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383节

“西克特将军,我们都是军人,不需要用任何模糊的、或者隐晦的政治术语来表达在军事上极其精炼的语言,让我开诚布公地说吧:中国需要和德国在军事上缔结一个秘密的、但对双方而言都极具利益的条约。”

也许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开诚布公”的政治家,西克特显明地感觉到一丝讶然,在他戴着的丝边眼镜背后。

“哦,很赞同少帅这么说。”

“我知道将军非常重视军事上对速度和机动性的提升,很荣幸,这也是我的见识。”张汉卿不留痕迹地捧了他一下。西克特曾说过:“未来战争取胜之道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部队,其配以飞机,则作战效能更高。”这其实是闪电战的雏形。

见了对方点头认可,张汉卿说出了他想要的目的:“所以我的军队不但组建了成建制的坦克部队、汽车运输部队,还有飞机。但是目前有一个短板,就是同贵军一样,我们目前在海上的力量极其薄弱,再强大的陆军力量也需要有海军武装作支撑,否则它的脚步注定无法走远。

中国需要打败日本,不单单在陆上,还有在海上,否则没有一支强大的海空军,广袤的海岸线将永无宁日;德国要冲出凡尔赛的枷锁,也需要有一支至少可以自保的海空军力量。很不幸,这一点我们一起被束缚了。

但是我们还有办法,那就是合作。我知道德国虽然没有保留一支有力的舰队,却完好地保存了建设这种舰队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您知道的,再好的人才和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发挥的舞台,人才会流失,技术和设备会落伍。

而中国则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迫切希望拥有一个比目前多十倍、百倍的海军力量,却没有相应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所以如果中德两国深入合作,由德国向中国输送技术人才和设备,让中国在加强军力的同时也让德国继续保持其在技术上的领先和经验上的传承,是对双方都极有利的事情。凡尔赛不是束缚德国不能创新、不能制造重武器、飞机大炮么?这些都可以在中国造!

当然,德国在支援中国过程中所衍生的所有新技术、新观念甚至新机器,都随时向德国公开并无偿使用,甚至我们有了一定能力的时候可以应德国之请制造任何您想得到的武器。

此外,我们欢迎德国同行随时到中国进行观摩,也会给贵国的官兵在中国训练、演习|大开方便之门。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提升贵我两军的军事素养和能力。

我相信每一个为国家的军事强盛而努力的将军们都不会拒绝这一提议的,而且,相信将军您也乐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再遭受我们在巴黎和会上的耻辱,这种耻辱和凡尔赛宫对德国的一幕何其相似!”

强悍威武的军人,往往都有着怜悯的情怀。这个矛盾的两极在他身上得到完整的嫁接和融合。西克特看到一战后的中国被西方列强附加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非常同情并希望中国通过加强国防建设而摆脱困境。

在正史上,他向老蒋提出《建军改革建议书》,次年又来华出任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力图推进中队的现代化。张汉卿相信,一个更强大的中国愿意作为他的试验田,对他来说应该会很有吸引力。

张汉卿的提议,果然让他脑洞大开。从张汉卿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少帅的野心,他相信,这种野心迟早会让英国、日本、美国在亚洲的布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无论哪一种变化,都是对德国极其有利的。

让德国不再成为欧洲列强关注的焦点、让德国可以不违反条约的精神而获得军事上稳步的提升、让德国可以以少量的军事投入保持军工技术的持续先进…中国和德国相距甚远,根本没有战略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提议不但可行,而且非常有必要。

“你说服我了!”他说。

由于德国是被明令禁止参与重军工技术的研制的,所以两国的协商是在张汉卿和西克特直接负责下进行的。

张汉卿提出一揽子军事提升计划:建造一艘4000吨级以上的训练巡洋舰、转让潜艇制造技术、重型舰炮制造设备、舰用钢板锻造设备、轧钢设备、重型吊车、蒸汽轮机…

这是个漫长的功夫,以中工目前的水平,即使拿来也无法短时间内吸收,反而是一种浪费并有泄密的风险。只要有着和德方不间断的良好关系,细水长流对中国来说更佳。

他向德国委任了在柏林大学留学的俞大维作为中国政|府军事联络官,后者是中国现代史上极著名的军政人物,曾3年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12门课程全是A,没有听说还有第二个。最可气的是人家不像大多数人拼命学习,而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他到德国后也仍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张汉卿能够记起他,完全是一种巧合。那是在正史上1999年9月18日的“两弹一星”表彰会上,钱学森代表受奖人致答谢词及感言时重点提到了他,作为对老一辈军工专家有强烈尊重感的张汉卿碰巧全程观看了转播,印象深刻。

“有三位先贤前辈是我们这一代人感恩与怀念,由于他们三位的远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宽宏胸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有今日的开花结果丰硕的成就呈现在国人面前…”

第一个提到的就是俞大维。他是以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及柏林大学弹道学专家的身份受邀从政的,担任国民党政|府时代军团政部兵工署署长,主管全火武器之研发与生产制造。

记不得组建了多少研究所,反正能记得的好像有理化、应用化学、光学、弹道、精密工具、炮兵技术、航空、军用车辆等。他率先推行军火弹药生产的成本会计制度,建立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等,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个吴大猷,不用说了很知名,“中国物理学之父”嘛,中国能成为核子大国,他的教学之功不可埋没。

第三个是翁文灏,此人在海原地震后与他见过面,当时也只认为是一个技术型专家并没有在意,在想到俞大维之后倒提醒了张汉卿,原来此人大有来历也大有前途!新中国的石化、矿冶、造船、水利、桥梁、土木、建筑,农业改良、养殖业改良、环保工程等都是他在奠基。

翁文灏主张凡国防及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工矿企业,均应由国家出面、出力来办:“欲使(中国)工业化成功,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及以重工业为核心。中国重工业的振兴,不宜悉赖私营,而须由政|府以国营方式奠定基础。”这种说法非常符合张汉卿的认知,也是奉系能够飞速变大的基石。

“回去后把这些研究所一一建立起来,就是纸上谈兵,也要先把理论体系搞好。培养好了人才,其它的只要有钱、有机会,总会如雨后春笋般生出来吧?”

第674章 和德国全方位的伙伴关系

就这样,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缺乏、对于中国政治干预的兴趣及秘密地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等的诉求促使德国积极加深和加快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也以蕴藏着德国所缺乏的数量巨大的战略原材料,来交换自身迫切需要的在工业和军工能力上给予的帮助。中德交往大有好处。

正史上也是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中国市场。这些措施使中德关系不断改善,也促进了德国在华利益的增长,并对德国对华外交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国内各派势力在远东政策上出现了分歧,来华德事顾问问题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防军和外交部间发生了许多争执,但它们的分歧并非实质性的。在纳粹上台前,传统的德国统治精英一直寄希望将中国培养为自己在远东的战略盟友,而即使纳粹上台后为了加快德国的军事工业建设,大力吸引原材料和外汇也积极采取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做法。

张汉卿也是看到这里,所以在德国战败的当年,即从东北一隅请到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并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德界的信任,为国民政|府全面展开对德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为了对抗日益临近的日本入侵的阴影而对于工业化的渴望也加深这种合作。所以从1920年代起,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奉系在军事及工业上的崛起有德国很大一部分功劳,通过一家名为礼和洋行的中间商,奉军完成了很多项历史性的突破。比如辽10式80、150大口径迫击炮就比正史提前一年,即1921年完成了研制;

通过购置精微仪测远机,东北炮兵用之代替传统的炮队镜来进行观测,掌握了图上作业的无观测试射开始效力射的射击技术,以及占领遮蔽阵地的最新炮兵技术,在当时的国内是先进的。

现在,张汉卿又通过它,来向德国购买用于制造水面舰艇的设备。

礼和洋行是汉堡轮船公司、克虎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厂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的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其中国总行在上海,在青岛、济南、天津、汉口、沈阳、南京等地都有分行。

中国客户需要购买德国的任何产品,该行均能买到,流程是:客户先交给在华账房一部分预付金;在华账房根据多家订货情况支付给洋账房银票;洋账房负责向德国企业订货,到货后清账。

基本上到后来,凡是欧洲在工业技术上的突破的项目,中国总能在第一时间里知道并设法搞到样品、概图或者成品。在中工崛起的道路上,它功不可没。

当然它也发了大财,这纯粹是一种交易。

1921年5月20日时,中德签署《中德协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互惠的贸易条约,对张汉卿指导奉系的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影响。在这个协议中,德国对进入市场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的规划,把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拓展建立在长远而大规模的投资基础上。

通过当时的德工联合体----德国国防军与全德工业联合会的不懈努力,变成中国振兴计划与德国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于一体。

1919~1922年,东三省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近在咫尺的日本而是德国,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大豆出口。到人民党完全执政的1923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美元,而同日本的贸易额则下降为234亿美元。

德国工业对于中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

以钨为例,德国是中国钨砂的主要进口国之一,从魏玛时期起德国就已通过民间贸易的方式从中国进口钨砂,在1920年代便已是中国钨最大的买主,至30年代,钨砂矿成为中德贸易中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砂矿数量增长了四倍多,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商品,钨砂价格指数的上升速度也很快,十年增长了34倍,这是其它商品所无法相比的。这近二十年期间德国进口的中国钨砂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请注意,钨是在军事上是制造穿|甲弹头、枪炮的发射管的必备;在民用上,金属加工领域的刀具材料高速钢就是钨合金。

一批德国政|府委派的外交官积极参与中德的各类贸易和经济合作,甚至有人数次前往华南江西、广东地区考察重要战略资源钨、镊、锡等矿产的生产,并主导了中国向德国所下的军事采购计划。

凭心而论,德国卖给中国的武器装备虽然价高但质地优良。更多的德事教官为人民党军官团轮训制定具体教程并亲自参与讲解,当然同时他们也积极为德国政|府服务。

由于德国马克的飞速贬值,和中国货币的信用问题及国内市场货币多样化的现状----基本上国内“袁大头”和张作霖起家的“奉天券”处在同一价值,双方商定中德经济贸易主要用以物易物的形式完成。

首节上一节383/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