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见劝不动,也属实没办法了。
于是便道:“爹,这次你把你大孙子带上吧。”
这话倒是出乎朱棣预料,上次不是不让带吗?
还说他们想去送死就去,不要带他儿子。
这次是怎么了,转性了?
不等朱棣询问,太子爷就率先道:“您最疼爱他,带上他,您就会有所顾忌,战争在激烈,都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是拿自己儿子的命,来赌他爹心软。
这事干的,说他大义灭亲吧,又很爱他爹。
说他仁爱吧,连自己儿子都豁得出去。
朱棣犹豫了片刻,就答应了:“好,反正他也不小了,该上战场历练历练。”
作为大明日后的接班人,不会打仗可不行。
他们大明是马背上得的天下,朱棣自己更是起兵造反得的皇位。
他们能干的事情,别人自然也能干,所以他们大明未来的皇帝,不仅要有一颗仁德爱民之心,更要有提枪上马的本事。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想有朝一日像建文一般被人打得丢盔弃甲,那便要自己有本事,能上战场。
建文当初掌控着全国的精锐部队,结果对他区区一个燕王,十几万的北平士兵,却接连败退。
为什么?
很大原因是因为建文自己不会打仗,所以不懂军师布局,更不懂任用这方面的人才,导致该上的人没有上,不该上的酒囊饭袋,倒是一个没少上。
汉王赵王听到太子爷把他家的小狼崽子也送到战场上,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他儿子在他们手里,还怕太子在南京翻天?
除非他不想要这唯一的儿子了。
大家都没意见,那第二次北伐正式提上日程。
这次大臣们听说太子爷都同意了,也就没过多反对,毕竟上次的北伐告诉他们,皇帝要打的仗,就没有人阻止得了。
杨士奇当时都差点抹脖子,以死相劝了。
但是依旧挽回不了皇帝北伐的心,所以这次大家都学乖了,反正不管他们怎么反对,皇帝最后还是要去。
既然如此,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
而且有了上次北伐的经验,户部跟兵部在准备起出征事宜来,可谓是轻车熟路。
不到半个月,一切就准备妥当,就等皇帝下令什么时候出征了。
朱棣把出征要带的几个关键人物都找了过来,其中包括朱瞻基跟陆林。
“这次,我还是准备带五十万大军。”
对此,没有人有意见,粮草也是按照五十万人份准备的,而且这次集结的五十万大军,很明显就是当初那一批。
去过一次,大家都有经验了。
丝毫不慌。
甚至有些兴奋。
“但瓦刺跟鞑靼,还是有所不同,就马哈木而言,他不是个空喊口号的人。”
这是马哈木跟本雅失里最大的区别。
既然马哈木已经做好了要跟大明决一死战的准备,那他必然会有所准备。
说不定早已拟定了一个详细的,针对大明军队的作战计划,就等着他们过去呢。
汉王赵王不以为然,想当初本雅失里跟阿鲁台不也张狂得很,结果呢,他们五十万大军还没到,他们就先吓破胆。
打都没打,卷着家当就跑了。
但是陆林却认为朱棣分析得很有道理:“其实咱们大明的骑兵并不比鞑靼的骑兵强,上次之所以赢得那么轻松,一来是因为我们势头大,一下镇住了鞑靼人。”
“二来,鞑靼内部出现了分裂,本雅失里跟阿鲁台选择了逃跑,并且是分开跑,所以让我们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否则他们未必能够如此轻易击败鞑靼。
毕竟就算他们逃跑,咱们找人都差点没找到。
由此可见,明军若是正面对抗鞑靼,并没有多少优势。
这些问题陆林能看见,马哈木作为一个常年征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可能看不见。
所以说,这次的马哈木,并不那么好收拾。
第259章 胡善祥预定太孙妃
对于陆林的分析,汉王跟赵王并不买账。
“区区马哈木,被你说得这么神,瓦刺真要有这么厉害,当初就该趁我们攻打鞑靼之际,偷袭阻断我们的退路。”
这才是瓦刺打败明军最好的办法。
趁他们漫天找阿鲁台等人的时候,直接截断他们的后路,把他们围困在大草原里。
虽然他们人多,但是被人困在中间,四面楚歌,照样讨不到便宜。
可马哈木并没有这么干,反而坐山观虎斗,甚至为了不得罪大明,把逃难到他们那里的本雅失里杀了,送人头到他们大明请赏。
由此可见,马哈木也不过是个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的鼠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