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第214节

可心中憋闷是憋闷,心疼是心疼,但他们更清楚的是,这些事情,这样一个阶段,是每一个身为君主之人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他们替不了,也挡不住。

只要他们两个老头有真死的那天,这样的事情就终有一日会发生。

所以,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让这样的局面出现在他们真死之后。

如今就算那小子受了多大的欺负,遭了多少的罪,日后他们这二人都能给他重新拿回来。

可若是真死了,那这小子就是再受多大的欺负,他们也无能为力了。

不过在心中沉闷的同时,朱棣和朱高炽与常人不同。

他们还是很快便在朱瞻基这一封传给各地藩王的信件中,听出了朱瞻基那小子这么做的目的。

先是将皇上驾崩的事情公之于众,再将太子身故的消息以书信的方式传给各地藩王,这是要跟他的那些叔叔们套近乎,以后辈的身份,请各位叔叔来京中为其坐镇啊......

还用透露太子身故的消息来拉近双方的关系,要知道,太子病逝后,可是全天下人都不清楚的。

而朱瞻基这么做,一是在告诉这些藩王们,并不是做儿子的不愿意将太子病逝的消息公之于众,也不是要关起门来做皇帝。

毕竟他本身就是太孙,这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之所以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担心那天下的叛乱,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并没有将太子病逝的消息传出去。

但是,你们这些藩王,可是他朱瞻基的叔叔们啊,所以便将这些内情告诉了这些叔叔们。

意思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人,这个消息做侄儿的不能瞒你们。

并且,将自己的身份压的极低,可以说几乎将自己太孙的身份给抛开了,只以侄儿的身份与诸多藩王谈话。

意思就是在跟那些藩王说,叔叔们,现在侄儿我死了爷爷,又死了爹,如今这天下都是觊觎咱们老朱家皇位的人,侄儿我镇不住场面,还得请各位叔叔来坐镇啊。

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可不能不帮侄儿啊。

在当初靖难之后,老爷子朱棣在上位之后虽然并没有跟那建文帝一样,强行的削藩。

但曾经身为藩王的他,自然也是清楚藩王存在对京师有多大威胁的。

所以,尽管明面上并没有削藩,但是暗中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那些藩王们的兵力给一减再减。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还得养着这些藩王,但其手下没有了兵力,那么对于朝廷的威胁就大大减少了。

说白了,在靖难之后,整个大明朝的藩王基本上就像是朝廷养的猪。

以往这些人的身份虽然也很高,但在朝廷中却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权力。

将他们都喊到京城中来,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但相反的,只要这些藩王们全部聚集在了朝廷当中,并且站在了朱瞻基这边的话,那么,在大义之上,朱瞻基便稳操胜算。

算是牢牢的站在了大义之上。

规矩很早以前就有人定好了。

如今,我朱瞻基是按照朝廷和老朱家自己定的规矩在做事。

这天下,总没有人再说什么废话了吧?

加上那些藩王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受人待见了,基本上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就是碍于对方的身份,意思意思,但都清楚这些藩王们没有任何的实权。

如今这位即将成为皇帝的太孙,能以如此低的姿态,请他们这些叔叔们进京帮他坐镇天下,对于这些藩王们而言,这就是信任和脸面啊。

他们也都在这件事上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肯定会站在朱瞻基这边。

想到这里,那院子中坐着的朱棣和朱高炽二人,便立马明白了朱瞻基这小子之所以这么做,还要将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的目的。

他要先取大义!

站在情理、大义之上。

就好像那东汉末年,所有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在这大义之上站住脚。

有了大义,那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义的,光明正大的。

代表了整个朝廷,整个大明朝。

如此一来,天下的官员、士族、百姓,在两者之间都会选择认可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人。

想着这些,那朱棣和朱高炽不禁为自家那小子而感到惊叹。

这小子的心思,还真是有些厉害啊......

按照情报当中,这些事情,可无人对他讲过,也无人指点过什么。

都是这小子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在刚刚知晓了目前处境后,便立马想到的办法。

以这样一篇看似自省悔悟的信件,便得到了天下藩王们的认可,相比之下,在这位认可、尊敬、信任他们的大侄子朱瞻基和那向来蛮横的汉王赵王之间选择,该选谁,还用想吗?

况且,如今这位大侄子太孙朱瞻基,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孙。

是继皇帝、太子之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于情于理,他们也只有这么一个选择。

他们是怎么也想不到,那小子年纪轻轻,是怎么会有这般老成的心思和手段?

先是派遣封赏队伍到关外的军营之中,大赏特赏,就是没有捞到军功和军职的将士们,也都能捞到一些赏银和牛羊肉吃,过过嘴硬也算。

总归是都得到了这小子的好处。

让这些将士们都怀着一颗感恩朝廷的心,明白他们这些将士们都是谁的将士。

吃的是谁家的肉,喝的是谁家的酒,拿的是谁家的赏银,又做的是谁家的军官。

而在拉拢军队人心的同时,皇室内部也没有闲着,一封自省悔悟的信,便直接将全国的藩王都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虽然给不了朝廷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整个皇家却都站到了一起。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朱瞻基,得到的便是全天下的支持。

哪怕他一时半会儿可能在汉王和赵王的进攻中落入下风,但这满天下,可都是他朱瞻基的帮手。

哪怕这些帮手们都很弱,可环视周遭,都是友军。

磨,也能将那五十万大军给磨死!

更何况,能不能调动那五十万的大军还两说。

那朱棣和朱高炽可都清楚,他们之前可是给朱瞻基那小子留过一封信的。

其中便清清楚楚的写明了,那英国公张辅和大将陈懋,其手下掌握的一半大明精锐,可都是随时听他的调遣。

如此一来,别的不说,光是目前桌面上的这些筹码,朱瞻基便已经是稳坐钓鱼台了。

就看他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局了。

尽管之前在初听完这封信的内容和,那朱棣和朱高炽都有些于心不忍。

可如今在想明白这小子暗中打的什么算盘时,这二人的脸上又不由的露出了笑意。

“好小子!”

朱棣忍不住的赞叹道。

虽然他朱棣一生戎马,喜欢以强势的态度解决一切。

可不代表他真就傻到不知道这些。

在看明白这小子使出的手段后,明白其轻而易举的分化了那老二和老三可能得到的力量。

削弱那老二老三可能联络和拉拢的力量,将这些力量拉拢到自己身边,从这一刻起,其实这一场战争已经是打响了。

自家朱瞻基那小子在明白了如今的局面后,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退却和逃避,也没有被情绪所影响。

还在第一时间便有了决断,确定了方向,与其被动的等待汉王和赵王什么时候动手,还不如自己率先出手。

大行封赏,削减其在军中的影响力。

拉拢天下藩王,截断汉王和赵王暗中可能得到的支持。

还让自己脚下的大义份量更重。

接下来,他还有做什么呢?

想到这里,那皇上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便迫不及待的催促道:“还有什么,快说!”

闻言,黄俨也不敢耽搁,赶忙便继续念道:“其后,太孙殿下又命户部尚书夏元吉,传旨天下各州府县,即日起,朝廷将为天下各州府县官员一体缴纳五险一金,按照官员品阶制定相应的俸禄补贴。除了官员外,入了朝廷编制的工匠、将士、郎中、差役等,全部一体缴纳。”

随着黄俨的话音刚刚落下。

“干的漂亮!”

那坐在躺椅之上,手中拿着茶盏,好像乡下老农正在听戏一般的皇上朱棣,顿时便将自己手中的茶盏狠狠的拍在了一旁那小桌子上。

那五险一金是什么,他朱棣岂会不清楚,这些都是为了那些官员们专门制定的保障条款。

为的就是保障那些官员们的生活。

不管是生病了需要救治,还是需要购置宅院,亦或者家里有人生子娶妻之类的事情,这些五险一金都会为其保障很大一部分的支出。

虽然不是完全的保障,但有了这大部分的保障后,其余的那些支出,完全都是那些官员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这样的一个策令,对于那些官员们的生活将起到什么样的改变,可想而知。

尤其是那些本就不贪污的官员们,原本在朝廷的低俸制下,生活本就拮据。

可如今在有了这些保障的方法后,生活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甚至可以说,今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忧虑了。

别说是那些官员们,就是他朱棣当初在看了这些五险一金的内容后,都有些眼红。

这相当于保障了你今后一生的绝大多数开销。

可想而知,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时代,这些五险一金的魅力有多大。

而现在这小子一口气便将这天下所有的官员,甚至包括那些入了朝廷编制的工匠、将士、郎中、差役等,全部一体纳入五险一金的范畴。

可想而知,对于这些人而言,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不,是掉金元宝的好事!

当然,这并不是白白的将银子发给他们。

想要享受这样的待遇,你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入了编制,入了编制就是朝廷的人。

就可以享受到这些。

除此外,你还得保证朝廷不会没了。

朝廷一旦没了,这些东西自然也就不作数了。

也就是说,且不提这些五险一金在将所有官员以及入了朝廷编制的工匠、将士、郎中、差役等纳入后,会在吏治上带来多大的正面影响和推动。

这等同于将这些所有人都拉到了自己的战场之上!

有他朱瞻基在,这些策令就会实施下去。

你们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的忧患。

可反之,如果他朱瞻基这位大明朝的太孙下去了,你们这些好处,可就不一定能得到了。

尤其是能够威胁到皇位的是那两位向来以残暴、蛮横出名的两位王爷。

首节上一节214/3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