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356节

  “陛下,臣等经过多重考虑,数次商议,最终决定建议陛下,对于此次科举考试,不录一人!”曹参深吸了口气,说出了最终的决定。

  兴师动众的搞了这么大的场面,结果一个人也没录取。

  基本上已经判定了,明年的县学招生,肯定又是一片惨淡收场。

  “这批学生这么差劲儿的吗?”王不饿微微皱着眉头。

  “陛下,毕竟他们才上了三年,按理说这还差了两年呢,有所不如意,也纯属意料之中的事情。”曹参忍不住的劝说道。

  “难道考题的难度超出了他们这三年的所学?”王不饿看了眼众人。

  他最讨厌的就是找借口,就算是找借口,也找个好点的借口啊。

  他当然知道提前开启科举,对于这些还没有走完流程的学生来说会有些不公平。

  但王不饿这次的心理底线是,至少也要录取三个人撑一下门面的,其他的就算是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一下这个程序,等到两年后再来一次。

  所以出题之前王不饿就告诉了曹参,参考一下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去出题,毕竟特事特办嘛。

  然而王不饿压根没有想到的是,根本轮不到自己头疼招谁不招谁,吏部那边就给自己决定了。

  “依朕看啊,就是这些学生觉得祖辈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去书院学习不过只是走个过场罢了,真到了时候,朕是不会不给他们祖辈这个面子的,毕竟他们的祖辈可是给了朕面子的。”王不饿冷呵呵的说道。

  他有理由这么怀疑,因为之前,他压根看不到这些人刻苦学习的样子。

  除了到点上学放学以外,其他时间该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似乎学习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似的。

  而这些学生家中又都有权有势,那些老师自己出身或许比不过他们,也不管对他们管教的太过严厉。

  而先前的察举制,其实也不是完完整整的察举制,至少对于这些权贵的后代来说,当不当官,就是他们祖辈一句话的事情。

  虽然很残酷,但事实就是这样。

  他们的祖辈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将他们领入仕途,往后也能对他们照料些许,君主往往也看在这些大臣的面子上,对他们的后代不会太过苛刻。

  有才能的,就提拔,没有才能的,就按部就班,反正最终不让他们去到关键位置就行了。

  “同样入学三年,为何王忌就考的不错呢?”王不饿又说道。

  “陛下,这文科与工科是不一样的。”王陵吓的浑身一哆嗦,连忙开口解释道。

  这特娘的,好好的咋又把王忌给扯进来了呢?

  这要是自己不说两句,他老王家可就把外面那些文科学生的家族给得罪了。

  虽然这个真不关他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你是说不清楚的。

  只要人家那么想了,那么错的一定是你,不用去过多考虑的,也不要想着解释,没用的,没人会听。

  “少跟朕扯那些没用的,上个月的摸底测试呢?王忌的成绩每一科都是甲,那些人呢?他们的成绩对得起学生这两个字吗?”王不饿极其不耐烦的摆着手。

  你们不情愿,朕还郁闷呢。

  想从文科拉三个出来冲门面的,结果文科全军覆没,倒是让大汉唯一的工科生给干翻了。

  也不嫌害臊的慌!

  王不饿越想越觉得生气,看来不给这帮人一些颜色瞧瞧,真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拟旨,这次科举,只录王忌一人,任职工部,官阶正九品!”

  听着对王忌的安排,进入工部众人没有异议,虽然工部尚书是他爹,但他作为一个工科定点生,去工部那是专业对口,谁也挑不出毛病。

  但这个正九品是什么鬼?

  刚来就正九品?

  正九品又是什么级别?

  把他放到外面的县的话,正九品他就是一个县除了县令、县丞、县尉、以及县法尉以外,官阶最高的了,虽然跟他其名的还有很多。

  然而,王不饿的愤怒远不止这些。

  “另外……”

  

第470章 陛下的真正用意

  

  科举这项制度从一个大的方面来说,他的确是一件好事。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其实也是一件坏事。

  对于寒门来说,这不仅仅只是一个上升的通道。

  在王不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郡学其实就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化风向了。

  历史上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不只是之乎者也那些东西的,但是到了后期,想要做大官,你就必须得熟练的掌握这些东西。

  甚至可以说,到了科举后期,科举本身的意义已经改变了。

  他从专一的为国选士,变成了在选士的同时,也加入了部分奴役的思想。

  而经过王不饿的改革之后,你同样可以看做是加入了部分奴役的思想,但是同时,也为那些平民子弟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或许现在世人还看不清楚,但是等到大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郡学虽然属于中等教育,但是在这个阶段,这个等级的教育是完全够用的。

  就算没能够进入洛阳书院,他们也依旧可以凭借自身所学,成为商人的账房,或是从事其他管理,文职方面的工作。

  换句话说,就算是高考失利了,你也有一项可以谋生的技能。

  哪怕现阶段并不熟练,但只要能够放下身段的去学习,去摸索,几年的经验积累就能让你得心应手。

  人才多了,生意自然也就好了,赚的多了,工钱自然也就高了。

  所以综合来说,这是好事。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例如说范进中举,虽然这是一件虚构的故事。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范进中举这类的事情并不在少数。

  而那些耗费了大量精力财力去读书的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能够博取一个功名,让自己能够脱离寒门,成为真正的士子。

  说是为了虚荣也好,说是不甘心也罢。

  但是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这样的科举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是拿范进中举来举例,范进是五十四岁才考中了秀才,之后因为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之后才中了进士,这就五十七岁了。

  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五十七岁的进士,我要你干啥?

  也就是古代没有退休年龄限制这一说,但就算没有年龄限制,跟你一样年龄的官员,不说成为三高官官,起码有人已经成为了尚书了吧?

  所以,这个年纪的人,即便是考上了进士,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没有任何培养价值的。

  所以,大概率是安排到一个闲职部门,让你过几年官瘾,然后回家养老去吧。

  除了说出去好听一些以外,又有什么意义?

  你占据了一个名额,年轻人就少了一个名额,国家就少了一个培养年轻人的机会。

  同样的,对于你的家庭又有什么意义?

  就算十五岁开始学习,到五十七岁中进士,这就是四十二年的时间,这四十二年间,都需要家人供应着你的吃喝用度。

  恰恰这年头养一个读书人,是能够耗空一个家庭的,即便是自知节省,家境也不会好到哪去。

  大器晚成固然会有,但这样的人,放眼两千年,又有多少个?

  难道就为了等这几个大器晚成的人,让无数的家庭跟着遭受苦难?

  这并不是王不饿搞科举的初衷,也不是他搞教育的初衷。

  虽然求贤若渴,但还没到饥不择食的地步,也不是说什么贤他都想要的。

  “县学只招收六至九岁的孩子,郡学只招收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洛阳书院,只招收十八岁以下,科举报名,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五岁,如有弄虚作假,必重惩!”王不饿直接圈定了一个年龄范围。

  并不科学,对于某些人来说,也并不公平。

  但是这世上又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情呢?

  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个决定或许并不公平,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理论上来说,郡学最小的学生年龄是九岁,洛阳书院年龄最小的是十四岁,科举年龄最小的是十九岁,最多可以参加六次科举。

  王不饿没玩什么三年搞一回的方式,虽然历史证明,那样做很科学,因为是考虑到了古代的交通。

  但凡事总有例外,能够报名参加科举的,只有洛阳书院的学生,或许将来还会在设立其他的书院。

  但大方向上就是这样了,所以一年一次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再者,就算通过科举考上了,也还得先在吏部进行为期两年的走访,然后才会根据走访的情况进行接下来的安排。

  而年龄最大的呢?

  九岁进县学,十二岁进郡学,十七岁进洛阳书院,二十二岁才能够科举。

  然而根据先在的年龄划分,就算九岁考入了,实际上也是十岁入学的,那就是十四岁进入郡学,十九岁进入洛阳书院,二十四岁能参加科举,然后二十五岁再来一次。

  一步慢,步步慢。

  这笔账或许其他人口算还有些难度,但是抠苍却算的很麻利。

  暗中朝着大佬们比划了一个六,又比划了一个二,意思很明显了,最多六次,最少两次。

  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陛下,不妨准许二十五岁以上的考生再考一次,毕竟也努力了这么多年,若是连个考试的机会都没有,未免也太可惜了……”萧何想了想,还是有些不太忍心。

  “这个年龄朕已经放的够宽了,若是有真材实料,一次就能考中,就算两次也没能考中又能如何?洛阳书院出去的人,外面还不得抢疯了?”王不饿白了眼萧何,看了眼同样不解的众人,无奈的摇头道:“打他们进入洛阳书院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已经被改变了!”

  “你们自己也舍身处境的想一想,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供养一个学生念到书院毕业,又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财力?”

  “像你们这些大门大户的自然不在意,就算再来十个也养的起,但是他们不一样,每多读一年,家里面就要被他们压榨一年。”

  “况且这做官,也并非只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商人肯定喜欢招募他们,就算不想经商,各郡的郡学必然也会很乐意请他们回去教书,就算郡学进不去,还可以去县学。”

  “对于一个出身农户的学生来说,去教学,即能够保证收入,还能够获得尊重,这难道还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吗?”

  国家对于官员的需求数量是有一个上限的,不可能说有多少读书人,我就收多少人当官员。

  而且现行体制下,官府运作正常,并不适合大刀阔斧的去全面改革。

  而科举的用意,就是通过逐年的小批量录取,逐渐的将这些经过系统化教育的人才分批安置在各个位置上。

  用一代人的时间,来彻底的完成对于官员的更新换代。

  有些时候需要下猛药,但有些时候必须温水煮青蛙,这一点王不饿还是很清楚的。

  至于说顶替的官员是寒门还是权贵后代,对于朝廷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接受了系统化的教育,他的思想较之之前发生了改变,可以跟的上时代的潮流就行了。

  “陛下,是臣等误入歧途了……”陈平直接朝着王不饿施礼道歉道。

  “陈相……”萧何有些惊讶的看着陈平,虽然陛下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个决定一旦做下了,可是会打击到无数本想读书的家庭的。

  “万一考不上了,咋办?”

首节上一节356/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