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仑得知皇帝召见自己,倒是有些莫名其妙。
这特么没事儿又召见我干啥,我现在又没有当官领俸禄凭啥总差遣我啊!
带着满肚子的不满,张仑被萧敬很快的带进了大内禁宫。一番通传后,便到了这御前。
看到三大学士都在,张仑更森气了!尼玛!他们仨是领薪水干活儿的,劳资又没领工资凭啥干活儿啊!
“要我办事可以,陛下您得掏钱!”所以,在听完弘治皇帝的要求后。
张仑二话不说就插着腰大声嚷嚷了起来!
李东阳、刘健和谢迁他们几个本来抚须故作沉静状,张仑这一嚷嚷惊的他们直接胡须都拔下来几根……
“啊?啊?!”弘治皇帝这是真的愣住了,他想过千万条可能。
张仑侃侃而谈不得其所,或者是呐呐无言不知所云。甚至想过张仑说自己不懂此事……
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张仑居然会提出要钱这一条。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即便是宫中持役亦有俸禄,凭啥差遣小子却是免费?!”
第35章处置罚单停职检查
刘健这位理学大家听着张仑这番话不由得气的直哆嗦,站出来就破口大骂。
“孺子!你张家世代忠良世受国恩,怎就出了你这么个贪好财货之小儿!竟是为了陛下国事,勒索财物!”
张仑一翻白眼,哼道:“晦庵公,我张家世受国恩没错啊!我祖现在不是为陛下持役么?!”
“你们三大学士都是领着俸禄做事的,凭啥你们跟陛下解决不了的事情推给我这个连俸禄都没有的孩子来做啊!”
刘健听得这话不由得脸一红,这话杀伤力确实有些大了。
按说这事儿本来就是阁老要给陛下分忧的,现在推到人家一个孩子身上确实说不过去。
“若我继承公位,那自然是要为君尽忠国事。哪怕刀山火海战死沙场,也都是我张仑的本分之事。”
张仑说着,顿了顿耸肩摊手:“可我现在只是个孩子啊!我大父才是英国公。”
若是张仑长大些他的嘴脸就看起来会很小人,可他现在只是个粉雕玉琢的佳公子。
于是这看着就像是个孩子式的小得意。
张仑砸吧了一下嘴,小孩儿的身份多好啊!就算是闹的再大,只要抛出“我还是个孩子啊!”这句绝杀。
大部分人也就不好计较什么了,尤其是这些个大学士。
计较输了,你特么堂堂内阁大臣连个孩子都比不过做个你卵子的大学士啊!
计较赢了,你特么堂堂内阁大学士倚老欺小不要碧莲真真是不当人子啊!
“再说了,夫子亦曾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张仑摇头晃脑了一番,随后一瞪眼道:“凭甚小子就不可求富贵乎?!”
刘健气的要揍这小子,尼玛!你张家累世国公隆宠不衰,还不够富贵豪遮的么?!
“好罢~好罢~你这小刁滑若是能对此事做出章程来朕便是赏赐你一番又如何!”
弘治皇帝摇头苦笑,这个刁滑小子便是如泥鳅一般刁钻滑溜让人又气又笑。
“但你若是给出的章程不合适,那朕说不得也得罚你一罚!”
顿了顿,弘治皇帝望向刘建:“卿家说说看,若是他的章程不合适该罚他什么?!”
“既然麒麟儿如此喜欢引用《论语·述而篇》,那事情不成就让他抄《述而》一百遍吧!”
张仑瞬间就想骂人了,《述而》这得八百多字吧?!抄一百遍不是得八万多字啊!
这特么还得用毛笔抄啊,日子还过不过了!
“那小子啥也不懂、啥也不知道、啥也不了解……陛下与诸位内阁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自然是有治国之道……”
说着就要躬身往大殿外退去,弘治皇帝看得张仑这要跑路的模样不由得笑骂道。
“痴虎儿!朕与你张家可是世交,算下来朕可是你长辈!揍你屁股也是有这个资格的!”
这话听得张仑哭丧着脸,唉声叹气停下了脚步。弘治皇帝则是站起来笑着道。
“若有对策快些说来,说得好朕自然有赏。若是说不好,朕就代懋公好好收拾你这疲懒小子!”
张仑唉声叹气,这封建王朝也有不好的地方啊!皇帝就是皇帝,这帮狗批阁老们就是阁老。
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尤其现在自己没有功名在身,骂他们也不好骂。
功名……张仑眼珠子一转,顿时有了主意!
其实春闱案这个事情的难点,就在于对一众人公布出去的罪名拟定和惩戒。
罪名说轻了不行,说轻了肯定不好严惩。下面的士子说不准还得闹。
说重了也不行啊,说重了、处置重了那就是御史言官们的胜利。这票人下次估摸还得这么干。
张仑撇了撇嘴,无非是皇帝希望对程敏政他们稍加惩戒但又得交代的过去。
对那些御史则是希望看起来是稍加惩戒,实际上效果是严厉打击避免这帮混蛋没事儿继续搅局。
对于这帮人怎么处置,张仑自然是有自己的腹稿了。
这个时代大家碍于经验和律法,很多时候的处置不是过严就是过松。
张仑就不一样了,咱好歹是生长在红旗下读着《毛选》、《邓论》、《资本论》……长大的人啊!
首先肯定是要定下基调的,这基调就是:舞弊案子虚乌有,无论御史言官还是礼部、诏狱,都没有切实证据。
涉案举子唐伯虎提审时试图触柱自杀明志未遂,即要求御前自辩否则宁死明志。
经内阁、六部讨论许可,但双方皆无证据。举子唐伯虎提出愿意让质疑方再考,以剐刑为注再试。
内阁随即商议传缴天下举子,有疑虑者可以与其一试。结果没人来,于是可以判定此事便为子虚乌有。
然后再说此事成因:你们这帮读书人,既然是来了京师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
可你们不仅不闭门读书还到处拜访公卿名流混名声,这搞尼玛个锤子的搞啊!
这股歪风邪气士子裹挟进去,朝臣也被裹挟进去了。所以才闹出这场风波。
还有御史言官,风闻奏事这没错。但这是为了广开言路,不是为了让你们攀附撕咬。
一句疑邻盗斧便是要去扳倒数十年国家重臣,居然还还有接连为朋党之相。你们这是想要做什么?!
张仑的一番基调定下了,弘治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接下来就是论处置的问题了。
舞弊案既然是子虚乌有,自然程敏政大节不亏。
但受仕林风气影响考前多接拜访,还到处给人指点出题时又不避嫌以至于闹出这场风波。
总结:大节不亏,私德无损。在此一事上,未曾回避。有持身不检之嫌。
谓之“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偏招物议”。
罚停职、停俸,居家反思为期一年。一年后由内阁六部,再以表现议断贬斥、复职或勒令致仕。
李东阳、刘健等人倒是对于张仑的这个提法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似乎又颇为可行。
这个惩戒不可谓不重啊,而且还带着后续。但实际上可以操作的空间又很大。
一年时间足以看出事情走向,如果实在不行勒令致仕或者贬斥都可以。
如果风波过了,那复职也有说头啊!
这就是停职检查啊!尼玛!张仑心里撇撇嘴,别看你们都是阁老脑袋聪明。
可差着几百年的见识呢,自然是不知道这玩意儿咯!
第36章赏赐给你就不给钱
唐寅、徐经二人,虽未曾贿赂以获试题。但赴京赶考不思闭门读书,反而纵马街头频访公卿。
此举有“夤缘求进,行为不检”之嫌,罚其此科成绩作废、夺其仕籍转回原籍复考县、府、院三试。
夺名、参考权一届,着原籍提学严加管束,督导言行。下一届方可以恢复参考权利。
张仑这一番话,听得李东阳等人“嘶嘶~”的抽着凉气。
在读书人看来这处罚是绝对够狠的了,夺仕籍相当于贬斥了。处罚不可谓不严厉。
但又不是彻底的一棒打死,先着原籍提学管束督导。下一届则是给了他们恢复的机会。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无论他们自己考得上、考不上,这天下士子都无话可说啊。
最后就是言官御史们的处置了,弘治皇帝看着张仑等待他给自己一个章程。
李东阳等人在张仑前面的表现后,也很想知道他对于这些御史言官们会提出怎样的处置方式。
华昶,言事不察、告之无实。言行实为不谨,且着有讪讽朝臣,卖直邀名之嫌。
调往南京太仆寺主簿,以观后效。
林廷玉身为考官出列举告,只提疑点全无证据之下却请夺唐寅、徐经仕籍。
同时还请羁押当朝重臣程敏政,释无据言事、言行不谨者华昶。
此议竟然有多方科道官、御史附议,其言表行态不仅有谤毁举子、陷诬朝臣,更具朋党之势。
李东阳几人听到这里,不由得一下子冷汗就下来了。
卧槽尼玛!没想到啊,这张家痴虎儿不哼不哈的下手竟然是那么狠!
《战国策·赵策二》曰“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元祐党案……一桩桩、一件件,朋党一说直击要害,那是要命的事儿啊!
但看看御座上的弘治皇帝的脸色,李东阳几人也算是彻底明白了。
这次清流们表现出来的统一性、巨大的影响力,都让皇帝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
皇帝之所以不满意,大概就真的是因为这些言官御史们不仅闹的太过分而且这都有缔结朋党的意思了。
今天就敢用疑点去搞朝中重臣,那明天是不是要那疑点去搞一搞内阁六部?!
搞完内阁六部了,是不是连朕这个皇帝你们也得搞上一搞才舒坦显名?!
在弘治皇帝看来,这股歪风邪气必须要刹住!必须严惩!必须查办!
这个时候,张仑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案:林廷玉越众出言降一级调外任为海州判官。
其后考评调任,不得再担任言官、御史责。无上奏内阁、御前权。
附议之众科道官,尽数下狱一旬后由吏部权定外调边陲。
其后考评调任,同林廷玉:不得担任言官、御史责,无上奏内阁、御前权。
李东阳等人呼出一口气,所有人都算是得到了严惩但又给了一线生机。但也算是彻底的打掉了脊梁骨了。
张仑心里很得意,劳资可是看过《毛选》还考过的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咱们还是懂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