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443节

  思想观念也是比较纯正的。

  当皇帝都用这种语气,用这种态度去说教他们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皇帝说的不是自己。

  也没有人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好比现在,他们真的是在反思自己的。

  这些话或许别人说他们不会太放在心上,但这是皇帝说出来的,意义不一样。

  皇帝都这么说了,意思当然是皇帝很失望。

  这要是放在某一个时间段,皇帝敢说这话,保准半个朝廷的大臣都得抹脖子上吊。

  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威胁皇帝的,而是被皇帝说的没脸活下去了,多活一刻似乎都是对自己的侮辱,不死他们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那种。

  当然,王不饿不是喜欢装逼的人。

  也不是喜欢有事没事就拿人开涮的人。

  道理要讲,但也不会太过于打击人,万一等到今晚大家都抹脖子了,自己岂不是成了光杆皇帝了?

  这不行,这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王不饿找了一个很好的时机,淡淡的开口说道:“孔子曾经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舟也不只是朕一个人,你们这些官吏也是这条舟的一部分,舟不知水浅,舟则搁浅,舟不知水深,舟则不进,舟不知浪大,舟则倾覆……”

  

第584章 关中的尴尬

  

  治理国家其实还是很容易的,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它既需要长远的目光,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他还要有如同烹小鲜一样的耐心与细心。

  王不饿的治国思想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一句话而已。

  脚踏实地的干,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总是会被打上不同的印记。

  脚踏实地,不意味着不可以探索。

  科学的补充就是用来探索的,当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了一些当下想都不敢想的技术和事情,那么到时候再去推广,就不会被人说是异想天开了。

  这句话怎么说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没有科学院,没有王不饿的这种先知性。

  那么当一个皇帝知道磷矿是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时候,大概率会推广这种东西。

  就算考虑到成本问题,不可能全面推广,至少矿山周围肯定是要推广的。

  他们的运输成本并不高,但收益却很高。

  这么搞虽然也能够提高产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过提炼的矿石,就算是碾碎了,也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密切接触过的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病上身。

  甚至一个矿上的工人,饭前可能没有洗手,把手上残留的有毒物质吃进了肚子里,这样就会引发问题。

  就算不考虑这些问题,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就去搞那些化工产品,不是王不饿自吹,他还真没这个实力。

  反倒是沤肥这件事是比较靠谱的,材料比较普遍,管他数量够不够多,至少家家户户都能拿出来一些。

  而经过科学院的研究之后,再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和配比,以及沤肥的技术。

  这个时候大家再去操作的时候,得到的效果自然是最大化的。

  而不是朝廷说一句沤肥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产量,办法就是把粪便秸秆什么的混合在一起,等一段时间就行了。

  真若是这样干了,效果可能也会有,但绝不会出现朝廷想要的成绩。

  所以,王不饿的这个思想,就是官府脚踏实地的去干,用已经有的技术去干。

  科学院负责研究探索,双方各司其职,用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的时间,让大汉的科技水平更上一步。

  而现在自己种下的就是一棵种子,只要坚持这个思路。

  三五百年之后,大汉未必不能发展到类似于二十一世纪那种科技水平。

  毕竟后世走到那一步也不过用了二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已。

  离开了试验田,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走过了函谷关。

  依旧还是那个忙碌的关口,不得不说,战乱时期,函谷关就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高大的关口,狭长的通道,能够让敌人看着就头皮发麻。

  可是在和平时期,这个关口和狭长的通道,偏偏又是限制了地方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一座屏障。

  现在函谷关施行的是双向同时开放规定,但是由于道路宽度有限,所以经常走这条路的车辆,也是要限宽的。

  不然在这种环境下,错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面只要停下来,后面很快就会堵上一大片,从而影响整个通关效率。

  皇帝通行,自然是有特权的。

  车队这么庞大,级别又是大汉最高级别的,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封关一天。

  通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之后,迎面而来的便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一股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的民风让王不饿感受颇深,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关中。

  一路西行,来到了咸阳城。

  曾几何时,这是整个华夏大地最繁华的城池。

  别具一格的布局模式,令整个世人都大开眼界。

  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央朝廷的东迁,现如今的洛阳,取代了曾经的咸阳,洛阳的繁华,也早已超越了咸阳的繁华。

  而如今的咸阳,多少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街道上到处都是空旷的房屋,在没有都城的加持下,咸阳显然是消化不了这么大规模的。

  商业虽然也在发展,但这里相对地域偏远,不像中原那样居于天下之中,去哪都方便。

  离开了政治中心,地理上又不占什么优势,各方面的下滑其实已经成为了必然。

  也不要小看都城的迁徙,带走的可是大量的人群,而且是有能力消费的人群。

  这一次途径关中,也是让王不饿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关中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再这么下去他必然会距离其他地区越来越远,况且关中也不是没有发展的机会。

  “关中人口多以聚集于咸阳郡,而如今咸阳郡的发展却远不如人意,这偌大的咸阳城,竟然如此荒凉,一座临街的店铺,同等大小价格比洛阳低了十倍竟然还是无人问津!”在咸阳行宫落脚之后,王不饿心情凝重的感慨道。

  “陛下,咸阳这个位置相对来说是有些尴尬了,他跟其他郡的情况不太一样。”已经转任咸阳郡守的陈铁山面带尴尬的说着。

  作为第一批老人,陈铁山的觉悟还是不错的。

  他知道自己没什么太大的本事,所以不管是做关中将军,还是转任咸阳郡守,陈铁山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哪怕现在皇帝就免了他的职,这辈子他也是大赚特赚的。

  十年前,陈铁山可不敢想自己竟然也会有这么一天。

  但人都是有尊严的,为了自己的颜面不落地,陈铁山每日也在认真的学习着。

  同样的,作为第一批的老人,陈铁山也不希望自己在皇帝面前抬不起头,这样也意味着皇帝会在其他人面前有些尴尬,认为你是任人唯亲。

  于是,陈铁山又接着说道:“咸阳郡的整体经济还是不错的,咸阳过于偏西,且经过了渭水,交通上倒是有些许的不便,加上函谷关这个天然屏障,往来客商再来咸阳,路程上就远了不少。”

  “所以大多数客商,都选择在函谷关外的市场进行交易,他们在那里进行买卖的价格,要比在咸阳低一些,而且来自其他郡的商人也更喜欢在那里进行交易,一般来说,通过函谷关之后,当天卸货在装货,第二天就能返回,这一来一回的,时间上就节约了至少六七天,对于商队来说,这一趟就是六七天,这若是一年跑个二十趟,节约下来的可就是百十天了,而百十天又能多跑好些趟了,所以,在函谷关那边交易,对他们来说也是最方便的……”

  

第585章 一东一西,一内一外

  

  咸阳郡现在的发展模式并不罕见,典型的边关贸易模式。

  常用于两个国家的交界处,进行的多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而函谷关虽然是一道天堑,但是在商业上,也的确限制了很多。

  只有这么一条路,商队需要排队等候通行,运气不好的时候要排个两三天才能轮到自己通关。

  若是通关之后再去一趟咸阳,那耗费的时间就更长了。

  久而久之,函谷关外的贸易市场从最开始一部分商人在路边随便找个地方进行临时交易,逐渐的固定了下来,渐渐的引来了部分本地人做一些小买卖。

  再接着,你们在我的地头上交易,但是跟我没任何的关系,地方官府瞅着这样搞不行啊,你们这样做不太透明哎。

  于是乎,桃林县直接原地画了个圈,跟钱庄贷了一笔钱修建了一座贸易市场。

  贸易市场分为三个区,第一个是普通商贩进行的零售,主要针对的是周边百姓,以及过路的客人。

  第二个是展示店铺,店铺规模有大有小,但整体来说还算是统一。

  这里主要用于商队与商队之间的大宗交易。

  最后一个则是库房,这个是很有必要的,有库房,意味着可以把人留下来,人留了下来,意味着这生意就稳了。

  所以,租金,税收,桃林县都赚到了,其他县可是眼红的不能行,一个个急的乱骂桃林令不是东西,不讲武德。

  就连咸阳郡守陈铁山都很是无语,但是对此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主要还是不管这个市场设置在哪里,对于陈铁山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为大汉的商业税收规矩是分为县,郡,朝廷三级的。

  即县保留三成税收,郡保留三成税收,余下四成上缴国库。

  毕竟这年头关于税收,的确做不到划分的太详细,只能是一刀切了。

  等到将来都稳定下来之后,再去做一些具体的划分也不晚。

  而这么做的好处是,地方上保留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用于本地发展的一些规划。

  郡里面也保留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对全郡进行发展规划扶持等。

  国库拿的多,那也是必然的,那么多军队需要养呢,各项国家工程都在上马呢,科学院那边还是个吞金巨兽,这还是收着来的呢。

  所以,即便朝廷拿走了四成,现在也依旧是不够用的,依旧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地方造血能力太差了,仅靠着桃林县的贸易经济,是撑不起整个咸阳郡的,更撑不起整个关中!”王不饿直接摇头否定了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如果不走这一趟,王不饿可能不会真正的了解到如今的咸阳已经落魄到了这一步。

  但是有一说一,有些地方发展不起来,那是因为地理位置真的很差。

  就算有好的政策,你的交通跟不上,各种配套跟不上,照样是不行的。

  而发展经济的核心是什么?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三个字而已,购买力。

  当市场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哪怕是一个小山村,只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那么这里必然会很繁华的。

首节上一节443/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