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引进其的目的即是万一战争进程不尽如人意,中国海军即可以以此种军舰沿江退入内陆,使日本庞大的海军“望江兴叹”。
这些被张汉卿称之为中国第一代驱逐舰的“大型”军舰----也许在美英日等海军强国来说,1200吨的军舰不值一提,但对于屡屡从海上被外国列强突破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中国现阶段能够独立并批量建造的最大的军舰了----虽然之前也有为美国建造更大型军舰的光芒,但从成军的角度,这才是中国造船业真正的实力。
不过由于张汉卿有过来人的眼光,这些军舰后来改装了世界舰船发展趋势的柴油机作动力,而不是老式但稳定的燃煤机。
除新动力装置仍然为购买自美国并仿制外,其它一切均是国产。比较同期日本海军所用的“谷风”级驱逐舰,综合力量上并不落于下风。
此时,日本驻扎在关东州的第17驱逐舰分队共有4艘“谷风”级驱逐舰,分别是:浦风号、谷风号、矶风号和滨风号。
谷风级驱逐舰是日本1915年新的“八四舰队”案的一部分。为了为新的长门级战列舰提供护卫而建造续航力更大的大型驱逐舰,并和两条天龙级轻巡洋舰一起被看成“八四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当时只有建造一艘“谷风”级驱逐舰的资金,但是意大利政|府出乎意料的付清了一战中转让给他的浦风级驱逐舰江风号的余款,日本便用这笔资金建造“谷风”级驱逐舰的第二艘,并继续用江风的名字命名。
谷风级最初是是按矶风级的放大改进型设计的,但是火炮换成了新的3年式120毫米45倍口径炮(这种火炮以后被很多日本驱逐舰所使用);此外由于一战后日本获得了很多海外殖民地,要求谷风级拥有更好的远洋性能,并且安装3座将最新研发成功的双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其主要性能参数----排水量:1300吨(常备)/1580吨(满载);航速:37.5节;续航力:4000海里/15节;防护及火力:3座单座三年式120毫米L/45炮、4座单装7.7毫米机枪、双联装六年式533毫米鱼|雷3具;标准载员128人。
从数量上看,中国参战的驱逐舰有10艘之多,而日本只有4艘,大占优势。但是日本还有中国目前不具备的大吨位轻巡洋舰“由良”号1艘,另外,经历对华对俄的两次海上战役的胜利和一战战胜国的地位,使得日本海军的作战经验、信心都远超中国(士气是双方都有的),遂使胜利的天平在两可之间。
日本海军舰队还有一个倚仗是一定会而且据知是正在赶来的援助。在吴港的联合舰队已经起锚,不出意外,两天之内一定可以到达这里。有强大的日本陆军关东军,有一流的日本海军,支那人应该也没有力量进行这场明显自不量力的抵抗吧?
要知道,他们连一艘吨位超过日本驱逐舰的军舰都没有啊。在关东州的战斗,恐怕不过是中国人做做样子罢了。只要大日本帝国的獠牙一张,中国人的勇气就抛到爪洼国去了吧?
做为第17驱逐舰分队的旗舰,“由良”号为“长良”级的第2艘,吨位有5170吨,并有140毫米50倍径主炮七门。
此外它还破天荒地安装了二战中日军最负盛名的61鱼|雷发射管八门。如此一来,就能发射威力惊人的九三式酸素鱼|雷,也就是正史上二战中震惊英美的“长矛”鱼|雷,这使得长良级更具备了舰队决战巡洋舰主力的地位。
为了有效把握战场,它还随机带着一架水上侦察机。对毫无作战经验的中国海军来说,这也在战争爆发后得到的第一次巨大的考验。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日本人的军舰还处在使用燃煤作为动力的阶段,无他,因为缺油,而日本(包含日据朝鲜与台湾等)的煤炭资源还算丰富。这样,日本舰队一出动,茂密的浓烟就把海面笼罩了。
分舰队的直上俊树大佐司令官的想法是设法找到渤海舰队的主力进行一场海上决战,如果能够把它们一鼓而歼灭之,日本的动输舰将可以在中国的内海边随时登陆,威胁京津、冀、鲁、辽数地。此举不但能够极大地支援关东军的作战,还有机会在中国北方撕开一个大口子,使战火向陆地漫延,或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当年甲午之战后,随着北洋水师的覆灭,清政|府不就是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了吗?
平心而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单靠他这一支分舰队想歼灭整个渤海舰队,野心未免太大了。虽然中国的这支舰队就海面实力而言也就只挂着个舰队的名,但它的全部家当不仅仅在于看得见的几艘军舰,还在于雄厚的发展潜力,以及先进的建设思路。
不是所有人对直上司令官的乐观都有同样的盲从,作为驱逐舰舰长的小泽少佐、小渊少佐都对能否一战而平的想法抱有怀疑。
好在日本陆军惯有的“下克上”的作风,在海军内部几乎不存在,他们认为即使直上司令官的战术不能实现,但全身而退是不有问题的。
就是到这时,日本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海上对手是谁。??
(
第865章 岸炮与军舰的对决
关东州的战争爆发之初,作为分舰队司令的“由良”号轻巡洋舰舰长直上俊树大佐即认为在渤海湾人民军空军及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贸然地将军舰集中于湾内有被聚而歼之的风险。
而作为驱逐舰分队,其主要职责则在于保障关东军与国内海上通道的安全,并伺机骚扰中国军队的行军线。因此,他决定舰队应该出渤入黄,控制黄海中国一侧的长山群岛通道,可进可退,并可威胁沿海南下的人民军左侧。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的角度,他的做法都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在战争一爆发,为控制日本海军自由进出渤海,威胁北京和天津,人民军海军渤海舰队主力即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命令聚集于渤海海峡;人民军空军也从烟台等地出动大批空军过海支援关东州战役,实质上封锁了整个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位于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至山东半岛蓬莱之间的黄海与渤海交界处,南北长57海里,有大小水道10余条,是进出渤海的咽喉要道,也是北京和天津的门户,历史上进入北京和天津的外国海军都是从渤海海峡进出的。
按照张汉卿和郭松龄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设想计划,即是以空军为主,海军及潜艇为辅,牢牢控制渤海海峡以确保华北地区不会有海上的危险,从而迫使中日把交战的主战场限制在陆地。
这样一来,能够给关东军最大支持的便是控制长山群岛,进可攻退可守,不致于给人民军搞成瓮中捉鳖之势,万一局面不利,还能从海上从容撤出去。
长山群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黄海北部,共有大小岛屿114个。它控制着黄海北部,掩护辽东半岛,对捍卫我国东北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海战就是在长山群岛东北部海域进行的,当时日军首先控制长山群岛,然后在庄河花园口登陆;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联合舰队就停泊在长山群岛附近,与俄国舰队作战,然后在辽宁沿海登陆。舰队放在这里,能够同时掩护辽东半岛最窄的金州地峡。
可是关东军司令村风长太郎十分托大,要求海军全力保证关东州的侧翼不受人民军海军陆战旅的登陆威胁。而有机会从腹心登陆的地点无非是营口、秦皇岛和葫芦岛三处,均在湾内。是以舰队终于放弃了控制外海,而全部进入辽东湾。
可是,在主力船只抵近营口港时,对岸十分安静,这有点不正常。经验老到的直上大佐果断地命令:“各舰自由射击,如无变化则向内陆延伸射击2分钟。”
2分钟的概念,是数十发重炮。
硝烟过后,没有还击。从望远镜中看来,除了硝烟和滚滚扬尘,对岸并没有表现得惊惶失措,这种表现十分奇怪:东边的大战已经打响,作为东北重点港口的营口,在此驻守的人民军不可能得不到消息,也不应该没有驻军。
当然在直上少将心中,人民军肯定无法对抗海上实力居亚洲一流的大日本海军的,这样,极有可能把重要物资和人员都撤离沿线,这样,在日本海军射程以外可以避免损失。嗯,一定是这样了。
既然如此,军舰就要抵近延伸射击。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用舰上配备的30MM口径速射炮来进行对岸射击,从而减少120MM的大炮的使用。要知道,这些大炮的使用寿命可不长,而且费用较贵。对于对岸的那支支那军,没有必要浪费大日本帝国为数不多的重型炮弹呀!
掩藏在岸边观察敌情的李德标团长看着徐徐驶来的日本军舰,惊讶得张不开嘴。
不是害怕,而是觉得不可理喻。
这个李德标,就是当初要枪毙张作霖大帅的卫兵,经过南征北战的锻炼,战功赫赫的他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升任到目前驻扎在东北营口的这支重炮团的上校团长了。
凭着铁血一般的纪律,自己麾下的独立重炮团54门大炮作了很好的伪装,就埋伏在离海岸不到500米的海防堤下,已经超过十天了。由于营口很好地执行了坚壁清野,重炮团的存在没有日军侦测到。
难道人马泄露?李德标差点就下令还击,但是突然感觉到异常:日军舰炮并不都是朝着自己埋伏的地方射来的,落在自己阵地的,只是零星的几炮,然后炮弹就向纵深前进。
是试探!
他坚定地制止了各营请求还击的请求,而是沉着地命令:“报告战损!”
在经受了日本人的炮击后,有一门大炮当场被炸毁,牺牲了十数个炮兵和辎重兵。可是没有还击的命令,所有人都默默潜伏。
察觉无碍的日本军舰终于进入重炮团官兵的眼帘,人民军官兵也随着军舰的逼近而在不断计算轨迹并调整炮口。22公里,这是射程极限;15公里,这是很好的距离;9公里,这是致命的距离…
李德标强笑了笑,缓解下因紧张而绷累了的脸颊。他有条不紊地下达最后作战命令:“所有大炮对准各舰,将全部炮弹打出去!”
突击在前的“由良”号轻巡洋舰瞭望哨正奉命向远方观察,不经意间忽然发觉,在自己望远镜近前的地方迅速冒出一排烟囱。定睛一看,咦?不是烟囱,是炮筒!
是岸炮!
凄厉的警报声响起的同时,伴随着对岸的一排排火舌,然后才传出大炮的巨响。
在对岸大炮轰鸣的时候,直上俊树就非常懊悔自己未能坚持己见。作为奉军起家的东北,张汉卿对日本人的防备是一贯的:在营口即有奉军重点装备的5个重装炮兵团之一,担任着控制东北南大门、防备日军从海上登陆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