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447节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直接道出了汉朝在西域之所以进行的这么顺利,就是因为军队还在。

  现在整个西域谁不知道,汉朝的主力军团正在这里跟匈奴人进行决战呢?

  北边韩信带领二十五万主力军团,南边英布带领二十万主力军团,南北夹击匈奴人。

  如果说匈奴人取胜了的话,为什么自打他们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匈奴人的踪影呢?

  为什么自打汉人来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呢?

  为什么他们的官员能够安安稳稳的待在这里,一直去耐心的治理呢?

  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出来,匈奴人已经不行了,他们打不过汉人,所以没有精力来管这边。

  而汉人同样知道这件事情,所以才会静下心来耐心的去治理。

  “恩,回头你细算一下,看看各地需要多少人手,朕到时候安排一下!”王不饿干净利索的点着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往后可靠也是每年都在进行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上只要合格的,都能当官的。

  区别就在于,你是能在本土当官,还是来西域当官。

  甚至,在前期的时候,都可以考虑让一些郡学考书院的时候落榜,成绩相差不大,又不想复读的人来西域当官。

  这些都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接受了几年教育的,也算是个文化人了,来西域这种地方还是没一点问题的。

  至于将来,只能慢慢的提高门槛喽。

  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新中国早年间初中高中毕业都还能直接当官呢,后来也才提高到了大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的拔高,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嗯,这件事情可以操作一下。

  至于人家愿不愿意来?

  这个很重要吗?

  只要条件开的高,没有地方会缺人的。

  再说了,只要制度合理,不要让人觉得来了就回不去了,总会有人愿意来的。

  久而久之,来的人多了,未必就没有愿意真正留下来的。

  “陛下,这个缺口还是很大的!”赵佗想了想,又说道:“整个西域南部,有数百城郭,人口加起来差不多百五十万之多,按照一官管千人,那也需要一千五百人,而这里地广人稀,按照本土的配比来配置官员有些不太够,所以官员的缺口至少还得三千人才行。”

  一官管千人只是一个大致的数据比例,按照的是大汉人口最少的一些县的官员和百姓数量比例来计算的。

  但是西域这地方又有些特殊,虽然吏不算官,但是在这么大的地方上,就算多召几个吏也不行。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管不了那么大的区域。

  

第591章 除非冒顿单于又跑了

  

  王不饿也知道这个道理,若是按照本土的经验来治理,就是跑也能跑死这帮人了。

  “嗯,等朕回到洛阳之后就会着手安排这件事情!”王不饿直接答应了下来。

  人手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哪怕时间拖的长一些也没关系。

  无非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罢了,依靠现在大汉在西域的影响力,一两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驻军,短时间内是不会撤回去的。

  哪怕这一仗打赢了,在这里也至少会保留二十万的军队的。

  这就是军队职业化的好处了。

  对于士兵们来说,反正役期是五年,在军营也好,在外面也好,五年之内他们是回不了家的。

  加上之前已经在军营待了几年,也都习惯了这种远离家乡的日子了,所以在哪都是一样的。

  而古往今来,在西域这个问题上,汉人为什么总是会在控制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的失去了在这里的影响力了呢?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驻军的问题上。

  以前的徭役制,每个人每年的役期都是定死的,人出来的久了,家里的田地就荒废了,就连戍边都会让人怨气连天的。

  后来唐朝的府兵制,虽然前期保证了战斗力,但是整个唐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军队远征这个问题。

  虽然后期唐朝只在西域驻扎了三万军队就控制了整个西域,但兵力还是太少了。

  只能做到维持,而做不到更近一步的影响。

  而王不饿之前执行的军队职业化,其实也是在为军队远征做准备的。

  当然,同样是军队职业化的宋朝,那完全就是个奇葩。

  拿着最高的军饷,用着最先进的装备,打着最怂的仗。

  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怪士兵不努力,要怪就只能去怪朝廷的政策太奇葩。

  文官集团牢牢的压制了武将集团,重文轻武,外行指挥内行,而文官又只顾着捞好处,其他的都是得过且过。

  吃空饷,克扣军饷,甚至对装备都动起了手脚,这样的军队,岂能不败?

  所以说,王不饿推行的军队职业化,和宋朝的军队职业化,完全就是两个概念,最起码这里没有轻视军队,将军是能够做主的,仗怎么打,将军说的算,文人在这上面最多也就只有插嘴说一句我要达到什么目的而已。

  接下来王不饿又了解了一些关于西域的一些具体情况,民风民俗什么的。

  整体了解下来之后,发现现在的西域其实也就那样。

  整体来说,落后大汉怎么着也得一百年靠上了。

  农业不用说了,没有大汉带来的技术,他们还在刀耕火种呢。

  而且种植的方式也极其的懒惰,种子扔下去就懒的管了。

  没错,就是直接撒下去的那种,连掩埋都懒的掩埋一下的,不少种子都被飞禽给叼走了。

  种下之后就更懒的理会了,完全就是看脸吃饭。

  所以,虽然南边是靠着耕种为生的,但是他们的收入依旧不能有所保障。

  还是要靠放牧来补贴生活的。

  之所以要跟北边的几个行国区分开,是因为南边这些是有固定居所的,放牧也只是在居所周围放牧。

  而行国就是没有固定居所,哪里的牧草肥沃,他们就去哪里。

  了解完了这些之后,王不饿充分认识到了一点,想要开发西域,任重而道远啊……

  “前线的战事进行的如何了?”王不饿又问道。

  他这一路走来,很难接到前线的消息,而传令兵也不知道该往哪送。

  所以这事儿问一问赵佗还是很靠谱的。

  “陛下,战事进行的很顺利,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入冬之前应该能彻底结束了。”赵佗想了想,给了个大概的时间。

  “哦?进展的这么快?”王不饿有些惊讶。

  “开春之后进行决战了吗?”灌婴也觉得有些奇怪,不由得插嘴问道。

  论打仗,灌婴是行家,虽然现在脱离了军队,加入了文官,但是老本行还是没忘的。

  能说今年能结束战争的,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在此之前进行了决战,并且取得了胜利的。

  而作为文官,在这种事情上一般是会习惯性的往后拖延一段时间的。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会说的这么坚定的。

  就算是有把握,也不会把话说的这么绝对,万一出现啥打脸的事情了呢?

  “嗯,匈奴内部出现了矛盾,目前已经分裂成为了两派,一派是大单于带领的本部,另一派则是东胡人,春天的时候英布将军跟他们进行了一场战斗,东胡人损失惨重,不过还是逃了大约一半,英布将军现在正追击对方呢。”

  “匈奴王庭那边的情况有些复杂,具体的臣也不太好说,陛下一看便知……”说着,赵佗从胸口掏出了一张油纸包裹着的信封递了上去。

  这事按理说是不用跟赵佗说的,但是韩信那边需要赵佗来看管这批人,所以,必须要让他知道一些情况。

  不然的话搞的人家一脸懵逼,连规格都不知道,这万一要是出现了什么偏差,那可就糟糕了。

  而且赵佗在知道王不饿要来之后,也派人去通知了韩信和英布,所以接下来再有什么消息,他们也会直接往这边送。

  王不饿打开信看了一遍上面的内容,瞬间有些哭笑不得。

  阿鲁卡这斥候做的,还真是没谁了。

  而对于这个阿鲁卡,自己也是有很深印象的。

  毕竟当初他家里那档子事还是自己亲自去调解的呢,当初自己也不知道阿鲁卡是生是死。

  而现在看来,阿鲁卡还真是个天生的斥候坯子,都特娘的成了匈奴人的领袖了。

  这要是再让他干下去,会不会混成匈奴的大单于了?

  虽然开春以来韩信那边还没有传来什么消息,但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英布这边在追击,韩信那边年前也狠狠的打击了匈奴人的士气,也找到了他们的王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会儿也差不多了。

  除非冒顿单于又跑了……

  额……

  他们要是真的又跑了的话,这个事还真的有些难搞的。

  特么的,好好的御驾亲征,结果搞成这幅熊样,这哪特娘的叫御驾亲征?

  这明明是来逛街来了,还吃了一肚子的土……

  然而,嘴上还是得高兴的表扬着。

  “嗯,不错,看来今年有望结束这场战争啊!”

  

第592章 绝对有诈

  

  然而,战场的实际情况,王不饿永远也不会想到到底有多么的荒诞。

  这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战场,而像是一副故意演出来给人看的场面一样。

  “车阵?”看着面前匈奴人摆出的阵型,韩信嘴巴不由得微微上扬:“有点意思啊!”

  “将军,这应当是出自汉人之手!”李左车同样笑着说道。

  匈奴人也是有车的,只不过是用来运输物资的。

  不然帐篷什么的怎么搬?

  只是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流动性更大,家伙事也相对较少一些而已。

  而匈奴人虽然跟诸夏有过多次的交手经验,也见识过很多诸夏的战阵。

  但是毫无疑问,像车阵这种典型的诸夏战阵,还是匈奴人第一次用出来的。

首节上一节447/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