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第130节

一个个在与旁人讲述当中,简直比那朱高煦讲述的还要精彩。

就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要强过旁人。

加上京城当中权贵的圈子本来就没有多大,这一家两家也就罢了,如今这十几家都认领了那国债的份额,一时之间顿时便在整个京圈贵族当中,引起了渲染大波。

不少的人都在吃着早饭时谈论着那国债的事情。

毕竟在新政推行下,土地收益不如以往并不是一家两家的情况,而是普遍的情况。

以往大手大脚惯了的宗亲贵族们。

如今却要因为新政推行而节衣缩食,这怎么能接受。

对于往后生计的担忧,也并不是一家两家的事情,而是整个京圈贵族的共识。

如果要他们这些人当第一波人,他们自然会因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而担忧。

可在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领了份额,并且带着银子送到户部,领取了国债文书时。

这一个个都急了起来。

首先银子是送到户部的,也就是说,这件事的的确确是朝廷所正式发行的。

而不是那汉王爷自己搞出来的。

虽说朝廷说到底只是老朱家的朝廷。

但从以往的各种事情来看,朝廷无论是做什么,也都是遵照着朝廷法令来办事的。

不会真的出现那种,一句话便罔顾整个朝廷法度的情况。

第二,还给了那国债的文书。

约定的内容都在那文书之中有记录,并且还有朝廷户部的大印。

这更加给予了他们十足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此次朝廷国债一共也就发行了200万两的数额,一旦这个数额全部被人认领。

那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当府里的下人丫鬟从各处得到消息,某某府上已经带着银子去认领国债时。

更是让这些人心中焦急。

尤其是那国债可以随时取出的条件,更是刺激着他们内心当中的贪欲。

这一大清早,不过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

此次朝廷所发行的200万两国债便全部被人认领,虽然还有一些人没有来得及将现银运到户部,但已经提前与汉王约定好。

又用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汉王朱高煦一脸笑意的将后续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后。

他压根没有丝毫的停留,便带着户部的折子,朝着那鸡鸣寺而去。

而那鸡鸣寺内,老爷子朱棣虽然也派了人在京城当中四处的探查监视,但因为事情发生和结束的太快了。

他们压根还没有来得及将获取到的情报送往鸡鸣寺内。

那完成老爷子交代筹措两百万两军饷差事的汉王朱高煦,便已经来到了那鸡鸣寺内。

靠着老爷子给的特权,不用禀报,汉王朱高煦便径直来到了老爷子的厢房之内。

在门口命人通报了一声后便走了进去。

瞧着这急匆匆赶来的老二,朱棣正疑惑他来做什么的时候。

却看到那汉王朱高煦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子,然后将其献给老爷子的同时,说道:“爹,你叫儿臣筹措的两百万两军饷,儿臣已经全部筹措完毕,这是户部的折子,爹您可以查阅。”

随着那汉王朱高煦的话说完,一旁那老爷子朱棣顿时露出了震惊的目光。

原本那幅淡定从容的神情也荡然无存。

一把接过那户部的折子后,便仔仔细细的查阅起来,直到他将所有的内容查阅完,并且在那折子最后看到了户部的印章后。

他终于是相信了朱高煦的话,也相信了他真的在这短短的几天内,便为朝廷筹措出了整整两百万两的军饷!

两百万两啊!

当然,朱棣很清楚,这件事情的背后,一定是朱瞻基那小子谋划的全局。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冷静。

这叔侄俩,凭什么靠着一张嘴,空口白舌的便筹措到了两百万两的军饷?

就靠着他长孙和汉王的名头?

他老头子自己的皇帝名头,为什么就不管用?

每次筹措军饷,去到处弄钱的时候,都是人人避之而不及。

此时感到震惊的又何止老爷子朱棣一人。

向来都一直是云淡风轻神态的老和尚姚广孝,在听到那汉王朱高煦的话时便已经感到了极为震惊。

可再看向那老皇帝朱棣惊变的脸色后,便立刻明白过来,这件事.....竟是真的!!

这叔侄两个,真的在不依靠朝廷增加赋税的情况下,筹措到了两百万两的军饷!

第111章 子债父偿,关我这个侄儿什么事??

这朝廷户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他们筹措出来的这200万两的军饷,等同于凭空而生。

可想而知,此刻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的二人,内心是多么的震撼。

不过这二人到底是不同寻常。

那脸上的惊容也不过在片刻的时间内便平静下来。

“咳咳。。”

“老二啊,你给爹说说,这两百万两银子你是从哪弄来的?”

一旁正在仔细观察自己父皇以及那老和尚脸上神态的朱高煦。

此时的心中正洋洋得意。

平日里被父皇说成最不成器的儿子,可是如今呢,他这个最不成器的儿子却为他办了这么大的事,让老头子自己都自叹不如。

谁还敢说他汉王在处置政务上不行。

而在听到自己父王的询问后,朱高煦赶忙收敛了一下心中的狂喜,平静的向自家老头子朱棣和老和尚国师姚广孝按照当初自己大侄子的话,详细的讲解了一遍。

这些内容当中的大部分,朱棣和姚广孝都已经从东厂探子的口中所得知。

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而此时他们真正所疑惑的也并不是这个国债办法的本身,是这个国债为何能够有如此大的作用。

区区四五分利而已。

在京城当中的权贵宗亲们,谁还没一点赚钱的途径。

为何会对这四五分利这么的看重?

随即,老头子朱棣便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那朱高煦也是笑了起来。

“爹,您还真是目光如炬啊,一眼便瞧出了关键!”

听到了这句这傻儿子竟然还夸起了自己,朱棣也是不由得摇头笑了起来。

“别废话,快说。”

闻言,汉王朱高煦也不再耽搁,而是将这国债最关键的地方说了出来。

他不仅将目前大明朝内部推行新政后,应天府这些宗亲权贵们没有了往日随随便便就可以赚到无数银钱的途径说了出来,还以国债的利润,给朱棣和老和尚姚广孝计算了一遍。

以10年期为例,投入5万两的银子,七分利计算,十年后便可得到三万五千两的利润!

这还仅仅只是利润,关键本金还在,十年后,等同于这些银钱几乎翻倍!

在目前新政推行的大局势下,土地兼并不可能再获得几倍,乃至于数倍的收益。

对未来生计的担忧是京城权贵中心普遍的现象,虽然比不上以往直接购买土地,雇人种植所带来的收益,但胜在没有任何的风险,不用担心各种特殊天气引起的收成不好等等情况.....

这么算下来,购置土地,雇人种植的方法固然收益高,可若是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支出算在一起,包括每年查账、到各处巡视,检查,粮食保存、出售、等等等等......

最终落到手上的实际利润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

而国债呢?

没有风险、保证本金、固定收益,关键还随时取用!

试想,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你想将那些土地地契换成银两,有那么简单吗?

可这国债几乎将他们所有的担忧都打消了。

还不用任何人打理,就是将银子拉到户部,给一份国债的文书,到期取银、到期获利。

太简单了....

这也太适合那些享乐惯了,怕麻烦的宗亲权贵们了。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突然有人告诉你,出现了这么一种几乎可以说完美的、可以钱生钱的办法,还有朝廷为其背书。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在听着自己面前的老二朱高煦,详细的将这国债的事项给讲述清楚时。

那老头子朱棣和老和尚姚广孝,也不由的心动了。

是啊,在朝廷的眼中可能几万两不是什么大事儿,可若是放在这京城权贵宗亲们的府内,几万两有可能就是他们全家全部的家底了。

甚至于几代人奋斗了一辈子,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家底。

可现在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将这些银子拉到户部,5年后10年后,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等同于他们父辈奋斗的几十年的成果。

这样的好事别说是那些宗亲贵族们了,就是他老头子朱棣都恨不得将户部的银子都给放到这里面去生生财。

试想朝廷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财政,若是全部放进去生生财,几年以后再拿出来,便几乎翻倍了。

到时候这朝廷能办多少的大事儿?

不过朱棣也很清楚,这只是自己的臆想。

毕竟没有这么大的盘子,可以容纳整个大明朝几千万两银子进入。

可是在听完自家老二朱高煦讲解的国债办法后,朱棣还是有些疑惑的问道:“办法是不错,收益也很稳定,可是那些宗亲贵族们,5年后10年后赚取的银子利润从哪儿来?”

显然,朱棣作为大明朝的皇帝,他所考虑的事情自然与那些为了赚钱的宗亲贵族们不同。

他是操盘的。

盘子有银子进入,自然是好事。

可是,等日后需要兑现承诺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听着自己老爹的询问,汉王朱高煦也是不慌不忙的说道:“朝廷出啊!”

“朝廷出?”朱棣瞪着问道。

首节上一节130/3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