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441节

  第二,当然是为了地方官员着想。

  地方表现怎么样,关系着官员的政绩。

  对于很多官员来说,急于表现政绩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应对方法,表现不好有可能翻到阴沟里面。

  相比较富贵险中求,很多人宁愿求稳定不出事就好,毕竟很多事情是很难预料的,且君心难测。

  所以,大家包括林安都有想清道的想法。

  也就睡在皇上探查河道的道路进行清道,避免闲杂人等出没。

  可是牛天麟制止了!

  先前判连环杀人案,牛天麟可谓大展身手、出尽了风头,且王传达皇上对他能力的肯定,让牛天麟有些飘飘欲仙。

  他通过跟皇上的交谈,已经看出了这位皇上是一位做实事、喜欢低调真实的皇上,他不喜欢那些浮夸风和表面粉饰太平的做法,甚至会厌恶,只要努力真实做事,皇上就会满意。

  所以,在大家要求清道的时候,牛天麟力排众议,觉得给新皇看真实的河间府是个什么情况。

  他来河间府这几年,河间府确实发展了不少,虽然有自然灾害,特别是这两天春旱对麦子收成影响不小,但因为红薯和山药豆的种植,民众虽然麦子减产,但饱腹还是可以做到的。

  且为了避免黄河水患,牛天麟这几年没少将功夫公仔修理河堤上面,他也是希望皇上看到自己的努力的。

  这条路他走了很多遍,没出过什么问题,附近的民众也算安分守己。

  只是千算万算,他忘记了因为去年没下雨,今年冬天缺雪,这会儿又现干旱,那些农民已经等不及开始求雨了。

  看皇上那脸色不是很高兴,牛天麟有些惊慌,迅速带人朝那些人走去。

  看到牛天麟带人冲到前方跟那些人交涉,知道确实是求雨,秦邵心安下来。

  他想起前世自己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因为干旱,也求过雨,联想先前牛天麟说的河间的情况,这些人应该不是那些所谓的特殊教。

  牛天麟跟那些交涉后,那些人显然有人认出了牛天麟及随从,纷纷让路到一侧。

  “我们过去就行!”

  秦邵同王寅说道,制止牛天麟赶那些人回去。

  民众教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于那些人来说,你要告诉他们没有所谓的天神,不下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靠天靠神不如靠自己,他们也理解不了。

  既然他们想求个心安,让他们自己求就好了,只要不过分就行。

  那些人让作一旁,看到有府衙的人,知道应该是有官员经过,都有些惊慌地站在路一侧,偷偷地朝这边观望。

  只是他们还没看清楚人,那群人就护送一人拍马从他们身边飞驰而过。

  秦邵带着一众官员站在河道附近看着那些疏离河道的劳工有些感叹。

  河间府紧挨禹河故道,禹贡黄河以东、徒骇河以北的北黄泛区,有一个很简单明了的地理名词来进行覆盖,它就是“河间”。

  秦邵先前科考的时候,已经无数次思考为何明代以后北方粮食难以自给的问题。

  他也想过前世很多人说明朝因为自然大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世纪的原因。

  可是他所了解的情况,其实是明朝中后期,也就是嘉靖后期,自然灾害才比较频繁。

  可是自从大明迁都背景以后,华北就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问题,需要朝廷耗费巨资从运河调运南方的“商品粮”。

  秦邵刚开始不是很理解。

  如果是山西、陕.西等地山凹荒凉加上是边关,经常遭受外地骚.扰可以理解外,华北平原竟然粮食产量也很低,着实难以理解。

  等他真正掌握这大明政权,了解了各地情况后,才明白大明之后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很多时候是天灾,更多是人祸。

  朝廷没有将太多精力用在北方粮食生产上,后期是朝廷内斗,那些所谓的人只关注自己的权势,根本不注重农业生产。

  相比较南方的精耕细作,北方真是相差太远太远!

  “陛下,去年的时候因为大旱,粮食减产,我们让农人补种了红薯和山药蛋,长势还不错,那东西耐旱,禾苗旱了,还能用水桶浇水,只是这麦子不好办!先前那些人都是附近的农人,担心今年仍旧干旱,所以才有求雨之举,下官并不赞成那种求雨方式……”

  牛天麟小心翼翼地回禀道。

  “求雨为何有女子?可有巫术或害人举措?”

  秦邵不反对采用一些方法寻求心理安慰,但如果宣扬什么巫术或者害人举措……

  他想起前世上学读书的时候,有篇文章好像讲的是为了敬畏什么河神,竟然将女子投入江中,愚昧狠毒。

  “陛下,他们虽然是敬雨神,倒是不曾有害人命举措,下官绝对不会允许治下发生巫术害人命之事。”

  牛天麟保证道。

  经过他解释,秦邵才明白河间这里求雨神倒是很是有特色。

  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满.清水。

  之后,由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嘴中念着类似于诅咒的求雨辞:“石头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

  先前他见到的那些女子,就是配合着求雨的。

  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也不知道这些想法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秦邵其实也很同情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农人。

  作为黄泛区,要么就是水牢要么就是旱灾,土地也贫瘠,又没有化肥等肥料,有好收成才怪呢!

  且如今已经已经快进入三月,这个冬天,河间并没有怎么下雪。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天是否下雪,对北方小麦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如今靠天收的时代。

  秦邵看到远处的麦子有些已经开始发黄,显然是缺水,如果不注意或者年后还是少雨的话,今年估计又是一个欠收年。

  不远处的农田里,有不少老农佝偻着身体,挑着水桶从远处的河渠担水朝田地那边走去,显然是想浇灌那些缺水的麦田。

  这一桶桶担过来,不说累不累、辛苦不辛苦的问题,问题是起的作用根本就不大。

  麦子的浇灌要一次灌溉透彻底,只湿个表面作用并不大。

  “爷,这北方浇地技术着实有些落后……他们为何没有……”

  王寅看了忍不住说道。

  他对种地不是太了解,但毕竟在南方长大,没想到南北方灌溉技术相差这么大。

  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一个人最多能了解自己生活区域内或者自己熟悉领域内的东西。

  秦邵没有对北方的种植技术好奇,说到底跟他前世的生活有很大干系。

  秦邵前世虽然生活在偏南的地区,但对于华北地区的一些农村还算是了解。

  原因就是他前世奶奶老家算是华北地区的,小时候跟着奶奶去过奶奶老家的村子,听长辈们讲过早些年八十年代左右农村的一些状况。。

  那是中原接近华北的一个地方,地域算不上偏僻,但因为地区差异大以及各种政策的原因。

  秦邵了解到华北地区不少偏远些农村其实八十年代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因为他们家的条件还算可以,秦邵记得小时候奶奶带着他去老家串亲戚的时候,带的最多的就是吃的。

  奶奶老家其实也算是距离黄泛区并不是太远,之所以贫穷,说到底,那个年代没有其他工业,更没有后世的所谓打工,人们都是在土里刨食物。

  秦邵后来才发现这种贫穷当然有环境的原因,更多的是信息和思想的闭塞。

  比如,他原本以为那里水井水车几千年前就有的东西,很多地方都没有用过,那些所谓发生干旱的地区,其实其地下水并不是很深。

  很多时候,人的思想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就比如如今,南方的一些地区其实天气也很寒冷,其实用暖炕其实是很舒服的一种方法。

  但因为没有习惯,可以说是没有人去做,很多人宁愿冷着,也不会想到。

  别说如今的大明,就是他生活的前世几百年后也是一样的。

  那前世这些容易出现干旱靠天收的地区是如何解决灌溉问题的呢?

  秦邵突然想起自己大学中北方地区一个同学说起的一件事!

第489章 到德州了

  河间府。

  节后三月,农田里、田埂上站满了人。

  有衣着官服的官员,官服上灰扑扑地,沾着不少灰尘;更多的是身穿短衣的农人,三五成群地在地里忙活着。

  “嘿哟!嘿哟!”

  “嘿哟!”

  “嘿哟!”

  劳动的口号与夯声不绝于耳。

  “你说打这么粗糙的井能行吗?”

  有农人在一旁边干活边疑惑道。

  对于华北平原的人来说,打一口井算是一户人家,不,对于整个村子都是件大事情。

  挖井之前首先要选艾蒿等野草比较密集的地方,原因野草旺盛,说明这些地方不缺水,水质比较好也比较旺盛。

  然后就是打井。

  “族长,你说咱们这样挖井可以吗?这井口也不说加大,还有这地方虽然能打出水,这水质也不好,也不能喝,这不是浪费吗?”

  有个身着短褂的大汉,因为刚才用力打夯,出了一身汗,衣服摊开,因为还是有些微冷的春季,身边发出一股汗气,如烟气袅袅……

  “我说大壮子,你是不是又犯浑了!你没看到咱们户长、乡书都陪着知州、通判大人都在吗?这次打井咱们河间府各地同意的,只要是一块区域的地头,至少要打两口井!为了打这些井,上面免费给咱们每一里村子都免费供应,蝴蝶锥和冰镩,为的就是让咱们好好打井……”

  陈玉山是冷家庄的族长,也是附近的里长,他们现在干活的地方正是冷家庄附近的肥田。

  河间府之所以粮食产量低,除了容易干旱外,还有即使附近有不少盐碱地,粮食产量低,附近也只有一些地方不是盐碱地,被当地乘作为肥田,也是附近人最看重的田地。

  但因为这两年雨量太少,这些肥田的产量也极低。

  这片区域的肥田是附近三个庄子共有的,所以今日来打井的人,附近村子青壮年劳力基本都来了。

  “那里长,这打井不让喝是做什么呢?”

  有人忍不住问道。

  “我说你们是呆子,你们还不承认,上面已经说了,打井就是为浇灌田地!不是让你们喝的,让你们好好读书,你们不读,你看这次朝廷专门下发钱让咱们河间府大力造井,统计各地地块给补助,会读书写字的人都被征调去做统计调查工作了,村里读书有功名人多的,人家占多大便宜,什么都照顾,就咱们这里人少,你说说,族里出钱请先生让你们读书,你们一个个笨得跟猪似的……”

  陈玉山一阵狗血喷头的臭骂声,让众人瞬间噤了言。

  华北平原特别是平原地区,其实这个年代地下水并不深,甚至有些地方很浅。

  只是打井是个技术活和体力活,吃水关系着民生,所以选择要吃水的地方打井是个很耗费精力、财力好体力的事情。

  首先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根本做不到打井,一般要找有技术的人才指点,这是要给钱物的,还要找周围人帮忙,乡里乡亲虽然不要钱,还是要管吃的。

  因为是吃水的井,最浅也要三丈,基本上打一口井,需要一套甚至有的还要蝴蝶锥和冰镩。

  大明如今虽然相比较以前的朝代,冶铁开采和锻造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铁器等重金属都是朝廷专营,价格着实不菲,对于普通家庭,有口铁锅什么的,都算是大物件了。

  至于铁质的农具什么的,都也是家里值钱的东西。

首节上一节441/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