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好像一个个多努力多拼搏,
卯时上朝,有些住的近的就不说了,住的远的,得提前半个时辰就起床洗漱准备,还连带着吃饭以及路上的行程。
最重要的是不能迟到。
古代朝廷可不像是后世,迟到一两次无所谓。
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而言,你迟到个一两次,一旦被发现,那基本上就等同于给你这个官员盖上了懒惰的标签。
毕竟成见这个东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而在后世被领导误会错看大不了咱们换一家工作,可在这里却不同了。
别说是你一个人这辈子大概率换不了,就是你这一家人,世世代代,也基本上逃不开这个领导。
试想一下,一次两次这样的作息还好,每天如此,谁能受的了。
即便古代人普遍晚上睡的早,但这样的作息时间依旧太过于迂腐。
明明可以换个大家都方便舒服的时辰,何必呢。
大早上的,咱们一个个都睡足了,睡舒服了再工作,多好。
当然,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朱瞻基自己。
想到今后的六十多年里,每天大早上卯时起床,这可真是起的比鸡早了。
这样的生活别说是六十多年,一个月他都坚持不下来。
一天都不想坚持。
所以有关于每日处置朝务的时辰改制,势在必行,谁也不能阻挠他。
但其实说实话的话,他朱瞻基这么做也不光是考虑到自己。
因为他们这些处置政务之人的身份都不同,看似只有他们这些人在因为这件事在忙碌,但其实背后还有无数人因为他们这样的时间规律在忙碌着。
这样一算的话,规模就不小了。
且不提那些官员们都喜欢读个书,每天晚上看到很晚。
这样一来,对身体的损耗就非常大了。
睡眠不足,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
甚至比你吃不好的影响还要大。
正常人,只要每天能吃好、睡好,外加一个规律的生活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其实这辈子得大病的几率真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除特殊情况,如遗传之类的。
而这一次如果能够真正的改制,对于那些服务于他们这个群体的人,也是一件好事。
比如太监宫女,包括那些官员们府上的下人。
他们的社会地位可和这些官员们不能比。
这些人每天早上卯时起,基本上到了很晚才能休息。
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则还有整个天下,这一次朝廷如果能够正式的改制成功,将这种以效率来工作的方式风气传达到全国各地,这样的改变可就不小了。
别的不说,光是他朱瞻基之前监国时每日批阅的那些折子里,就有不少都是关于官员们生病亦或者直接猝死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绝不少见。
明朝的官员和之前不同。
之前朝代很多都对官员和科举之人有身体素质的要求。
比如从周朝就开始的六艺,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和御都会间接的对身体进行锻炼。
唐朝时才子更是几乎人人配剑。
文人尚武,是一直都有的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很多朝代的贵族子弟们经常会出现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将的原因。
其实在任何领域,家庭条件好,其后代都是有优势的。
也并不存在什么穷苦出身的容易出现将军的事情,细数后世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将,有几个是真正苦寒出身的。
还是那句话,苦寒出身的都死了。
不敢说不可能出现,但概率还是较低的。
所以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多数官员们都是那一副酸儒的模样。
身体素质普遍不好。
尤其是在明朝科举制度的取士规则是八股取士。
跟身体素质就更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而天下人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晋升阶级的机会,也只能是按照朝廷的规矩,舍弃了那些不该要的,舍弃了那些会浪费精力时间的事情,改变成专门研习文章。
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这些官员们能少死一点,这个事情朱瞻基也是势在必行的。
况且,这样也会导致文人和武将之间的差异越发的大。
最终出现的就会像宋时一般,文官和武官形成两个阵营。
宋灭亡可不就是因为文官群体势大,重文轻武吗?
所以在朱瞻基的计划中,对朝廷每日早朝以及处置政务时辰的改制,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小小的开端。
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在这皇宫中发生的一件很小的事情,等流传到天下后,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影响。
用后世电视剧中的一句话来说,这朝堂上烂一点,那天下就会烂一片。
宋时一个君王选才时的一个小小喜好,就导致了大宋朝的灭亡。
如今朱瞻基要做的就是从这一点开始,告诉天下所有人,他这一朝不一样了。
他要从根本上对大明朝的制度进行改制!
因为无论他朱瞻基对大明朝有多大的希望和期许,一切的一切都从本质上先进行改变。
就好像明官绅坐大导致大明朝灭亡一样,就是因为太祖定下的罢黜中书省被换了一种名义再次出现开始的。
所以,只有先将影响整个天下运行的制度改变,才能根据这个制度,再以点扩面,强盛整个国家。
这一点,从历史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后世伟大国家的建立,哪一个不是从最初的一个思想革新开始的。
而无论你做再多的努力,如果没有制度的协助和帮扶,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不用三五十年,就会成为历史和传闻。
王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就好像一棵树,树干不直,树叶修剪的再漂亮和整齐,终究是一棵歪树。
而朱瞻基就是要先从一个作息入手,真正的目的是从这个切入点开始,对整个朝廷的风向动手。
八股取士要废除,但这同样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天下将文武同修。
这一点,唐时就非常好。
文人尚武。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时代。
单说这一点,后世都不一定比唐时做的好。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朱瞻基所期待的强盛王朝样子。
试想朝中大将大字都不识几个,这样的人,你敢将国家的精锐军队交给他?
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跑两步差点没尿出来,你敢将国家大事交给他?
至于说分两套体系,武有武制,文有文制,这也是扯淡。
且不提本身消耗就是双倍的,对于一个朝廷是双倍的支出,毕竟是建立了两套不同方向的培养体系。
就说从实际事务出发,这天下到底有什么东西事务职业行业是互相没有半点关系的。
就是弯腰在地里种地,那也是需要多读书,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习性才能有更多丰收。
相反的,你脑子里就是有再多的东西,坐在椅子上看会奏折都快累死了,你又能把脑子里的东西用出来多少。
当然,其实也并不止朱瞻基知道这些。
这天下聪明人多了去。
而之所以明朝依旧采用的是八股取士,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制度,其本质就是巩固专制统治。
浅显来说,借用后世电视剧中的一句话,八股取士,是给天下人的一个牢笼。
只要你想得到晋升阶级的机会,你就必须钻进这八股的牢笼当中。
包括宋时重文轻武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天下所有人都开始钻研起一字一句,思想被拘束,那自然可以让王朝得到更加持久的统治。
回想整个人类的进程,不难看出。
从最开始为了生存聚在一起。
然后通过制度来维系。
最后因为阶级固化,产生矛盾,产生分裂。
这个自然规律放在王朝当中也是如此。
而八股取士和重文轻武说的直白些,就是为了让这些日后可能造反的人对王朝本身造成的危害小一些。
一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是什么群体,一定是读书人。
傻子才不读书。
那些聪明人都清楚,读书是晋升阶级,让自己更好活下去的唯一途径。
连这个道理都看不懂的,不是傻子也绝算不上聪明。
而通过八股取士、重文轻武,将这样一群最聪明之人给禁锢住,让他们一个个病怏怏的,就是想造反,也没那个本事。
这一点,朱瞻基清楚,也有很多人清楚。
但那些人不敢做,也做不到。
朱瞻基虽然可以做到,也敢做,但这件事是危害他统治的。
历代君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能做,不敢做。
朱瞻基之所以敢做,是因为他有区别于其他君王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