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读完这一首,即便是再忙再赶,也不由得呆愣了几秒钟.
好一个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完完全全的诉说出了,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苦累.
即便再苦再累,明知上战场部分人有去无回,战士们还是需要义无反顾的拿起兵器上前线.
这就是大唐军人之魂,李现写的好!
然后又是第五第六首,李世民甚至都没读完,李现写好的诗就已经递到他手上来了,这可把李二陛下给急得满头是汗.
这位大唐天子火急火燎的,一只手一张纸,读完这边读那边,生怕错过了什么绝顶好句.
毕竟前面几首诗,已经让李世民完全知晓了李现的写诗水平,任何一首都是精品.
后面几首想必肯定不会差,因此李世民是舍不得漏过任何一个句子.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首刚刚读完,李世民就忍不住鼻头一酸,将领和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爹生娘养,埋骨他乡亦是大唐的损失.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李世民看着是连连点头,这首诗也写得好,投笔从戎,不就蕴含在其中吗.
随后第七首.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八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两首诗都让李世民忍不住暗自摇头,不是写的不好,而是让这位大唐天子感到有些黯然神伤.
大唐的对外战争,以及保卫家国,守土护民,都是无数士兵用鲜血和血肉之躯铺出来的路.
只可惜有无数大唐士兵,却永远葬身在了地下,正是这些让李二陛下感到有些难受.
写到最后两首诗了,李现似乎是要喘口气歇一歇,毛笔在纸上顿了顿,总算给李世民留下点缓口气的时间.
李二陛下常出了两口气,就看见李现继续在纸上写了起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世民现在已经完全随着李现所写的诗而变化情绪了,刚刚那两首让他情绪低落,有些难受.
这第九首诗一写出来,李世民顿时眉头一挑,情绪又高涨起来,原本低落的心情再度昂扬.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他很喜欢,非常能够让他精神振奋
第199章:足以当得起诗仙
单单第三句那个单于夜遁逃,李世民就表示自己很喜欢.
以他接受的文化教育,当然知道这首诗,看似是在写汉朝时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绝世名将,杀的北方匈奴溃不成军,匈奴单于都落荒而逃.
但实际上却表明的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碾压.
这可不就是个上好的兆头吗,大唐很快就要对北方的突厥人动手了,这首诗一拿出来,不就象征了大唐的必胜吗好,这首诗写得好,李世民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回去之后就要挂起来.
再把这第九首诗也叠到了沙发上之后,李世民等待起了李现的落笔之作.
看李现这架势,最后两首诗花的时间最长,要论质量和水平,指不定比前面几首还要高明一些.
刚刚那首单于夜遁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就等作为底轴的最后一首诗了.
就像考试一样,一般最后一道题都是最难的,要放大招也是在等最后放.
果然,李现在思考了一阵之后,缓缓的挥舞起了手中的毛笔.
也不像先前那般行书潇洒自如,婉转飘逸了,反倒变成了四四方方,十分严肃工整的楷书.
李世民不由整个人都惊讶了起来,有时候写什么书法,就代表了这首诗是个什么意境.
看来最后一首诗,情感比前面所有的诗都要强烈,否则李现绝对不会行书变楷书.
很快,随着李现一笔一画的勾勒出一个个大字,这首诗就浮现在了纸上.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生是大唐人,死亦大唐兵!”
在最后一个字落笔之刻,李世民顿时浑身一震,只感觉热血涌上头来,浑身寒毛倒竖,不由得感到头皮发麻.
就单单这首诗,仿佛景象已经浮现在他的眼前.
在万里之遥的西域,一座孤零零的孤城,镇守在大唐和外邦的边界上.
不论是番邦小国的野心之辈,还是西域中那些.极度不稳定的危险分子,任何想要动摇大唐在西域政权的存在,都需要越过这座城池.
无论是多少.敌人,无论敌人有怎样的战斗力,也不管镇守城池的大唐士兵要血战到何种地步.
这座城池中的大唐士兵始终不后退半步,活着是大唐的士兵,死了也是大唐的忠魂.
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却世民眼前完整的展现了无数个画面.
在震撼过后,李二陛下就忍不住有些泪目了.
文字的感召力向来是极其强这首诗中,李世民能够清楚的体会到,大唐将士的忠魂和荣耀.
这就是大唐强盛的根键!在浩浩大唐,万邦来朝的巨无霸帝国之下,是无数大唐将士埋骨他乡,永镇边陲换来的.
正是有着忠义无双的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打造出来的大唐帝国,才换来了天下万民的安康.
虽然李世民不知道李现是如何写出这种意境的,虽然大唐立国至今也不过才十余年.
但就是这种景象,李世民却能想象得出,他的眼光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大唐在西域真就有这么一幕景象.
震撼了好一阵子之后,李世民才深吸了几口气,把情绪平稳了下来.
接着郑重其事的接过了这张纸,又反复朗诵阅读了好几遍,才忍不住开口问道.
“李现,你是如何描绘出这般景象的,莫非你今年才这般大的年纪,我还真要以为你上过战场扛过刀枪.”
“倘若不曾杀过战场杀过敌,恐怕不会有这般真切的情感,也写不出这般波澜壮阔的气势,更加不会有你这么深刻的见解.”
李现立马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然后背负着双手,昂首挺胸的得意说道.
“一般的诗人是见着什么写什么,经历过什么事情,才能抒发一些相应的感情.”
“但像我这种奇才,不出家门便可知天下事,我即便没有亲眼见过,也能写的比亲身经历的人还要更加有感情.”
“这就是我独特的本领,要不然你以为我凭啥一口气给你写十首诗出来”
李世民不由得哭笑不得,被李现这么一番自吹自擂,顿时打破了他凝重的心绪.
因为最后一首诗而产生的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之感,也渐渐的蕴藏在了心底.
他看了看沙发上叠起来的整整十张纸,不由得再度吸了口凉气.
这是真尼玛恐怖,写诗的灵感就跟不要钱一样的往外蹦,整个过程连半炷香都没有达到.
仿佛李现写诗真的不用想,提着笔就思如泉涌,文字刷刷刷的冒出来,这简直是恐怖之极.
别说满朝文武,恐怕整个大唐,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这个地步.
在半炷香时间之内,连续写十首命题诗,而且还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的口水诗,反倒每一手都是质量上乘,极具深远意义,气势雄浑的边塞军伍诗.
这让李世民不由得再一次起了无限的疑惑,李现这脑瓜子是咋长的为什么干啥啥行,做啥啥会,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识这种奇特的本领了.
但随着了解的越多,二人交道打得越深,李世民总是时不时的震撼无比,每一次李现都能拿出更加新颖的东西,或者技能,让他眼前一亮,总是能够刷新他对这位李现的认知.
每当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李现之时,李现就会展露出更深层次的东西,仿佛高度无穷无尽,底蕴深不可测一般.
想到这儿,李二陛下就不由得叹了口气.
究竟是上辈子老天亏欠了李现多少,才会决定在这一辈子弥补这么多,硬生生的塑造出了一个极端完美的惊世之才.
这恐怕都不止五百年必出之大贤,这是千年未有之国士!
这就是我的嫡长子!
老天对我李唐何其厚待!
看着李现的背影,李世民不禁心中涌起豪情万丈!
这样的孩子,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他,要跟他一起,
开创伟大的时代!
在脑海中思绪纷乱了一会功夫之后,李世民还是双手搓了搓自己的脸庞,让自己已经僵硬的面部重新缓解了过来.
接着才略带苦笑的说道“也是,你李现最擅长的不就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嘛.”
“就算不上战场,但是写几首这样的诗,对你来说恐怕毫无难度,今天我算是开了眼界了.”
“我老黄虽然接触的人不多,但也感受有一定的眼光,在我看来全大唐写诗的人当中,当首推以你为尊.”
“要是这几首诗上呈给我大唐天子,恐怕当场就能封你个诗仙的名号.”
“一杯冰镇可乐,半炷香时间能作诗十首,足以当得上仙这个称呼!”
第200章:事情总算解决了
李现立马摆出一脸谦逊的模样,连连摆了摆手.
“哎,不妥不妥,我怎么好意思称呼为诗仙呢,这个称呼还是留给后人吧.”
李现当然不会把李白的名号给抢了,毕竟人家已经够可怜了,诗都被自己拿来用了,现在连称号都快没了,太惨太惨.
听到李现说自己不想要诗仙的名号,李世民还愣了一下.
自己的儿子啥时候这么谦让了,居然连诗仙都不要.
明白了,李二突然明白了!不是想要把诗仙留给后人,而是因为看不上这个称呼,想要个更高级更牛逼的.
得嘞,等自己回宫之后就好好琢磨琢磨,想个更加牛逼的称呼,将来直接一口气封给李现.
在整整收获了十首自己想要的边塞军旅诗之后,李世民也算是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