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债”与“券”,本质就是以东北自治政|府控制下的银行所发行的债、券来易物的交易。由于是在各省政|府管辖范围内通行,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市面上流通的奉小洋票和现洋,让曾经在东北金融领域呼风唤雨的外国银行特别是日资银行大呼伤不起,因为他们被合理合法地剥夺了进入东北农村的触角----农村无款可存,农民只有“债”、“券”和“票”,在工业还不发达的东北地区,光靠着城市里人那少得可怜的交易量,开银行不是一个好主意。
他们也想通过政|府向北洋政|府施压,但因为东三省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央的财政政策对关外不管用,因为人家自治了么。
第351章 不动产登记制度
农民毕竟相对贫困些,从他们手里榨汁仍然不敷财政的巨大开支,而且农民是立国基础,逼急了搞不好变成大规模民变,或是逼良为匪,那就得不偿失了。
“奉天券”是个好东西,但是随着前几笔发行被强制认购后,没见到一点好处的大众对这个东西变得敬而远之----说是十年之后连本带利兑现,可十年是多长的时间啊,民阀更换如走马观花,谁知道政|府到时还在不在呢?再说老是一昧强制,政|府公信力也显得不足不是吗?
有没有一种税源是长久的、民众不得不交的、政|府获利较大的?答案是肯定的。凭着穿越的经验,张汉卿自然想到了房产税。想想当初中国的地产发展,那叫一个狠呐:眼看着房价呼呼往上窜,买的人还是彻夜排队还要走后门,没钱宁愿借贷款恨不得从六亲八大姨处得到哪怕一个铜子,举债过日子吃糠咽菜也在所不惜。若把这股力量逼出来,何愁没钱?
怎么搞?难道政|府也投机做房地产生意?这一念头刚在脑海徘徊,立即被自己呸掉。
怎么可以这样?在关系到全体国民福祉的问题上政|府怎可如此短视?政|府不是开发商,挣一笔就跑,还要为百姓的后半生着想呢!房价越堆越高,肥了商人,苦了刚需者。弄到最后,官商勾结让房价如火箭般上涨,国N条都像火上加油一般。想一想当初自己为了弄个婚房,倾家荡产好不容易才付个首付,让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家瞬间回到解放前,除了有个带盖的屋子。这种事不能做。
好像穿越前一刻政|府还搞了个房产税试点,不过效果并不明显。但是美国的税收制度对炒房族约束极大,所以美国人极少有做这个事发财的,为什么?无非是让你觉得无论在短期内没好处呗。因为人家有办法:从交易到入住,都是要交税的,所以持有成本极大。就是到将来出售,因为都是刚需,很难有预计的大涨前景,所以都很谨慎。
要从房地产中搞一笔钱且不造成杀鸡取卵或者控制交易暴利,需要适当地征税,前提是房屋交易透明化。
可是中国从古代到清末一直没有房管局,也没有房本儿。古人买卖二手房,其产权证明主要就是那张房契,百姓房产交易并不过户,而是直接直接交了房契就完事儿了。房契是什么东西?无非就是一张购房合同,合同上写的还是原业主的名字。如果要过户,只能让房契过户:买卖双方重新签一张房契,然后去衙门缴纳契税,让县太爷在房契上盖一个红戳儿,再撕下房契的存根部分,留在县衙里作为备案就行了。
想让房契过户,必须得缴契税,这个规矩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到清朝末年,其中契税税率一直在变,最低2(宋仁宗即位时),最高9(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再加上各种各样附加税,最多能占购房款的16。也就是说,你花100万买了一套房,光过户可能就得花掉16万元!
为了省下这笔钱,古人买房往往并不过户。打个比方说,小明今年把房子卖给了小强,二十年后小强又把这套房子卖给了小红,小红又在三十年后将房子倒卖给小芳,如此这般过了半个世纪,你再看房契上的业主姓名,竟然还是早已作古的小明!
房产交易不过户,遇到购房纠纷会非常麻烦,假如小明的子孙强行霸道,找小芳要房子,小芳连个证据都拿不出来。所以从北宋到清末,历代政|府都在劝说购房者过户,这样做一是可以减少纠纷,二是还能增加政|府的契税收入。
问题是过了户也不一定安全。古代政|府没有电脑,档案管理异常混乱,县官每隔两三年就能换一届,假如新上任的县太爷是个糊涂蛋,是极有可能把购房者留作备案的房契存根(清朝称之为“契尾”)弄丢的。存根丢了,新业主的不肖子孙再把房契弄丢了,从此无凭无据,你说房子是谁的?谁拳头硬就是谁的!翻翻《名公书判清明集》,再翻翻《三言二拍》,房产纠纷俯拾皆是,史不绝书,把父母官搞得头大如斗,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交易混乱、产权不明、档案管理太落后的缘故。
直到进入民国,国父孙逸仙先生为了厘清产权,减少纠纷,呼吁进行不动产登记。各地市政|府先后响应孙先生的号召,纷纷在地方法院下面设立“登记处”或者“登记局”,让当地业主都主动去法院申报房屋位置、房屋面积、房屋质量和房屋现值,登记处或者登记局先审查,再公告,确信没有产权纠纷了,再登记备案,最后发给业主一张《不动产登记证》。
现在张汉卿就要施法这个制度,先从东北各大城市做起。
1918年12月,奉天、吉林、黑龙江自治政|府各地方审判厅登记处在各个城市张贴不动产登记布告,是用白话文写的,全文如下:
“本厅自民国七年十二月一日创办不动产登记制度,已经印发过十几万张传单,对大家说明了。东北的土地房屋自庚子变乱后,关系很复杂。有补签的,有失契的,有盗典、盗卖、盗押的,打官司的实在不少,一经登记处登记,权利就算是永远确定了,什么盗卖伪造的事情均敢保其没有,即万一遇到兵灾水火,契据丢失,不须登报声明,不须找铺保补契,就可以对抗第三人。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土地房屋每价值千元,只收三元登记费。”
这份布告向广大市民重申了不动产登记的好处,也公布了不动产登记的收费标准:土地房屋每价值一千块大洋,登记费只收三块大洋,千分之三的收费率。怎样来确定“土地房屋价值”呢?那时候的做法特别简单,法院不去估价,完全靠老百姓自己申报,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那位说了:既然报多少就是多少,那我为了少缴费,就使劲往少里报,我的房子价值10万,我只报10块好了。您可千万别这样,下有对策,上有政策,政|府会让你绝对得不偿失的。因为张汉卿还修改了东三省《土地法》,里面都定下一个基调:只要业主申报的房价明显低于市价,政|府就有权利按照他申报的价格强行征收……你要舍得死,我敢舍得埋!
按照东三省当时约3000万人口的估计,每6人一户,共有约500万户居民。按照平均100块大洋一户房产的市值,如果顺利完成作业,千分之三就是150万大洋是可预见之数…
这还没完。是不是拼着登记一次就一劳永逸地拥有可以传子传孙的房产了?张汉卿严正地说不!国家承认不动产的私有属性,但土地是国家的。为了限制房产囤积,迫使有钱人把钱流通到工商业中,还对多套房产以及超出最高使用面积的富户作了额外的补充税制----累计房产税。
城市居民,除满足个人平均使用面积20平方米之外的第二套房,每套房按报价征收1的累计房产税,而且还是每年一交。如果虚报,一样地,政|府也是可以强制按申报价征收地…
农村的家庭,一户6人口的家庭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并严禁拥有第二块宅基地。超出的部分,按房屋申报价的百分之一全额缴纳税费。东北的大地主们不是有钱就想盖大院吗?只要超标,房子越大,每年就缴越多的税。可能每次只有房屋申报价的百分之一,但毕竟可以年年薅羊毛,对国库来说这可是一笔稳健的收入!
由于信息的不发达,会不会有人隐瞒着在其它地方购买多套房?全手工操作的登记很难查得出来啊。没关系,政|府出台奖励制度,只要举报得实,违法者将被没收全部财产,并重奖举报人。相信在全民抓贼的气氛下,没有几个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其它地方非法置业,住个房子都要鬼鬼祟祟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样,就会迫使有钱人不至于把资本都放到目前对发展东北用处不大的房地产上。
这种高压政策,会不会让一些有钱的财主们逃离东北?倒不至于。一是东北缴税都是透明的,除了政|府明文规定的税种,其它一切苛捐杂税都被取消,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征收任何费用。要知道,卯足劲的人民党各基层党组织可是肩负着监督政|府的职能的,因为在政权上很难涉足的张汉卿已经要求各级党组织把精力放在地方议会上,他要用立法的力量破解行政上无作为的现实…
二是在经济旺盛、机会多多的现实下,是很多外地富商把钱投入到东北而不是相反,稍有些头脑的富户都觉察到了无穷商机。就是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也比举家搬迁到其它地方好得多。越是有钱,越知道故土难离。只要不违法,在东北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少帅对房地产的控制轻车熟路,对各种逃税手段和堵漏办法游刃有余,连积年老吏都自愧不如。少帅计划,以后奉系发展了,这个制度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闻者又是一阵恶寒。
这一切,看起来既霸道又不尽人情,实际上这里有张汉卿前生无数次思索的经验和心血。在房地产捆绑一切的时代,在上市公司一年赢利不及一套房的时代,在一家人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不到首付款的时代,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房产抵得上半个美国GDP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出少帅思想的长远。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历史上崛起的大国,没有一个是因为高房价而诞生的。当大家不去玩实业而都去涉足房地产时,当房地产资本绑架了国家经济时,当财富榜上的首富们都是房地产起家时,那是国家之殇。
第352章 拖拉机
靠卖房子不会使国家强大,增加力量还是要靠老老实实的努力。
借着农业税及余粮的出售利润和暂不需要兑现的各种白条,仅在农业一项上,自治政|府将近获得45亿元的资本,这是集中了几乎全东北的赢余,远超同期除关外的中|央总收入!有了钱,张汉卿所构想的工业突破拉开帷幕。
首先一件事是拖拉机的制造----这可是所有工业建设的首选。有了它,使一个农业人口可以耕种更多土地成为可能。东北远还有比现在已开垦土地两倍有余的广阔大地可供发展,一旦成为现实,想一想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而且拖拉机的制造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当时的条件也使它的大规模制造和使用成为可能。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试图以机械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但直到19世纪欧洲进入蒸汽机时代后,才使动力型农业机械的诞生成为可能。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开始研究用蒸汽车辆牵引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但当时所能造出的蒸汽机牵引车辆(即蒸汽拖拉机的前身)犹如一个水火车头,它即使不陷在田里,也会把土压得很实,根本无法耕种。1851年,英国的法拉斯和史密斯首次用蒸汽机实现了农田机械耕作。有人把这看作是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但当时他们的办法是把蒸汽机安放在田头,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在田里翻耕的犁铧。
后来随着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小型化的蒸汽发动机,把它安装在车辆底盘上驱动车轮行驶,使它能够从地头开进田地里直接牵引农机具,这才诞生了拖拉机,法国的阿拉巴尔特和美国伊利诺斯州的R?C?帕尔文分别在1856年和1873年发明了最早的蒸汽动力拖拉机。当时的拖拉机与早期的蒸汽机汽车很相似,但马力更大,行驶速度较慢。
最初的拖拉机笨重而昂贵,使用不便,往往需数人操作,适用于在广阔原野上耕作,一般个体农民难以负担,1889年,美国芝加哥的查达发动机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巴加”号拖拉机。由于内燃机比较轻便,易于操作,而且工作效率高,故它的出现为拖拉机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20世纪初,瑞典、德国、匈牙利和英国等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以柴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田拖拉机的发展。
1910—1920年间,以蒸汽机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者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逐渐淘汰了前者。今天的拖拉机都使用柴油内燃机。
张汉卿是中国最早排除这种争论的第一人。尽管这个时代由于中国采油困难,大多数的技术工人都认为发展内燃机动力的拖拉机使用代价会更高。但是他在仿造第一辆拖拉机时就以预言家的口气斩钉截铁地说,将来使用柴油机是拖拉机的发展趋势,石油短缺的现实很快就会被克服。
所以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的薛广森被重金请到东北,成为后来各型柴油机研究的鼻祖和集大成者。
薛广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顺德龙江。17 岁去香|港在船厂做工,学成一手出色的机械技术。薛氏借为停泊珠江的英国油轮“青龙号”检修机械的机会,设法将船上的柴油机全面拆卸,绘出图纸,测得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在1915年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不久就成批投产,引起国外工业界人士的惊异。
柴油机虽然研制出来了,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所以薛广森的研究,只能自娱,这对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苦恼。
而东北少帅给他描绘的前景让他无法不动心:年产十万台以上的拖拉机厂,广泛应用的前景,造福国家和百姓的好事。所以他带着厚厚的图纸,来到奉天。
张汉卿领衔出资,在薛广森的带领下,奉天第一柴油机厂顺利建厂。很快地,一批有40马力的拖拉机头顺利出厂,经测试运行稳定,性能优异,为拖拉机的批量生产立了头功。
拖拉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最早的拖拉机使用的是铁轮,不仅笨重、容易陷车,而且经常会压伤植物的根。在轮式拖拉机的发展上,最初人们是将钢制的车轮加宽,加大着地面积,减少压强,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又想出了在钢轮外加一层橡胶保护层的办法,汽车轮胎诞生后,人们先后给拖拉机使用了实心和充气胎。但汽车轮胎并不完全适用于拖拉机,一是汽车轮胎的沟纹过于浅细。二是人们发现拖拉机在轮胎气不足时反而比气很足时的软地行驶性能更好。
这一问题困扰着业界多年,还是张汉卿“首先”提出用一种大尺寸的高花纹低压充气橡胶轮胎----它本要到1932年才被美国的菲尔斯当轮胎和橡胶公司生产出。后来的评价是它极大提高了轮式拖拉机的行驶和牵引性能,算得上是第一种真正适用于农用拖拉机轮胎。
因为轮胎不是东北目前的工业能力所能制造,于是发明可拆卸的充气橡胶轮胎的法国米许林(现译米奇林)公司在东北自治政|府的重金下以其汽车轮胎技术建造了奉天第一轮胎厂,专门生产张汉卿所提出的高花纺低压充气橡胶轮胎,以作为拖拉机轮胎的配套工厂。
法国的安德烈?米许林和爱德华?米许林两兄弟的米许林公司在1892年发明了一种可以拆卸的汽车充气橡胶轮胎后,这一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过去只有专门修理工才能处理的爆胎事故,现在一般人一刻钟就可以修理好了。不过在当时,专为拖拉机制造的橡胶轮胎尚在摸索中,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敢于对这种未知的理论作耗资巨大的实践。但是张汉卿却信心饱满地表示这样的轮胎是能够给拖拉机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支架的,并允诺立即给予初期不少于500万元的投资----要知道这时候的自治政|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500万元在当时的法国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怀着对新技术的热爱,爱德华?米许林亲自指导了奉天第一轮胎厂的建设,并成功造出第一批这样的轮胎,张汉卿亲自取名为“汉”牌。其一这是强调中国人在工业社会里第一项伟大的发明,其二也许便是取自张汉卿的“汉”字,当然这是后人研究这个时代历史时的猜测而已。
早在蒸汽汽车诞生后不久的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 “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实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伦巴德的发明,设计制造了“7”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1904年11月24日,这台拖拉机进行了首次试验,后来又投入批量生产。1906年,霍尔特创办的拖拉机制造公司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翌年开始批量生产,是当时最成功的拖拉机,并成为数年后英国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坦克时所参考的样车。
考虑到东北的地形,履带式与轮式拖拉机均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因为除了农忙时分,拖拉机可以取代牲畜,成为农场的主要动力,在平时,可以作为民间机械化运输的重要替代。
拖拉机的成功使用,使东北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向着机械化迈进的地区。有了它,东北拓荒的进度越来越快,也使得几年后的“北大荒”建设成为可能。作为近代史上上工业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拖拉机产业第一次没有落后在外国人后面。
比较国外,到本世纪40年代末,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才进行大规模使用;此后,拖拉机又在东欧、亚洲、南美和非洲得到的推广使用,中国东北提前了二十年得到重视并规模化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场规模不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