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贵族 第99节

  平安,才是她唯一的期望。

  贾珍点头:“应该是的,回头我拖朝里的人再打听打听,一有了确切的消息,立马来禀报老太太。”

  “好好好,你去吧,记得差人去打听着……”

  “是。”

  贾珍笑着,悄悄扫视了一下堂内其他妇人一眼,转身出去。

  贾珍一走,堂内的人就活跃多了。

  王熙凤带头笑道:“恭喜老祖宗,贺喜老祖宗,您的宝贝孙儿就要凯旋而回了!”

  “嘻嘻嘻,宝哥哥终于要回来了。”

  惜春等姐妹也发出声音。

  贾母呵呵笑了起来,瞥了王熙凤一眼,又收敛起笑容,故作不悦道:“你以为我不知道,这大半年来应该是把你给憋着了,如今宝玉要回来了,又有了能和你吵嘴的人,最高兴的,我看就是你了。

  我劝你啊,少兴头些,刚出了月子的人,最容易亏了自己。

  今儿,我不许你吃酒!”

  王熙凤顿时苦着脸,看向一旁给王夫人倒酒的秦氏。

  只是秦氏如何敢违背贾母的意思,给王夫人倒了酒就绕过她,继续给李纨等斟酒。

  “太太~”

  王熙凤又将目标放王夫人身上。

  王夫人笑道:“你别嚷我,老太太不让你吃酒,我也不敢让你。”

  “嘻嘻嘻,这下琏二嫂子惨了,今儿定是要白来了。”

  探春三姐妹顿时相视嘲笑。

  王熙凤便顺势打了探春一下,站起来,走到贾母身边,就开始撒娇。

  “老祖宗,就让我吃一盅吧,就一盅,好祖宗~!”

  贾母被缠的无法,便向众人问道:“看她这么可怜,要不,我就赏她吃一盅?”

  “老太太,就赏她吃一盅吧……”

  “好,那就赏她吃一盅。”

  贾母等正笑着,忽有荣国府的婆子来禀报:

  “老爷回来了。”

  众人都是一静,贾母更是立马站起来,道:“快叫他过来,我正有话问他。”

  ……

  大明宫南书房。

  景泰帝招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人议事。

  议题无非还是以前的那两个,治水和治灾。

  唯一的差别便是,治灾这个问题,已经进入了尾声,现在商议的是,如何论功行赏和论罪的问题。

  首辅王维仁就所有事宜做了相关陈述之后,道:

  “其他人员的功过都有章可循,是罪是赏无甚争议。现在,唯独二皇子和原领巡按御史职出任护粮副使的贾宝玉,功过不好定论,便是在内阁当中,诸位同僚也是有所争议。

  二皇子乃皇子且罢,大家先都说说贾宝玉的功绩如何评价吧。”

  在场诸人,除了内阁大学士,便是位列九卿之人。

  每一个,都是大玄帝国的掌舵人。

  每一个,也都是能经常面见圣颜的人,他们的决定,能最大限度的影响着帝王的决策。

  同时,他们也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最高执行人。

  短暂的沉默之后,内阁大学士兼领刑部尚书宗辙率先道:

  “我觉得没什么好评价的,是非功绩,都摆在明面上,除了封赏之外,无需别议。”

  “贾宝玉此子,少年才俊,去年太上皇寿宴便得太上皇青睐,特赐龙纹玉佩以及正六品武散官官衔。

  后来又得陛下准予,入上书房为二皇子殿下伴读。

  在座的诸位同僚或多或少都去上书房教授过课业,应该没有人没见过他。

  其子求学态度严谨,为人尊师重教,品性亦是谦恭有礼。

  假以时日,必为我大玄栋梁之才。

  这些,众人应当有目共睹。

  若不然,他也不会得到太师的亲自举荐,随行入山东观摩学习。

  然而我还是没料到,其除了为人品性俱佳之外,机变与能力尽皆上乘!

  二皇子遇刺,泰安被暴民所困。

  是他当机立断,立马从青州搬来援兵,不但及时救了二皇子,也解了泰安之困,不至于泰安民变蔓延山东全境。

  此当为一大功。”

第134章 加封亲眷

  宗辙说着暂时歇了一口气。

  在场无不都是久居高位之人,基本的城府都是有的。

  纵然心中有另外的看法,也都愿意听宗辙把话说完,所以没出言打断。

  “若仅仅此一大功便罢了,便以勤王救驾之功论而已。

  然而,泰安之困解后,二皇子病重无法理事。

  此时山东尚有十万灾民,又刚闹过民变,若是朝廷处置不当,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得二皇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大毅力开创大玄赈灾之先河,临时设立赈灾使一职,统领境内文武官阶,全权处置赈灾事宜。

  并赐天子剑,镇压境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

  从此,也可看出二皇子殿下才学优长,胸中自有韬略……”

  宗辙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了:“宗大人未免太过于偏颇,言功不言过了。纵然二皇子殿下身为钦差,也没有权利将陛下钦赐的天子剑转赐他人?

  再则,泰安灾民暴乱,造成上万死伤,这些事宗大人如何避而不谈……”

  “刘大人此言大谬!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

  二皇子因时、因势,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的不辱肩上的使命,为朝廷解决山东之患。

  刘大人如此迂腐不知变通,只怕非朝廷社稷之福。”

  宗辙义正辞严的道。

  礼部尚书刘文载自然不受这样的评价,立马就要反驳。

  王维仁察觉龙椅之上的景泰帝面露不悦,立马道:“两位大人先不必争执,二皇子殿下的事,自有陛下圣裁,我们还是先议赈抚使贾宝玉的功过吧。”

  宗辙一听首辅王维仁口中也称“赈抚使”,便知王维仁也是认同二皇子此举的。

  心中也更有定论,便接着先前的话道:

  “二皇子初入山东,又遭奸人暗算,身边无甚得用信任之人。或许是贾宝玉与他朝夕相处,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学,也或许是看在贾宝玉之前在商陵处置灾民之事时,沉稳谨慎,所以,才将大任交付,任命贾宝玉为赈抚使。

  至于贾宝玉担任赈抚使之后的事,送往通政司的上百封折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相信诸位大人都已经清楚,我就不再赘言重复。

  总之,能短短不到三个月,将整个山东十万灾民全数安置妥当,而无一人是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饿死,就凭这一份功绩,朝廷便不能,也不敢视而不见。”

  众人听了,大多点头。

  确实,其他的事可以争议,但是摆在明面上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

  赈灾本来就是大事,而这次山东的灾情又是如此之大,贾宝玉临危受命,主导赈灾事宜,如今已靖全功,不论如何,朝廷都当赏。

  刘文载道:“贾宝玉有功,这无可否认,但是,有多大,这一点仍需仔细商榷。

  况且,贾宝玉年纪尚小,若是在场诸公给与太高的评价,到时候朝廷该如何封赏?

  我曾在上书房授过课,也见过贾宝玉,对他这样的少年人也颇为欣赏。

  但是我还是认为,其功不可议的太大。

  山东赈灾之事,朝廷早有部署,二皇子一行都只是执行者。

  当时,便是随便任命一位有德之人担当大任,也未必不能做好。”

  宗辙领着刑部的差事,对于赏罚分明有着严格的定义,自然无法苟同刘文载的看法。

  “刘大人话说的没错,但都是废话。

  任何一场大战,在没开始之前,选派主帅,都有可能战胜或者战败。

  所以我不否定刘大人的话。

  但是,我且问刘大人,当是时也,你敢换将吗?

  十万灾民,若是处置不当,便是倾天的祸事。如今已经平息,刘大人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说这句话,但若是换在当时,你敢换人吗?

  若是没做好,激起民众造反,罪责,刘大人敢担吗?

  刘大人刚才那番话要是传出去,不知会令天下多少为朝廷殚精竭虑之功臣心寒。

  因为,不论差事做的多么好,最后朝廷都可以以一句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好,来把功劳抹杀,以后谁还愿意把差事做好?

  功便是功,有功,就得赏。

  赏罚分明,才是为上治国之道。

  这是蒙童课本里就要学的道理,刘大人若是还不清楚,不妨回去再读一读。”

  “你……!欺人太甚!”

  刘文载官职比宗辙低,他觉得他之前已经很谦让,很放平心态了。

  但是此时还是不禁被宗如此呛人的话气的白胡子倒立!

  叫他回去读蒙童课本?

  真是气煞老夫也!

  眼见两个人可能就要掐起来,王维仁赶忙打圆场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朝廷,是非曲直大家各抒己见,不必动怒。”

  说完也不给人动怒的时间,便询问众人道:“宗大人和刘大人的话,大家都听见了,还有什么别的看法,都说出来,以供陛下圣裁。”

  刘文载身为礼部尚书,他最拿手的就是以“礼”服人,暂时不与宗辙计较,而是回归话题道:

首节上一节99/7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