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105节

  老柳头接到了最新的任务,打造斜犁,能造多少就造多少,到了来年开春,造的最多的人,能拿奖励。

  至于啥奖励没人说,但封爵啥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给点粮食啥的。

  但是这个哪有封爵封食邑来劲儿啊?

  那可是一百亩食邑,坐家里面不动,一年就能有一二百石的收入,这等好事上哪找去?

  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下次可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自从接到通知后,老柳头便绞尽脑汁的去想,自己也就会木匠活,所以便把心思放在了农具上面。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被人抢先了。

  更让他郁闷的是,他压根就没想到这方面。

  家里面六个娃,即便身为木匠,有稳定的收入,但若是依旧这样,根本养不活那六个兔崽子的。

  老柳头也觉得压力很大,压力,也让三十来岁的老柳头,外表看起来跟四五十岁似的。

  “还愁着呢?”同行好友老苗笑着打趣道。

  “屁话,你家里俩娃都成年了,我家里可是有七张等着吃饭的嘴嘞,就拿这点粮食,你说愁不愁?”老柳头没好气的回怼道。

  “说了让你少生点,你就是不听,现在知道愁了吧?”老苗说道。

  “老子种硬,哪跟你似的,你是想生都生不出来!”两人一说到孩子,画面就立刻转到了互相伤害环节。

  老苗二十五岁前第三个孩子出生,但出生的时候出了点问题,孩子刚出娘肚便断了气,这年头夭折什么的太正常了,老苗只是伤心了几天,然后就该干啥干啥去了,结果不曾想,接下来十来年都没能再生。

  好在老大老二还算是健康,顺利的长大成人。

  老柳头则不同了,第一个老婆生了三个娃,到第三个娃的时候不知道咋了就出血了,小的活了,大的没了。

  伤心不娶?

  那是绝对不行的。

  在娶老婆这方面,古代绝对是现代单身屌丝的福音。

  这真是个官府给发老婆的好年代,当然,年龄到了还不娶,官府给你发的就未必是你中意的了。

  期限临到之前,老柳头跟同村的小寡妇开始搭伙过日子,还带过来了一个小女娃。

  鬼特么知道自己运气为啥这么好,俩人搭伙以后,三年生了俩,老柳头还没咋品尝新媳妇滋味呢就先洁身自好了两年半……

  这不,再过七个月,家里又要多一张吃饭的嘴了。

  正愁着不知道日子该咋过,老柳头就等到了好消息,可惜还没等他发力,就被人抢了先。

  看着满满一堆的木材,老柳头很是郁闷,一个人就算速度最快,晚上加班,打造一座犁也要两天的时间。

  想要在开春之前拿到那份奖励,一点也不容易。

  不过老柳头依旧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他一放弃,一家八口就得饿死。

  “主事,俺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老柳头找到了负责管他的主事,当着大家的面说道。

  这种事情不适合私下里说,有被贪功的可能。

  当着众人的面说就不一样了,虽然大家可能被威胁,但汉国有一个秘密举报模式,举报成功后,可自己得赏,也可将赏赐送给家属,一般家属都有从军的,到时候会用战功加在他们身上,间接的保护了举报人。

  而对于出卖举报人这种事情,一旦查处,是要处死的。

  “一个工匠打造一座犁最快也要三天,大多数需要三天半左右,还要带着几个徒弟,如果每个工匠负责不同部位的部件,最后再把犁组装起来,这样速度会快不少……”老柳头说道,到底能快多少他也不知道,但是感觉应该是能快。

  “你这个不太行啊……”主事皱了皱眉头,没有实际数据作为支撑,怕是很难站得住脚,但他知道老柳头的难处,所以也没打算为难他:“这样吧,我报上去试试看,能不能成就不知道了。”

  “多谢主事……”老柳头连忙表示感谢。

  木匠工坊隶属于朝廷,目前高官紧缺,所以暂时归右丞相陈平管辖。

  所以,这个办法翌日清晨便被送上了陈平的案前,陈平也觉得似乎可行,但木匠工坊送上来的内容缺乏实际数据作为支撑。

  于是便将这份竹简打了回去,要其详细列出单独打造每一个部件的所需时间以及要求。

  

第164章 沛公因吾惨遭横祸

  

  当日下午,陈平便接到了木匠工坊的复奏。

  列出详细的时间和要求并不难,毕竟他们就是干这个的,对于实际情况也都比较熟悉。

  陈平简略的计算了一下,心中大惊,下意识的认为自己算错了?

  于是又招来了属官又计算了几遍,结果证实自己的确算错了。

  不是算多了,而是算少了。

  “嗯?又有工匠提出了能提高打造犁效率的办法了?”王不饿有些惊讶,暗道榜样的力量果然是强大的。

  他都打算如果一个月后没人提出来的话,自己就把流水线模式给提出来的。

  虽然不知道这个新的办法是什么办法,但王不饿还是决定听一听。

  决不能打击下面人的积极性。

  “是的,虽然目前还没有进行实际的打造测试,但根据列出来的情况进行测算,平均每名工匠只需要不到两天就能打造一座新犁,效率比现在提高了差不多一倍有余。”陈平兴奋道。

  “说说看!”王不饿若有所思,隐隐的猜到了应该是跟流水线有关的模式。

  传统模式是不可能一天打造一座犁的。

  而传统的工匠模式,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做完整件事情。

  从拿到木头开始,切割,刨铣,塑性等等,就是给你足够的木头,你自己一个人去造一座犁出来。

  而木匠又是个技术活,一般很少有传给外人的,徒弟基本就是自家孩子。

  有些好不容易得到手艺的,甚至连自家侄子都不传,女儿想看一眼都会被一顿数落或者毒打。

  “一座犁有十三个部件,把十三个部件交给十三个工匠去完成等所有部件完成之后再放在一起安装,而耗时最多的部件需要一天,而最快的只需要不足一刻,臣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把那些耗时短的部件交给两个工匠去完成,一日差不多能造出四套所需,让四名工匠去造耗时最长的部件,在让一名工匠负责组装,如此,七人一日便可打造四座新犁,一月便可造出一百二十座,若是用现在的方法,这七人一月一刻不停也只能造出七十座。”陈平兴奋的说着。

  王不饿微微一惊,这不就是流水线模式嘛。

  然而实际上流水线模式的效率远不止于此,它最大的意义在哪?

  在于对工人的要求大大的降低了,需要掌握的技术含量也大大的降低了。

  只需要严格的按照标准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一次王不饿没有再去拿捏什么,实在是等不及了。

  犁这种农具对于耕种效率影响还是很大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顺手的农具,农民耕地的时候只能去花费更多的力气。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力气,耕种十亩跟耕种十五亩结果能一样吗?

  王不饿想要彻底的解决民间问题,灌那些鸡汤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只需要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民间自然会稳定下来。

  能有安居乐业的日子,闲的蛋疼才去搞事情。

  最最重要的是,粮食多了,才能安心下来去发展人口,人口多了,才能支撑更庞大的计划。

  “善!”王不饿直接点头,接着说道:“可再对其细化区分,由木匠工坊制作出统一的标准尺寸,一名工匠带领十名学徒负责制造那些简易部件,一名工匠带领几名学徒去进行材料的初步加工,再由一名工匠带领一名或者两名学徒进行最后的加工,虽所需人数多了,但却能进一步的提高建造效率,有效的利用起现有工匠,同时也能培养一批新的工匠。”

  “诺!臣这便去安排!”陈平连忙点头下去。

  距离开春仅仅只剩下三个月了,这件事情必须要尽快的安排下去。

  每多造出一座新犁,就能多耕二十亩地,对于王庭来说,那便是三十五到四十石粮食,是额外养活一名士兵战时一年的口粮。

  毫不意外,老柳头获奖了。

  得知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且被王上亲自改进之后,老柳头拿着册封的竹简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对于他来说,在辛苦这几个月的时间就行了。

  到了秋收以后,他便可以拿到一百多石的粮食了,虽然不足以让一家八口敞开肚子的吃,至少不用再去担心会饿肚子了。

  再说了,自己也是有俸禄的,换算下来的话,年薪妥妥的超过了二百石,田里随便的种一种,年收入二百五十石的新大佬马上就要出现了。

  ……

  整个汉国都沉寂在献策封爵封食邑的兴奋当中,各地短时间内收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但凡看着有点用的,各县便会将信息综合起来再去看,然后想办法去改进。

  谁人不想封爵受封?谁人不想光宗耀祖?

  但是在洛阳城中的一座院子内,萧何与曹参两人可没有汉人的那种兴奋。

  两人现在是一脸的愁容。

  楚国使团走了,把他们俩丢在了这里。

  每人身边都有五名侍女尽心尽责的侍奉着,甚至直言相告,可以暖被窝,可以多人互动,什么都可以。

  但两人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这几日,两人在禁卫的保护下,开始在洛阳周边溜达达了起来。

  “汉王还真是为达目地而不择手段啊……”萧何无奈的感叹着。

  “对,厚颜无耻到极致简直!”曹参认同的点着头。

  萧何拿起酒杯独自饮了一杯,曹参也不甘示弱的吃了口肉。

  这段时间俩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身上的肉都长了不少。

  虽然日子幸福了,待遇好了,可心情却十分不美丽。

  吃着喝着,俩人竟然面对着面哭了起来。

  虽然嘴上骂着王不饿,可内心深处又不得不承认,王不饿的这种手段很高明。

  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同时,又能增强百姓的凝聚力,增强汉庭的号召力,增加百姓对于汉国的认可,对于汉国的期待。

  而一年之后……

  萧何是真的不敢想象,粮食产量暴增,这几乎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

  萧何见到了改造过后的直犁,只是那么轻微的改动,就能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他还见到了木匠工坊正在改进打造新犁的流程,听说按照这个流程去打造,能让产量翻倍。

  虽然时间不足以让其铺满整个汉国,但至少在别人打仗的时候,汉国却可以稳中有升。

  “沛公因吾惨遭横祸,而吾却只能在此花天酒地……”

  

第165章 沛公懵逼了

  

  与此同时,还在楚营的沛公刘季,却突然间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心慌。

首节上一节105/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