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徐州齐候府下,设立吏部和民部。
吏部尚书,类比千石官职,其下设左右吏部院曹二人,俸比八百石,院曹之下设员外郎四名,俸比六百石。
员外郎之下,又有主事、令史、书令等百石杂职官员。
专司清查徐州境内各大小官员不法之事。
陈登也好,荀也罢,都是在大汉官场上打混过的人物,对于这个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的吏部。
看得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这摆明了就是效仿昔年的州刺史,监察一州大小官员,刺探民情的监察主管!
而且,和州刺史那种只管一州之地的主官不同。
这个吏部,框架已经架好,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制定的相当完善。
哪怕日后,徐州军平定中原,占据青、徐、司隶等中原之地后。
吏部的大框架也不用变,只需要往其中填充新的官员,充实院司,便可以继续其原本的监察职责!
换言之。
袁谭这个吏部,是在为他日后平定天下,监察天下官员做准备!
而另一个由诸葛瑾担任院长的民部,则是同样的道理。
若只是两个新设的官位,倒不至于让陈登如此震惊。
但不管是吏部还是民部,上到其中大小官员的职责划分,下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规划。
袁谭送过来后,都是一字一句,无比详尽,甚至陈登在推演之后。
发现每一条都是有着极强的操作性,绝非纸上谈兵得来的经验!
这意味着什么?
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制定出两大院部的官制,谁要是相信这只是袁谭一夜间的成果。
不要说陈登,哪怕是最为温和的荀,甚至是老好人诸葛瑾,都要啐他一脸口水!
“要么,君侯帐下,还有一位智略无双,比我等还要强过十倍的人物,隐于暗处,为君侯出谋划策。”
陈登语气有些担忧,身为文人,自然幻想过辅佐一代君王,平定天下,自己名垂青史,百代不朽。
当然不愿意看到,原本在自己推测中,那属于自己的那份荣光,被他人摊薄。
陈登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要么,就是我们主公早在少年时,便已经开始……”
陈登摇摇头,终究没有把话说完。
但荀已经知道,陈登想要说什么了。
如果不是有什么隐世大才藏在暗处给袁谭出谋划策的话。
那就意味着,袁谭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规划这些东西,就已经着手,鲸吞天下!
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野心!
……
“叮,你的新设官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极大震撼了陈登,震惊点+500!”
“叮,你的新设官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极大震撼了陈登,震惊点+500!”
齐侯府。
袁谭一脸懵逼的看着这两条系统提示,只觉得满脑子都是问话。
虽说自己的吏部和民部,都是化用自后世三省六部制中的吏部和民部。
但无论如何,只是两个官制而已,怎么就给自己这两位肱骨重臣造成巨大震撼了?
摇摇头,袁谭将这份疑惑收起。
他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管是吏部还是民部,都只是齐侯府开府建牙特权下新设立的机构。
作为一个新诞生的权力机构,必须要靠着陈登和诸葛瑾的名气,才能够震慑住那些大小官员。
不然就必须给他们加上一大堆汉庭的官员才行。
但好在,不管是诸葛瑾还是陈登,随着袁谭入主徐州,这段时间各种事务处理之下。
已经在徐州官员群体中积累了足够的威望。
所以诸葛瑾和陈登两人头上的齐候府长史和徐州别驾的官位都得以被袁谭去掉。
让他手上多出了两个空缺的官位。
但荀的官位就很头疼了。
接下来荀作为主要负责徐州铠出口一事的主官,手下不能没有吏员帮手。
并且身上的官位还不能太低,不然不好同江东那边打交道。
但平心而论,袁谭并不想委派给荀汉庭的官职。
虽说徐州长史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合适。
但真要是任命了,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给汉室增加威望。
对于取代汉朝,重塑新时代的野心不再遮掩的袁谭来说,这种事并不是他乐意看见的。
更何况,荀的名气,论起来,比诸葛瑾、陈登还要大的多。
诸葛瑾陈登二人的名气只能拿来对内。
但荀,说句不好听的,便是他身上只有一个佐二杂职官的名号,也不会有人真的无视这位文若先生的建议!
所以袁谭现在正在悲催的……背书。
“三省六部制中,户部的那个具体权责是怎么弄的来着?”
凭空创出来一个官职肯定不行,那是真正的草头班子,而且很容易在后面造成官员权责交叉,管理混乱。
所以袁谭干脆利落的将薅羊毛的魔爪伸向了自己穿越前的历史老师。
感谢自己穿越前所上过的历史课,还有自己看过的那些杂书。
袁谭一边绞尽脑汁,一边在纸张上写写画画。
总算在天色将晚时,将大致的思路罗列了出来。
“礼部,专门负责对外的交流、交易等工作,但没有检查的权责,同样是郎中、院曹、员外郎和杂职官的等级设置。“
袁谭将一封帛书递到侍立在册的袁朗手中,说道:“将这封帛书送到荀先生那里,快去。”
吩咐完袁朗后,袁谭看着窗外已经漆黑的夜色,伸了个懒腰,舒展了一下身子后。
再次低下头,继续奋笔疾书,将自己记忆中兵部的权责也设置了出来。
兵部郎中,目前的选择要比其他三部宽泛多了,不管是赵云还是庞德、黄忠、高览,都比较合适。
从前世的私心上讲,袁谭自然倾向于赵云。
但从理性上,以及这一世的接触来看,赵云也好,甚至庞德、黄忠也罢。
都属于斗将,在排兵布阵上或许不差,但战略目光,比起高览这位真正身经百战的河北名将,还是有些差距。
点了点手中的毛笔,袁谭在高览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满意的点点头。
如此一来,自己麾下的官制也算是完善了。
第二百九十一章:曙光初现
齐侯府,设长史一人,负责处理四部一院递交上来的各种事务,择其中重要,紧急的事务,交给袁谭处理,同时给袁谭提供建议,俸比八百石。
长史以下,设左右参议两名,俸比六百石,令史四名,俸比四百石。
作为长史日常工作的协助。
这七人,构成了袁谭内部的一个参谋团体,长史的位子,袁谭准备留给徐庶。
至于左右参议,还有四名令史,眼下暂且空缺着倒也无妨。
等日后再慢慢补上就是。
齐侯府下设四部一院。
分别是担任民部郎中的诸葛瑾,负责处理徐州民政事务,包括且不限于赈灾救民,清理赋税等等,同时还兼具了后世六部中户部官员的一部分权责,负责统计每年的年入。
担任吏部郎中的陈登,负责监察官员,给出升迁或贬谪建议。
担任礼部郎中的荀,负责对外交流和交易的事务。
然后是担任兵部郎中的高览,负责军事上的事务。
最后,则是比较独特的将作院,比起后世的工部,将作院纯粹以匠师为主,对于技术的看重要远远超过后世任何一个朝代。
也算是袁谭的独创了,专门负责打造各类器械。
有了这样一个明晰的架子构建起来,原本有些混乱的徐州大小官员们,总算是恢复了秩序。
只是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各个官员们心中藏着什么样的计较,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或是感慨汉室衰微,野心家辈出,甚至到了今日连遮掩都不去做。
又或是欢欣鼓舞,觉得自己有望成为从龙之臣,一人得道,将鸡犬升天,以至于弹冠相庆欢饮达旦。
然后当晚就被新官上任的陈登领着手下的院曹令史抓了回去,官职一撸到底之类。
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
总之,随着四部一院官职的推行,徐州的工作效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了起来。
二月中旬刚刚过去,荀那边,便送过来了一封奏报。
徐庶看着手中的奏报,一边走入侯府,一见到袁谭,便是拱手说道:
“君侯,荀郎中那里的奏报送到了。”
徐庶之前一直在袁谭安排给他的宅子中苦读《六韬》,眼下已是稍有心得。
但即便如此,当接到袁谭任命他为齐侯府长史的通知时,徐庶还是有些忐忑。
他之前只是游侠儿,就算混出了一个颍州大侠的名号,也不过是民间的一个平头百姓而已。
对于自己的才能,到底能否胜任这个位子,徐庶心中并没有底气。
毕竟,侯府长史,哪怕在徐州官制没有改革之前,都是位高权重的职位。
专门负责处理侯府一切事务,并为齐侯袁谭出谋划策。
而在官制改革之后,齐侯府长史更是一跃成为了整个徐州,都炙手可热的位子。
虽然俸比八百石,只相当于下面四部的院曹,但谁都知道,这侯府长史,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徐州二把手的位子。
不是真正为袁谭所信任的亲信,想要坐到这个位子上,根本是痴心妄想。
并且,得到袁谭信任,只是第一步,关键还需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