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两个时辰的时间,朱瞻基便靠着这种方式将案台上待处理的所有政务全部解决。
并且取长补短,结合领先几百年的思维和见识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一个最大程度合理的结果。
就当朱瞻基独自坐于那案台之前认真理政之时,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却疑惑不已。
刚刚还表现的一筹莫展的殿下,这出去了一趟回来,就突然开窍了?
那一桌子的政务,这就搞完了?
要知道,这些政务别说是毫无理政经验的朱瞻基,即便就是老皇帝朱棣,亦或者太子朱高炽,那也是需要好几天的功夫才能一件件的处置妥当。
就这还不敢说毫无漏洞,还需要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们一件件的奏折重新审阅,拾遗补缺。
一时间,对于朱瞻基所处置的那些结果一个个都产生了质疑的心思。
只当是长孙殿下在随意处置,丝毫没有顾虑到这些结果可能影响到全国几千万百姓的生活。
带着这些想法,直到这些奏折在朱瞻基处置完后摆在了他们的案台上,这才急切的打开,想要一看究竟。
那龙椅之上,在一旁暗暗观察他们的朱瞻基嘴角微翘。
恰好这时脑海中需要吃午饭的任务提示响起,朱瞻基便立马起身,招呼太监准备午膳的同时离开了尚书房。
尚书房内。
伴随着众人将一封封的奏折打开,看着其中处置后的批阅,那脸上的表情要多丰富有多丰富。
“这......”
看着这些处置后的结果,一个个傻了眼。
别说是让他们拾遗补缺找漏洞了,这些新奇古怪的想法和处置,就是他们这些陪在老皇帝朱棣身边理政几十年的家伙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什么加大各地区之间的经商贸易、大力建设各城池之间的交通通道、加大港口城市对外的开放程度、什么建立试点区试验新政......
这些新奇的想法简直颠覆了他们的想象。
可如果仅仅只是新奇,那不过就是天方夜谭。
可偏偏细细思虑之后,发现这些想法和处置都有很高的前瞻性。
给人一种站在未来审阅过去的感觉。
原本以为没有任何理政经验的长孙殿下所处置的结果一定漏洞百出,无法结合实际情况,但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每一个细节都把控的十分到位,好像是在几十几百人的精雕细琢下反复钻研出来的结果,即便是他们也无法企及。
他们这些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是神。
如果花很长的时间来反复雕琢一件政务,或许可以做到这般程度,可这是不可能的。
每日都有无数的政务需要处理,哪里会你这么长的时间放在其中一件事情上。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本以为到了审阅纠错的阶段,就是他们应该大放异彩的时候了,可结果却完全不同。
审阅是审阅了,可这纠错又该如何纠错。
这样的结果已经超越了他们能力的范畴,又如何纠错?
七个人大眼瞪小眼,拿着自己手中的奏折愣在了桌前。
这个状态整整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那黄淮开口:“现在好了,殿下倒是审阅处置完了,我等又该如何纠错?”
黄淮不开口还好,这一开口,那解缙的脸色顿时胀的通红。
第15章 是不是就不用劳烦太子了。。。
毕竟此事是他一力主导。
原本以为长孙年幼,他解缙又常常自诩皇帝心腹,御前红人,即便是在太子面前也多以长辈达者之态教育,想着借这次机会在长孙面前树立一个伟岸的形象。
让长孙意识到他解缙的才能。
却不曾想,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整个内阁现在沦为了吃干饭的。
这初次处置后的结果,就是他们自己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他们又如何能纠错整改?
这不扯犊子呢嘛。
一脸胀红的解缙梗着脖子不说话,一旁的其他人虽然心中有些埋怨,可人精似的他们又如何会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
只能是唉声叹气的坐在一旁沉默不语。
就是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
当然,在纠结此时局面的同时,也在诧异,长孙殿下从小到大没有任何理政的经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难不成,这天底下真的有那种无师自通的天才?
什么事情都不用经历,到了他手中就能解决?
这人,就能聪慧到如此地步?
对于朱瞻基的表现,这些内阁大学士们简直都给整郁闷了。
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经历了无数的锤炼,才走到了今天。
哪个不是从小到大,一步步的磨练,经历了无数的错误和教训,才能被朱棣看重,收入了内阁。
这踏马.....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就当内阁中的七位大学士一个个郁闷不已时,另外一边的朱瞻基已经亲自来到了御膳房。
先前御膳房送上来的几道菜虽然不算难吃,但也太平庸了。
食材很好,也很新鲜,这点毋庸置疑。
可这味道和前世比起来简直隔了十万八千里。
要说是御厨的手艺不行,那也不至于,完完全全就是一些调味料和做法的问题。
如果仅仅只是在这待两天,吃什么也都无所谓了,可谁知道老爷子还要度假多久,自己又要在这待多久。
所以他便不惜耗费精力的来到了御膳房中,挑选了几个厨艺最好的厨子来到小灶处教他们该如何做菜。
同时,也让太监将自己种在太子府后院的食材给整了过来。
比如辣椒这个明朝还不存在的佐料。
然后亲自教他们如何做菜。
甚至还给那御膳房的总管留了一本系统奖励的食谱。
让他按照食谱上的方法做菜。
不过严令此食谱只能他一个人观阅,绝不可私传,私藏。
若被发现,便是满门抄斩。
另外一边,鸡鸣寺。
自从老爷子离开皇宫前往鸡鸣寺后,他并不像表面展现出来的这么放心。
相反,朱瞻基如今处理的可是国家大事,是在替他监国,一件事处理不好,这天下的老百姓可是要骂娘的,而骂的还是他朱棣的娘。
这样的情况下,他如何能够放心。
若是有太子在一旁照看还好,可如今太子也被他给放了长假,整个大明都是他那个好大孙说了算。
要是年轻人心思怪,搞出点无法挽回的事情就不好了。
所以自从他朱棣离开皇宫的那一刻起,他便一直暗中命锦衣卫中的人在与宫中的太监等暗中传信。
也就是说,皇宫之中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瞒不过他老爷子眼睛的。
尤其是朱瞻基对于理政上的处置,更是如此。
朱瞻基的每一个字,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这些人放在他朱棣的眼前。
鸡鸣寺一间宽敞的厢房内。
朱棣正侧卧在老和尚的床榻上,一边与那老和尚聊着闲话,一边听着宫中之人传出来的消息。
“回禀陛下,内阁首辅解缙暗中与其他大学士商议,要趁着长孙殿下监国之期,展现内阁中人的重要,所以对长孙处政达成一致,闭口不言。”
听到这名锦衣卫的话,朱棣眉头一皱。
“闭口不言?”
锦衣卫点点头:“他们认定长孙殿下初次接触政务,必然毫无头绪,想要通过这种闭口不言的方式表达对自身官阶权柄的不满。”
朱棣点点头,听是听明白,但还是继续问道:“那杨士奇等难道就没有反对?”
锦衣卫道:“黄淮大人倒是在初次为难殿下后出言阻止,却被解大学士反驳,说是要等殿下主动开口,或者借着审阅纠错时再教导。”
锦衣卫这话说完,朱棣顿时笑了起来。
之前还疑惑这些人中有好多都是铁杆的太子党,怎么现在反倒是为难起了太子的儿子来。
在搞清楚他们的心思后,朱棣便也就无所谓了。
当皇帝的,洞察人心是最重要的。
你也不能只把自己当人,而将别人不当人。
那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不能让所有人都必须来配合你,演绎出一个完美无缺的配角。内阁这几个家伙的小心思对于朱棣而言更是不算什么。
那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哪个还没点小心思。
要是一个皇帝真会因为这些小事就动不动生气,动怒,这皇帝不当也罢,还能多活两年。
想到这里,朱棣脸上的笑意便越发的浓郁。
“臭小子整天将心思放在胡闹享乐上,如今这些人给他出出难题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也好让这小子知道,天底下的这些事没有一件是简单的。”
笑着说完后,朱棣又追问道:“后来如何,那小子可主动求教?”
锦衣卫道:“回皇上,这倒是没有。长孙殿下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什么求教的软话。”
“哦?”
这倒是让他朱棣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朱高炽的儿子,竟然不玩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一套了?
这一点倒是跟他老头子有点像。
不由的,朱棣对朱瞻基这孩子的秉性越发喜欢了。
想了想后,朱棣还是笑着说道:“给太子府传句话吧,让太子没事去尚书房走动一下。”
“这臭小子初次理政,不肯低头是不行的,既然他不愿,那便让太子去走一趟,想来内阁这些人也就明白了。”
朱棣以过来人的姿态说道。
可听到朱棣这话的锦衣卫,却依旧站在原地,他挠了挠头,面露犹豫之色。
朱棣诧异的瞧着他,道:“没听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