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立国迄今已有十一年之久,除去早些年处于乱世之外,也依旧有几年安稳平静的日子。”
“可这吐蕃早不来晚不来,偏偏选择了这个关口上,若说是无意为之,朕是绝对不信的。”
“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众卿务必谨记,万万不可有所懈怠。”
这几位朝中重臣纷纷站起来朝李世民行礼,表明自己等人会把这个吩咐牢牢记在心中。
“既然如此,那就拟旨吧。”
“让边防守关派遣数百人随同吐蕃使团同行,一路上保护吐蕃使团的安全,命令沿途各州府放开道路,不得加以阻拦。”
“传令鸿胪寺那边,由大鸿胪李道宗主持,赶在吐蕃国使团到达长安之前,务必将一切礼仪和迎接仪式准备妥当,不得有误。”
“传令羽林军和禁军,加强宫中戒备,提升守卫。”
“传令京兆府和和金吾卫,这些日子确保长安城治安,谁要赶在这个空档给朕惹乱子,朕饶不了他!”
房玄龄等大臣纷纷站起来,一起朝着李世民行礼。
“臣等遵旨!”
接着才先后退出了李世民的书房……
等所有人都离开之后,李世民冷厉的面容一收,长叹一口气,半躺在自己那张椅子上。
“吐蕃,吐蕃,什么时候来不好,偏偏赶在这空挡。”
“耽误了朕的发财大计,朕又要晚些时间才能够赚大钱,实现内帑自由了!”
“希望现儿那边煤藕的生意能够顶一阵子。”
……
在李世民的首肯之下,整个长安城迅速动了起来。
沿街开始了治安和风气的整治,一队队禁卫开始充实皇宫各个角落,守卫森严程度是以往的数倍。
很快,吐蕃使者要来长安的事情,逐渐传开了。
就连长安城街头巷尾的百姓们,每日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此事。
在紧锣密鼓的布置之下,吐蕃国使团一路穿州过府,在迅速地接近着长安城。
前后大概五日的时间,多达五百人的浩大使团就出现在了长安城。
由江夏王李道宗,以大鸿胪的身份对使团进行了接待。
在使团到来的当天,李世民就宣布第二日清晨召开朝会,专门接待吐蕃使臣。
……
贞观二年五月末。
皇帝李世民于长安皇城太极殿接见吐蕃使臣,朝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全部出席。
“铛!”
在朝会宣布开始的那一刻,悬挂在皇宫中的巨大铜钟被几名侍卫合力敲响,钟声瞬间笼罩整座皇城。
在第一下钟声之后,鼓声也随之响了起来
李世民的身影从太极殿侧边出现,缓缓坐在了皇帝宝座上。
群臣顿时三呼万岁。
直到李世民示意众人平身,响彻皇宫的钟声和鼓声才停了下来。
“宣吐蕃国使臣上殿觐见!”
一道道声音传了出去,几名相貌和中原人明显很不相像的外邦男子,被侍卫领着上殿。
在这几名男子的身后,是几件用红绸盖着的东西。
一正二副三名使者走到指定的位置,随即一起跪倒在地,给李世民行了个大礼。
“使臣普耶,参见大唐大皇帝陛下!
两旁看着的文武百官都暗自点头。
吐蕃国使者的礼仪是做到位了,最起码在称呼和行跪拜礼上符合标准。
李世民脸上带笑,但心中却很平静的开口说道:“几位使者平身吧!”
普耶站起来之后,又对李世民行了个吐蕃本土的礼仪表示尊敬。
随后才说道:“尊敬的皇帝陛下,下臣此次前来,正是奉了我国新任赞普松赞干布之命,给您带来最虔诚的祝福。”
“愿您福寿无疆!”
李世民笑着说道:“感谢贵国赞普的好意,也替朕转达对他的祝福。”
普耶躬了躬身,接着转身揭开了身后第一件物品的红绸,显露出了里面的一份文书。
“启禀大皇帝陛下,这是赞普亲手所写的国书,在此由臣敬呈于您。”
李世民端坐了起来,随后一旁伺候着的宦官赶忙快步走了下去,双手从普耶手里接过了国书。
国书上的内容很简单,先是吹捧了一下大唐的国力强盛,富有万方。
接着谦虚了一下吐蕃国实力弱小,夹缝中求生存,然后表明希望两国之间友好共处。
李世民看完之后,把国书放到了一旁。
接着和颜悦色地对普耶说道:“贵国赞普在国书上所说,希望你我两国之间友好相处,更祈愿往来不动兵戈。”
“这其实也是朕的意思,我大唐愿意和吐蕃国友好共处,邦交往来。”
“你我两国之间理应世代交好,以求千年长存!”
李世民的礼仪和场面话完全做到了位,不管心底里是怎么想的,但最起码面上是和善无比。
反正嘴上答应几句,又根本不损失什么,至于究竟是不是保持和平和长久共存,完全要看唐朝的需要。
真正要打的时候,并不在乎这份所谓的国书。
而普耶在听了李世民的话之后,当即再一次跪拜下去。
“陛下请放心,下臣必定一字不差地将您的话转达给赞普,想必赞普也一定会对此感到欣喜。”
走完了完整的一套流程,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中午时分,在太监的高声宣布之下,朝会这才散去。
不过离开皇宫的只有大部分品级在四品以下的官员,其他人都随着李世民一同去往偏殿,三名吐蕃使者也不例外。
因为李世民要在偏殿设宴款待普耶等人,这是唐朝接待外国使臣的惯例。
众人在偏殿中落座之后,歌舞之声顿起,美酒佳肴也一样一样的端上来。
酒过三巡之后,众人都算是有些放开了,场面上的气氛也松了不少。
普耶满面通红,显然是喝了不少酒。
他对李世民拱了拱手道:“陛下,这大唐的歌舞,大唐的美酒佳肴,简直是美妙无比,下臣回去之后,一定要建议赞普效仿大唐,学习这些东西。”
李世民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光芒。
随即笑着说道:“这么看来,贵国赞普还是个喜好学习中原文化的人。”
普耶立马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甚至,赞普热衷于中原汉人文化,年轻的赞普认为中原文化十分崇高。”
“虽说才登基不到数月时间,但只要有时间,一定是捧着书籍钻研。”
第68章:三天后给你答案
李世民顿时为之一愣,紧接着语气中带着赞许地说道:“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时常学习钻研,自然是没有坏处的。”
普耶这时候从席位上走了出来,来到偏殿的中间。
“尊敬的皇帝陛下,其实赞普此次命我前来出使,还给了下臣一项任务。”
刹那之间,整座偏殿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就连原本的歌舞也都不自觉的停了下来。
李世民隐晦的和房玄龄等大臣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果然,正题在这,吐蕃人果然是暗藏了玄机。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这所谓的任务就是吐蕃隐藏的目的之一了。
李世民当即挥了挥手,让歌舞全部退了下去。
随后笑着说道:“不知是什么样的任务,有什么朕可以帮你解决的?”
普耶当即对所有人弯腰行了个礼。
“此次臣出使大唐,赞普给了臣三个问题。”
“这些都是以往他在钻研文化典籍之时遇上的难题,可惜吐蕃上下无人能为赞普分忧。”
“因此他命我来到大唐,请求大唐的青年才俊为其解答一二,毕竟大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肯定也多。”
“臣想着大唐最为聪明智慧的人,一定就是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所以下臣才在此斗胆提了出来,恳请陛下和诸位大唐大臣能帮我这个忙。”
在场群臣都眼神闪烁个不停。
他们才不相信这个借口呢,都是鬼扯的理由。
要真是想找人问问题,不会选择这种宴会的时候,所以摆明了是在试探大唐的实力。
只是像这种台面上的隐晦交锋,大唐是一定要接招的,普耶都说了大唐人才众多,所以寻求帮助。
要是不接招的话,是怂了还是承认大唐没人才?
不仅要接,而且还要答的漂亮,答的轻松,一旦大唐君臣答不出来,那将会是有失颜面,有损国体的事情。
李世民目光闪烁一下,随后开口说道:“普耶使者将第一题呈上来吧,就让朕和这一班大臣为你答疑解惑。”
“多谢陛下慷慨大度。”普耶当即表示感谢。
紧接着拍了拍巴掌,立马有几名随行的吐蕃人,端着一个直径大约一尺的圆球走了上来。
“如陛下所见,赞普将此圆球称为九窍玲珑珠,是他根据书中所学到的加以改制,命人打造而成。”
“表面两侧各有一个孔洞,内部蜿蜒曲折,细分出了无数条道路。”
“但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能够连通圆球表面的两个孔洞。”
“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九窍玲珑珠的前提之下,用一根细线直接穿过两侧的孔洞。”
“这个问题我吐蕃国上下无人能解,即便是聪明智慧如赞普,也一样对此束手无策。”
“所以不得已之下,赞普只能让我把九窍玲珑珠带来,这就是臣的第一个问题。”
在普耶说完之后,房玄龄却站起来接过话茬。
“寥寥几句话,已经证明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看来贵国赞普的确是个潜心热爱钻研的人。”
普耶当即对房玄龄和李世民鞠了一躬。
“的确如您所说,赞普热爱钻研难题,到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甚至在我出发之前,赞普还交给我一份密文,表明只要有大唐俊才能够为他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