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你一定要记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咱们一定要深入百姓,了解百姓,依靠百姓,朝廷旨意要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解决百姓最根本的问题才行。”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允品味着这番话,突然眼睛一亮,赞道:“皇爷爷您真厉害,这话说得浅显易懂,就算是黄子澄他们这些大儒都不能说出这么简明易懂的话来。”
朱元璋得意的笑道:“孙儿,这可不是咱说的,是你大哥说的。”
“我大哥?”
朱允愣住了,我哪里来的大哥,我不是宫里最大的那个么?
难道是雄英,不过雄英八岁就死了,他怎么可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来。
朱元璋这时继续说道:“孙儿,这次黄河溃堤,河南发大水了,开封和原武两地洪涝很厉害,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
朱允听到朱元璋这话,知道是朱元璋在考验自己了,他一边给朱元璋泡着脚,一边努力的思索着。
而朱元璋也没催促他,而是耐心的等着他的答复。
大约过了半炷香的时间,朱允才开始回道。
“皇爷爷,如果是孙儿的话,孙儿首先会下旨要当地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嗯,不错,然后呢?”
朱元璋赞了一句,然后追问道。
“然后,孙儿会要当地州府组织百姓抗灾,孙儿还会下一个罪己诏,像上天请罪,是孙儿自己做的不好,才让上天降罪于我的子民。”
“孙儿会以此为戒,继续勤政爱民,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今后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朱允将自己的对策说了出来,说完这段话,发现朱元璋并没有在夸赞自己。
于是,朱允抬头看向朱元璋,发现朱元璋也在看着他。
朱元璋问道:“孙儿,你真的是这么认为的么?”
“皇爷爷,什么这么认为,孙儿还没明白您的意思。”
朱允回道。
“就是罪己诏。”
朱元璋强调了这句话的重点。
朱允点了点头说道:“孙儿是这么认为的,皇上来上承天运之子,替上天牧民的,而自己的百姓受天灾,自然是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如果还不思悔改,那么一旦天数已尽,国家也就灭亡了。”
“那你说这次黄河受灾,那也是咱的错了,咱做错事了,才会降罪于河南百姓?”
朱元璋继续问道。
朱允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朝着朱元璋作揖,然后说道:“皇爷爷,孙儿认为是的。”
“皇爷爷让鸿胪寺给占城国朝贡翻了十倍,又派遣使者去吕宋联系那些叛逃大明的贱民,这些都是有违礼法的,故而上天对皇爷爷这个政策不满,才会给河南一带降下大雨,导致河南黄河溃堤。”
“皇爷爷,这是上天对咱们的警示,还请皇爷爷三思。”
朱元璋面色一变,想要发作,但是看着朱允满头汗水,双手都被烫红了,心中的怒火又压下去了一大半。
他沉吟片刻,才回道:“孙儿,咱知道了,这样,你回去找下黄子澄他们,今年秋闱你和他们一起命题,主持这次秋闱的科举。”
“皇爷爷,今年秋闱不延后么?”
朱允诧异的问道:“父亲今年薨逝,按照规矩,今年的秋闱不是要延后一年再举行么?”
“孙儿,太子薨逝了,但是那些士子并不知道,他们千里迢迢从各地赶来参加考试,结果考试延后一年,这让他们怎么办?”
“那些家境好的士子还无所谓,那些寒门士子怎么办,回去,千里迢迢的赶来也不容易,不回去,那待在这里每天都要开支。”
“咱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办事,要多为百姓考量才行!”
朱元璋谆谆善诱的指点道。
朱允朝着朱元璋深深作揖,回道:“孙儿知道了,皇爷爷良苦用心,孙儿一定会向天下士子带到,孙儿也替天下士子感谢皇爷爷的仁政!”
朱元璋挥了挥手,将腿从铜盆里抬了出来,然后朝着朱允说道:“行了,脚也泡好了,咱要先休息下,没什么事,你就先下去吧。”
“是,那皇爷爷,孙儿先走了。”
朱允拿起铜盆,见朱元璋闭上了眼睛,没有说话,便带着宫人悄悄的退了出去。
离开书房,朱允将铜盆交给下人,而自己则快步走向了东宫。
吕氏已经在东宫等的焦虑不安了,见朱允回来,连忙问道:“儿子,你去给皇爷爷泡脚,皇爷爷有说什么吗?”
“皇爷爷要我找老师他们一起主持今年的秋闱。”
朱允将这事情告诉了吕氏,显然,他太高兴了,忘记了之前朱元璋还问了他黄河汛情的事情。
吕氏显然也高兴坏了,她走进佛堂,朝着佛堂的菩萨跪了下去。
“菩萨,感谢您的保佑,我儿子被皇爷爷委以重任了。”
而在书房,朱元璋感受到朱允已经离开了,他睁开眼,叹道。
“罪己诏,那些贪官污吏不作为,凭什么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扯?”
“允,你还是心太善了。”
第37章 朱环的转变
朱环慢悠悠的走回酒馆,等回到酒馆,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张旺福和张软萌坐在酒馆里,一边闲聊着家常,一边等着朱环回来。
这时的酒馆已经空无一人了。
明初虽然没有宵禁一说,但是此时的大明百姓还没有养成夜生活的习惯。
除了重大的节日,一般的日子,除了长安街这些富人集聚的地方外,其他地方到了晚上,街上的行人都不多了。
就更不会存在有人来喝酒吃饭的事情了。
所以,等朱环走回酒馆后,张旺福便将酒馆外面的灯笼熄灭,将门给关上了。
“老板,要吃点什么吗?”张软萌起身朝着朱环问道。
张旺福关上门也看着朱环,只要朱环说想吃什么,他就立马去厨房做。
哪知道朱环兴致缺缺,挥了挥手说道:“你们先去休息吧,我今晚没胃口。”
“要不我下厨房给你弄几个下酒菜,你喝点?”
张旺福兄妹在朱环进酒馆时,就发现他心情不太好了,所以张旺福便开口说道。
“不了,现在不想喝。”朱环依旧拒绝了,这时他已经走到了去二楼的楼梯上去了。
“那俺就去把厨房的火灭了,老板你也早点休息。”
张旺福是个实诚人,既然朱环没这个心思,那他也就听从朱环的建议了。
“去吧!”
朱环应了一声,走到了二楼自己的房间里。
关上房门,打开窗户,将隔蚊帐挂上,朱环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窗户边,望着窗外的河水潺潺流过。
今天被朱元璋训了一顿,朱环心情很郁闷,但是他并没有生气,他清楚也明白,朱元璋对他的训斥,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更多的是一种羞愧和自责。
“哎,也不知道老爷子此时心情咋样,我最近给了他太多惊喜,突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他一定感到很失望吧。”
朱环喃喃自语,顺手打开了系统。
望着初级商城里面可以兑换的东西,朱环有些百无聊赖。
大多东西其实都不适合在大明生产,比如这里面的一些退烧药之类的,就算兑换出来又能怎么样,难道自己又能在大明生产出来。
还有钢笔和钢笔水,钢笔水还好说。
而钢笔,朱环都不用兑换就知道,钢笔的笔头可是对金属冶炼有要求的,而目前的大明,能生产出来么?
朱环认为有难度。
此时的欧洲也是用鹅毛来书写,钢笔的生产,可是要到工业革命后才能生产出来的。
没有钢笔,生产钢笔水又有何用,人家拿着毛笔写字,用墨汁不比他这个钢笔水强?
哎!
朱环叹了口气,继续看着初级商城可兑换商品。
突然,朱环看到了一个东西!
水泥!
“水泥,水泥!”
对了,我要不生产水泥!
朱环想起了朱元璋离开时,廖镛和他的谈话。
“黄河溃堤!”
“对,我把水泥技术弄出来,然后给黄老爷子,告诉他用这个修建河堤,修筑长城,这可是宝贝啊!”
“这样也算将功补过,黄老爷子对我的失望之情也会缓解不少吧。”
朱环想到这里,毫不犹豫的点击了水泥技术,拿出最近挣到的钱,直接将其兑换了出来。
白酒酿造技术是三千两银子,而这个水泥技术则是三千五百两银子。
看着自己最近辛辛苦苦挣到的钱,转瞬间又消耗一空,朱环顿时觉得有些肉疼。
但是一想到水泥技术能够改善黄河的水患,以及南方各大水系的水患,并且还能修筑长城,朱环还是觉得值了。
“我以前怎么没想到这水泥技术呢,看来黄老爷子的这番喝骂也算是骂醒我了。”
朱环站了起来,在卧室里来回踱步,消化着刚刚钻入脑海里的水泥制造技术。
“原来此时的大明只有三合土和糯米灰浆,这两种相对结实的建筑材料。”
三合土就是用石灰、粘土和细砂组成的,大明目前主要的非木质的建筑物大多都是采用三合土制成,包括大明皇宫的不少石柱,其实材料就是三合土。
而糯米砂浆,是目前大明最坚硬的建筑材料了,后世明长城的修建就是采用糯米砂浆技术,但是这个技术造价太过昂贵,修建两米,大约需要耗费数万斤糯米,以目前大明的农业实力,着实很难大规模普及。
这也就是为何,大明皇宫,包括大明内陆城市的城墙都是采用三合土修建的原因了,如果都采用糯米砂浆,不知道大明会饿死多少百姓。
朱环心中想着,特别是当看到水泥的成分时,朱环更是开心的咧开了嘴,笑了起来。
“原来水泥的主要成分就是石灰岩,石膏以及黏土,这样就好办了。”
朱环收购的那块地,就有大量的粘土,至于石灰和石膏,这个并不难,在应天府就有不少厂家在生产这个,到时候直接采购就是了。
而烧制水泥,朱环就打算直接用煤就是了,应天府一带地处江南,植被茂密,所以大部分百姓都有烧柴火的习惯。
而此时的大明也没有成规模的工商业,所以从北方运下来的煤,销量并不高,价格也不高,朱环完全可以用煤来烧制即可。
如果后面水泥打开了市场,朱环再直接在收购掉应天府周边的一家小煤矿厂即可,这个问题不大。
朱环拿着纸和笔,将心中的计划认认真真的写了上去,不多时,一份简陋的水泥生产商业计划就写出来了。
看着自己设计的商业计划书,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