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第60节

这也是徐远山回答民国粮食生产困难解决办法,只有种土豆,但种土豆关键就是在种子的原因。

这也是徐远山就算花大力气也要种出土豆的原因。

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用大棚种种大白菜什么的,除了给红军有口福外,也是为了增强大家信心。

就在徐远山离开的这五天里,红军已经选择好了十一个种植地方即农场,都是比较适合土豆生产的土质,也是较肥沃的土地,这样产量能更高一些。

也组织起十一支种植生产的队伍,队伍结构基本是红军、种地好手的农民和种过地的俘虏兵,每支队伍由两名有文化的红军干部负责。

徐远山回来后,先拿出土坯房的设计图纸,就是参考当年陕北的土坯大棚,但也有改动,就是在两个土墙根留置烧坑的烟道,用地暖方式控制棚内温度,两头都修有烧火的灶坑,烟气可通过烟道从另一端排出。

考虑到两个高低土墙中间铺设的木梁和木条,两土墙距离是六米左右,每个土坯棚子长度超过六十米。

每个农场修两个,将来其中一个是铺上塑料膜,另一个是作为备用。

另外,还给每个土坯棚准备了保暖被子,防止严寒来时铺到顶上,所有被子就用缴获敌军里最旧的被子来代替。

从军队里抽出士兵来干活就是利索,在徐远山要求下,一部分人员去盖土坯棚,一部分到外收集农家肥,小部分同时把棚子里土地深耕细作。

红一方面军根据徐远山要求还从武山县给每个农场调来一千斤煤炭备用,武山县附近有几个小煤矿。

徐远山每天除利用现代时空带来的手机学习种植技术外,就是指导各个农场按时他的要求,也就是后世种植技术来操作,而各个农场有文化的干部就跟着学习。

在技术上,就算民国时空许多人不理解,照弄就是了。

何况,徐远山可是用工业计量办法照后世种植技术一步一步操作的,也方便红军干部学习和记录。

除此外,回到民国第一天的徐远山就在一个正建的土坯房里育了大白菜和包菜的苗子,这是给靠近水源的四个土坯房子准备种植的。

考虑到现在已经是深秋,因为育苗最适宜温度是20度至25度,种子撒播后上面还压上这次少量带来塑料膜,育苗地方也不大,足够了,晚上还用被子覆盖上保温。

徐远山是一个人单独住,每天都利用手机查询相关种植技术,方便第二天进行指导。

第四天的时候,菜苗长出来了,就连伍豪过来见到后也非常惊讶,他可是听农场种地的农民说一般菜苗是七、八天常能长出来,而徐远山只用了一半时间。

谁都想不到,后世有一种叫覆膜种植技术,不仅高效还能提高20%的产量,何况徐远山所选的还是后世高效的良种。

徐远山这一步又走对了,他通过先种菜至少减少大家对冬天能种土豆的一些怀疑。

10月2日,当菜苗长出青叶子时,各个土坯棚子基本盖好,徐远山安排后续工作和注意事项后于当晚也就是3日凌晨4时离开民国。

10月8日凌晨,等徐远山回民国时,带来了两百公斤的土豆种苗和一百公斤重量的塑料膜。

他选了三个土坯棚子进行种植,其中两个棚子用了150斤种子,另一个棚子用100斤种子。

在徐远山指导下,大家正好轮流给这三个土培棚子种上土豆,同时把塑料膜铺好,种植工作进入了正常,剩余时间除了按规定管理要求日常维护外,各个农场干部开始用徐远提供的资料对大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中间徐远山又陆续带回来八百公斤和四百公斤塑料薄膜,共陆续种上15个土坯棚子的土豆,还移栽四个土坯棚子的白菜和包菜。

因为大家都种了一次,所以种植土豆的第一天后,徐远山终于能够脱身,带着龙组部队去榆中执行一项送礼任务,那是徐远山在甘肃的最后一战。

两个月后,最先收获是大白菜,所有人被大白菜每亩近万斤的产量惊呆了,然后就是陆续收获的高产量的土豆。

这时,徐远山已经在上海杀出名气。

第九十章军校与农校

1935年10月18日,徐远山开始安排大白菜和包菜的菜苗移栽。

但这些菜苗中绝大部分是徐远山从现代时空带过来的,每株菜苗价钱不到0.1元。

当初徐远山成功育出菜苗后,原计划仅安排四个土坯大棚进行种植,但出苗率原因,无法凑够四个棚子。

当时他从重量换算后得知,一个大棚仅需要30斤的小菜苗就能栽满了,所以就有了从现代时空带来小菜苗直接栽种的意思,并和刘振斌说了。

“徐先生,如果能带来的话就多带些吧。”刘振斌一听徐远山还能带来菜苗,直接又反映了一个情况,“很多农场的战士反映是不是也给他们哪里也安排种些菜,他们真的也很想吃到菜。”

民国时期,不仅粮食不够,猪肉也少,蔬菜也是非常罕见,有很多人二十年也只是吃上几回蔬菜,其它时候偶尔在春天吃上几次野菜就不错了。

现代时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吃野菜长大的,很少吃到蔬菜,所以即使他们长大后,春天里仍带家人到野外挖野菜,就是无法忘记童年吃野菜的记忆。

自从徐远山把大白菜和包心菜育苗成功后,跑到龙组部队农场来看菜苗的战士就是络绎不绝,他们还以为龙组部队种出的菜是自己吃,不知道这是徐远山为全部红军过年时所准备的蔬菜。

刘振斌说道:“好多人看到青青的菜苗,眼睛都瞪大了。”

徐远山就吩咐道:“那你就通知下去,让每个农场准备两个棚子,附近有水能浇地的,农家肥上肥量要求必须按照我们这里的棚子一样,不能少于五百担农家肥。”

刘振斌笑了起来:“各个农场农家肥并不缺啊,你不是还给每个农场两百元专门收肥吗,他们除了自己催肥外,为了弄羊粪都派人去几十公里外收集,各个农场还分了区域,曾经有两个农场跑到一个地方为争粪都吵了起来,让老百姓都知道红军出钱收农家肥或羊粪,现在我们农场都不用去收,都是老百姓主动送来的。”

徐远山也笑了起来:“那就好,我就给每个农场带两个棚子的菜苗,再给他们带些罗卜、南瓜等种子,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育苗。”

正因为如此,徐远山专门腾出一次穿越携带量,给每个农场带了两个大棚的菜苗,都是高产易存的大白菜和包心菜的菜苗和一些种子。

移栽的时候,伍豪也过来了,一起和战士们参加移栽菜苗。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几位高层领导里,教员的气场太大,和他在一起时徐远山觉得非常拘束,总担心哪里没有做好或说错那句话。

而37岁的彭军长和28岁的林军团长,平时都严肃而话少,就是和伍豪在一起时让徐远山感到最适服。

这就是伍豪强大的亲和力,后世能让如此多国人爱戴应该就源自于此吧。

把菜苗移栽完后,伍豪还和徐远山就种植方面交流几件事。

伍豪询问道:“我们的同志有些疑问,目前仅有六个大棚种植土豆,就算后面陆续增加,到明年四月、五月份如何能有几十万斤的种子?就按徐先生说的每亩有两、三千斤的高产也是不够啊。”

甘肃地区的土豆最佳种植季节,红军领导干部也问清楚了,是每年的四月底到五月中旬。

因为第一批在10月5日移栽的三个大棚土豆早已经露出苗叶,长势非常好,大家对徐远山在冬天能否种植出土豆大家已经没有怀疑。

而且红军干部都是很好学,自从徐远山带来农业种植技术资料后,对农作物生长,大家也有了清晰的概念,无外就是种子、土壤、肥料、温度、湿度及光合作用。

因此也理解徐远山在土坯棚子的布置,这都是围绕上述农作物生长因素做文章,但产量可是对不上。

徐远山解释说:“哦,忘了给大家说明了,目前虽然仅有六个大棚,后面还会增加十几个,但不需要再多了,这也是目前我安排种上疏菜的原因,这一茬土豆种子仅需两个多月就能成熟,收获后种子需要一个月的休眠期,就可以种第二种茬;仅第一茬出来的土豆种子就有几万斤,估计两百个大棚都种不完,还要多收集油布和草垫;第二茬收获应该就有几十万斤,等它们度过休眠期,刚好就是自然条件下的种植季节的四月和五月。”

因为塑料膜运输困难,徐远山还设计了一种开放式土坯棚,就是用民国特有的油布缝在一起成卷帘,阳光出来就卷起来,太阳落山后又铺回来,虽然费些人工,但农场可不缺劳力。

伍豪又问道:“红军里大多数是南方人,他们认为还可以考虑种植红薯,红薯根藤都可以当以作种子植栽的。”

徐远山叹了一口气:“还是因为这几年西北和中原旱灾过于惨烈,我们的种植专家说了,西北旱灾不是南方人能想象的,红薯在南方算耐旱,但遇上西北这样千里无人烟的旱灾也生长不了,更不用说根藤成活了,只有土豆能抗过去。”

伍豪又说起了另一件事:“政治局决定在清贵山这里依托这十个农场成立一个农学院和红军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说农业技术也是军校学员的一门课,将来不仅我们这里解决粮食问题,到新的根据地也同样要解决粮食问题,因为仅仅把土地给农民还不够,还需要教给他们生产技术,加上免费给百姓看病这一条,有了老百姓拥护红军队伍就能迅速发展起来。”

红一方面军在苏区时候是有多个军校的,长征开始时把红军大学、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后来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组建为干部团,由陈赓担任团长,随中央纵队一起行动。

红一方面军在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团和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但张国焘不执行中央北上的任务,顽固坚持南下川康的错误行动,招致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原属红四方面军的人员离校南下,这些人员后在松岗改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

原干部团人员则跟随党中央继续北上。期间,进入甘肃后,在哈达铺休整期间干部团与红一方面军教导营合并,改称随营学校,原红一方面军教导营营长陈奇涵任校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处主任。

现在,红一方面军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把军校再次正式成立起来。

伍豪说道:“农学院成立是成立,但教材和资料没有,所以希望徐先生能帮助找来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让农学院能够顺利展开教学,政治局同志认为有了农业技术加上解决粮食问题,根据地就可以吸收大量逃荒的百姓,就可以壮大根据地的实力,保障军队的兵源,所以农学院和军校同等重要。”

徐远山点点头,说道:“这没有问题,我可以在后面时间里陆续弄来有关农业生产的技术资料,成立农学院很好,依托这些农场又方便实践,不过我认为红军将来还要准备成立一所工业学院,有了工业基础后,才能更快把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伍豪点头赞同:“我们已经意识到成立工业学校的重要性,但目前还是无法解决,教员、资料及实践工厂这都要考虑,政治局认为争取半年内把根据地稳定下来,明年下半年可以考虑这个问题。”

徐远山说道:“最近我一直在农场忙碌,不知道红一方面军扩军顺利吗?”

伍豪说道:“百姓参军非常踊跃,俘虏的士兵有半数以上得到转化,扩军整体来说达到预期目标,但武器弹药还是比较紧缺,特别是子弹,虽然连续几次大胜利缴获了不少,但原来红一方面军进入甘肃时弹药就很缺,没扩军前还不明显,扩军后就突出了,红一方面军最近考虑要展开下一场战役。”

徐远山说道:“我们收到的情报,国民党军队最近没有什么调动,基本是据城守而不出,胡宗南的第一军已开始绕路到武汉,准备乘火车转运到西安,加入陕甘剿灭红军行动。”

伍豪说道:“虽然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没有北上,但还是牵制住部分国民党军队,湘西的贺龙部红二方面军开始挺进贵州,有国民党军队130个团在围追堵截,因为蒋秃子对红军围剿采用20倍或30倍兵力对红军,已经动用了大都分的中央军,加上红一方面军突然发力,国民党军队在甘肃没有太大军事优势。”

徐远山询问道:“红军是准备进攻一些县城?”

伍豪摇一摇头:“红军现在还打不起消耗战,但也准备趁胡宗南进入甘肃前这一段时间,尽量夺取更多的乡镇,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另外,十五军团准备派一个师到北边的陕甘宁交界处发展,为明年开春后红一方面军出击陕北打基础。”

徐远山对伍豪说道:“我认为红军将来可以考虑把工业基础放在陕北的榆林附近,这样加上甘肃南部有农业的粮食保障,两边都比较有利。”

甘肃南部气候相对甘肃北部和陕北,更湿润一些,就是大旱之年都没有像甘肃北部和陕北许多地方那样颗粒无收,所以物产丰富的岷县仅哈达铺一个乡镇就能让红一方面军得到极大补充。

伍豪这时就显得凝重:“不瞒徐先生说,我们也提前了解过,榆林城号称没有被攻破过不是没有道理,这是一个大难题。”

徐远山说道:“我们组织对此有过考虑,红军想在陕北扎根,确实不能绕过这个榆林城,所以也想出了对策,我们来帮助红军破这个榆林城,而且将来想破几次就能破几次,就算后面让给国民党军队守,他都不敢守。”

伍豪说道:“你说的这是一个重要情况,我会向政治局反馈。”

徐远山说道:“不过,红军包围榆林城前得告之我们,还让我们有所准备。”

伍豪又提醒徐远山:“军校既然成立了,徐先生得赶紧安排选出一些龙组部队战士进校学校。”

徐远山答道:“我们立即选出三十名战士进校学习,还有一件事,龙组部队准备安排三百人分批通过西安前往上海,不知道土共这边能否协助?他们去上海并不携带武器。”

伍豪说道:“自从十五军团离开陕西后,加上蒋秃子暴露出派人取代杨虎城的意图,杨虎城与我们土共已经达成了一些协议,三百人离开陕西难度不是很大,他们打算什么时候走?”

徐远山说道:“大概十天以后,我还要带他们去办一件事。”

伍豪问道:“龙组部队下一步是不是有什么行动?”

徐远山点头承认:“是准备有行动,因为去侦察的分队还没有回来,本来也是确定后再通知司令部,而且也需要红军派出两个团配合。”

伍豪又问道:“这次你们龙组部队准备朝哪里出手?”

徐远山也不隐满:“榆中县城附近,哪里有甘肃国民党军队最大的武器弹药库,敌人在哪里有两个团防守,而且也仅离兰州四十多公里,骑兵不用两个小时就能赶到,我们虽然截获了敌人军火库的情报,但更具体情况不清楚,半个月前我已经派出一个侦察分队去查看,估计最近该回来。”

伍豪说道:“你们暂时不要行动,最近红一方面军也想有所行动,我和教员他们反馈一下,看能不能借打军火库也来一个围点打援。”

第九十一章侦察分队榆中见闻

徐远山所说的侦察分队,就是连长刘改文率领七十多人的一个排队伍。

龙组部队因为人数已经上千了,但还是营级单位,所以就实行四四制,营辖四个连,连辖四个排,和正规军队编制有些不同。

龙阻部队又不是正规部队,所以连、排人数徐远山并不在乎。

刘改文带的这个排,是被加强过的,徐远山的意识里,就是红军战士和龙组部队战士的生命重要过武器装备,就是武器装备没有了想法弄来就是了,钱没有了想法去挣,但不能有了装备而不用造成战士伤亡。

所以,刘改文这个排大部分持步枪的战士共40人换成了有瞄准镜的步枪,带消声筒的一支步枪和一支手枪,两支装配有夜间瞄准镜步枪,甚至带上一挺远程精准瞄准镜重机枪,和五挺轻机枪,当然为防备骑兵袭击也带了钢丝线,每个战士一卷。

因为携带重机枪和粮食补给,还带了五匹马。

为了侦察方便,全部人员换穿百姓服装,就算深入到敌人后方,最多就认为是土匪队伍……足以吊打两倍以上国民党军队的悍匪。

他们离开清贵山时候,是10月4日,徐远山正忙碌于种田。

许多事情徐远山已经开始逐步放手,也是他这个人比较专注于种地,所以虽然派出刘改文带队去侦察,他过问并不多,武器装备还是刘改文自己提的要求。

徐远山不仅全部满足,除了给他们配一付双筒望远镜外,还把自己常用的10倍单筒望远镜给了刘改文。

徐远山这个人,相处三个月后,刘改文认为是没得说,就是心太软。

徐远山带龙组部队作战时,一些年龄小的战士和刚加入部队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不允许在一线战斗,就算是打完岷州城后,半数龙组部队的战士都没有经历过战场拼杀。

直到红一方面军消灭国民党第十二师和进攻武山县和漳县这两个县县城的战斗,所有战士才经历战火考验,这三次作战徐远山就没有直接指挥龙组部队。

伤亡是难免的,牺牲了三名战士,但都是经验不足参军不久的战士。

还有让刘改文不解的是,徐远山这次热衷种地的劲头,徐远山还给不少干部说这也是帮助中国老百姓的方式之一。

但等到第三天,带队进入榆中县的刘改文逐渐理解徐远山苦衷。

就是因为榆中县太穷了,百姓太苦了,一些乡镇根本就没有国民党军队和团丁,因为养不起。

而老百姓人口少了许多,和七、八年前相比人口剩下的都不到小半,大半的破屋已经没有人住,一问才知道,屋主不是逃荒跑了的就是这几年里饿死了。

榆中县离兰州很近仅40公里,属于甘肃中部,地形地貌就是甘南石质山区与黄土塬地的分界线,全县一半是石山地区,一半是黄土高塬。

首节上一节60/3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