君上,购买粮草这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府库之中钱货根本就不够,接下来不管是征兵,还是各大营的大军,以及四州之内的官员都需要大笔的钱货。”
“别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充足的钱货,就算是有也不能与富商巨贾以及世家大族交易。”
说到这里,糜竺神色微微一动,朝着秦公嬴斐,道。
“臣以为与富商巨贾交易并非良策,还请君上慎重。”
闻言,秦公嬴斐心里一沉,他清楚糜竺说的不错,这个时候自己处于劣势,世家大族与自己势同水火。
富商巨贾更是见利忘义,他们不会在乎秦国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时刻,不狠宰根本不可能。
念头闪烁,秦公嬴斐目光落在桌案上的奏折,心中猛的一亮,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足以让世家大族乖乖让出余粮。
一念至此,秦公嬴斐微微一笑,朝着底下的武百官,道。
“目前尚未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丞相之策,不过孤不打算利用钱货交易,我大秦书籍名震天下,一直以来从未流通。”
“这一次孤打算利用书籍来交易粮食,不知诸位爱卿,尔等意下如何?”
秦公嬴斐的办法,可以说针对于世家大族,书籍一出,世家大族羡慕已久,只是秦国朝廷对于它保护严密。
除了秦国朝廷之外,从来就没有流出去,用书籍交易粮草,足以让世家大族疯狂。
第1066章 秦酒行天下,书籍入秦学
“不可!”
秦公嬴斐的话音刚落下,未央宫中便传出了四道不可,声音之大,让秦公嬴斐为之一震。
他没有想到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居然得到了以谏议大夫蔡邕为首的数人的反对,而且反对之坚决,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