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65节

偏偏一个劲的把党羽往胡庆余身上推,分明就是在找死。

胡庆余怏怏不乐的离开了燕王府,前往水西门查看情况,找到一个合适的摆烂法子。

来到水西门附近的狮子楼,还没等胡庆余摸清这里的官员商人底细,碰见了一位有日子没见到的熟人。

朱元璋坐在官帽椅上还没喝两口茶,放下了手里的青花釉盖碗,笑容满面:“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碰见你小子。”

“咱是有日子没见到你了,听说你爹给你谋了一个好差事,这一次担任水西门的收税大使,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各地商号会馆的贵客了。”

胡庆余听到‘好差事’这三个字就头疼,垂头丧气的说道:“有什么好的,本千户可不想与这些总想着法子逃避课税的奸商们,有过多的交情。”

“我胡庆余挣的可都是干净银子,要是与他们一丘之貉了,不就是毁了清白。”

朱元璋差点捧腹大笑,毁了清白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贞洁,这小子一个壮丁却用在了自己身上。

细细一想,还真是对味了。

朱元璋逗笑了过后,又有些愠怒:“这话说的在理,闽浙一带的富商,或者说他们身后的官僚缙绅从宋元两朝开始,长期逃避税役。”

“长此以往的下去,必定导致国库空虚,甚至导致朝廷没有银子整顿边军。”

胡庆余惊奇的看了一眼东宫财神爷,讶然他高瞻远瞩的见识,明末的三征辽饷就是这么产生了,就是因为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僚缙绅彻底把持了朝政,大肆的逃避商税,导致国库空虚没有银子打仗。

胡庆余更是讶然东宫财神爷作为商人,居然不站在商人的一边,很快又敬佩的感慨道:“您老为了太子的大业,居然连商人的根基都不顾了。”

“佩服,太子有您老辅佐,位子坐的比谁都稳。”

朱元璋颇为自豪的点了点头,胡庆余的这句话说到了心坎里,杀了那么多的官员,不就是为了让太子朱标坐的稳一些。

只要帮儿子扫清一切的障碍,还能在读书人嘴里落下一个圣君仁君的名声。

至于暴君的骂名,朱元璋当爹的自己担着就是了,笑吟吟的说道:“你这小子说话中听,咱心情好就给你一个建议。”

“想要得罪浙东官僚缙绅很简单,只要你挖空心思的收税,严查夹带就可以了。”

这么做确实可以摆烂。

但是力度还不够。

胡庆余铁面无私的说道:“丑话给您老说在前头,本千户既然担任了水西门的收税大使,就不会对任何商人网开一面,您老同样是不会例外。”

“另外,只是严查夹带就是本千户的性格了吗?”

“呵呵,您老也太不了本千户的混账了,这一次不从闽浙商人身上剜下一块肉来,决不罢休。”

朱元璋好奇了,召集了那么多精通赋税的官员,一直到如今还在想尽办法增加商人的赋税,可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增加了。

胡庆余虽说有些挣银子的鬼才,但他这份自信从哪来的,难不成他一个人的见识比得过朝廷里当官多年的税官们。

朱元璋兴致勃勃的问道:“不知道你要增加哪种赋税,能从闽浙商人身上剜下一块肉?”

“布税?茶税?还是盐税。”

胡庆余神秘兮兮的摇了摇头,本来是不想说,想着这件事还需要太子朱标的同意,只能先透露口风了:“这件事告诉了你老也没关系。”

“这一次的摆烂,就是要首先得到浙东官僚缙绅的支持,看似是好事,等到他们真正开始交银子了,才知道肉疼。”

朱元璋糊涂了,更加不明白胡庆余的意思了。

胡庆余坑了方孝孺那么多次,浙东官僚缙绅不可能会支持他,更不要说主动掏银子了。

天底下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让浙东官僚缙绅主动掏银子。

锦衣卫的绣春刀。

朱元璋纳闷的说道:“难不成你小子的嘴比绣春刀还要锋利,能够撬开浙东官僚缙绅的手,让他们认命般的掏银子。”

“洪武皇帝不止一次的整顿过这帮子官僚缙绅,始终都是治标不治本,总能让他们找到躲过大明律的法子。”

胡庆余频频点头,认同东宫财神爷说的这番话,官僚缙绅躲避税役的法子简直是层出不穷。

就拿市舶司关税来说,宋朝每年最多不过是几百万两税银,实际上却能收取两千万两税银,每年躲避的税银都够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胡庆余自信的背起了手:“其实吧,朝廷从一开始就想错方向了,干嘛要增加赋税,不如直接免除了赋税。”

朱元璋老脸上出现了不悦,还以为胡庆余有什么良策,居然是要与官僚缙绅蛇鼠一窝了。

不过,从胡庆余过去的混脏表现来看,他不像是会去巴结官僚缙绅的人,平时给官僚缙绅挖坑还来不及。

朱元璋不悦的心情,很快就变成了更大的好奇,心里如同猫爪子挠了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要刨根问底。

胡庆余瞧出了东宫财神爷的急切,就不买关子了:“您老是个精通商道的大商人,应该知道水西门钞关的商船,每一艘缴纳多少赋税。”

“有三两大明宝钞吗。”

朱元璋由于常年的体察民情,对于民间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只有极少数的商船能够收取三两大明宝钞。”

“一是香料,二是花梨木,无一例外都是极其名贵。”

胡庆余颇为得意的说道:“如果能在水西门钞关设立一个免税的特殊钞关,想必能够得到浙东官僚缙绅的大力支持。”

“等到这件事通过了朝议,只要施行盐引一般的船引政策,每艘商船每年需要采买三两银子一张的船引,必定能让水西门钞关的赋税大涨。”

第122章 创办造船厂的开端

朱元璋的眼睛放光了,饿狼般的灼热光芒,只是略微盘算了船引所能带来的税收,差点想要抱着胡庆余的脑袋瓜子啃一口。

何止是大涨。

水西门钞关的税收,就能从每年的二三十万两大明宝钞,暴涨到二百多万两大明宝钞。

相当于一省一年的赋税了!

朱元璋笑眯眯的不停打量胡庆余的脑袋,看的他浑身不自在,总感觉这道目光不怎么吉利,像是看着死人脑袋。

朱元璋这一次不是打量死人脑袋了,有的只是欣赏:“洪武皇帝总想着轻徭薄赋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但是朝廷还在开疆拓土,需要大量的银子整顿边军。”

“你这个法子真要是施行了,洪武皇帝起码能够让一省的老百姓减轻负担了,可谓是功德无量。”

胡庆余美滋滋的笑了笑,一点也不谦虚的自豪道:“那是当然,其实也是受到了洪武皇帝施行的盐引政策启发。”

得意了没有两句,胡庆余赧颜的说了一句话:“其实吧,小子还有一件事相求,希望您老能在太子那么美言几句,让太子同意水西门钞关的免税。”

“小子的这个船引政策再好,要是不能施行,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船引政策何止是好,满清的市舶司在一名西洋人的打理下,每年足足多征收了两千万两白银的赋税。

这是得到了验证的良策。

朱元璋听到一句小子,笑骂道:“你小子不求咱的时候,端着架子一口一个本千户,现在有事求咱了,一口一个小子。”

“你呀,脸皮可真是够厚。”

胡庆余嘿嘿一笑,恬不知耻的说道:“百姓的事能叫厚脸皮嘛,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脸皮再厚也值了。”

这话说的真够漂亮,不知道的还以为胡庆余是大明的王安石。

不管胡庆余是为了百姓,还是想要给浙东官僚缙绅挖坑。

总归是办了实事。

朱元璋再一次改变了对于胡庆余的看法,是个有担当的勋贵少爷,为了符合当前的东宫财神爷身份,故意叹了一口气:“咱对太子的影响的有限。”

“只能说尽力而为,至于这件事最后能不能成,还要看燕王能不能说服太子了。”

厚着脸皮说出帮忙的话,只是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

这件事能不能成,当然是看朱棣这样够分量的燕王,一个个小小的东宫财神爷说不上几句话。

胡庆余大度的拍了拍朱元璋肩膀,安慰了他几句:“您老也别自哀自怨,地位低点不丢人。”

“放心吧,本千户不会嫌弃您老的地位低,还会一如既往的当成忘年交。”

“因为我胡庆余交朋友从来不看地位,反正都没有我有地位。”

毛骧瞧见胡庆余拍肩膀的动作,身体一哆嗦,差点抽出来佩刀给他一刀,紧张兮兮的看向了朱元璋,察言观色有没有不悦。

听到后面的一句‘没有我有地位’,彻底无语了。

这句话对于京城里的所有人都可以说,唯独面前这位.......朱元璋哭笑不得,这小子真是够大言不惭,瞧着他那昂着的脑袋,无奈附和了一句:“以你爹的权势,确实可以这么说。”

“毕竟,左丞相身边可是有着十六位手握重兵的淮西侯爷。”

胡庆余讪讪一笑,没有出现朱元璋预料之中的自傲,落荒而逃的离开了狮子楼。

胡庆余仓皇逃窜的坐进绸缎蝠纹官轿,嘴里念念有词:“真是个乌鸦嘴,说什么不好,非得说十六位淮西侯爷的事儿。”

“不就是在咒本千户早死,还得抓紧摆烂才行啊。”

胡庆余赶回了燕王府,本来不想现在就把船引的图谋告诉朱棣,已经给东宫财神爷透露了风声,这件事就要尽快提上日程了。

胡庆余站在豹房里,详尽的把船引政策说了一遍,紧张又期待的等着燕王回复。

朱棣沉默了很久,就在胡庆余以为燕王有顾虑的时候,突然拍案叫绝:“妙!实在是太妙了。”

“你这脑袋瓜子也不知道怎么长的,总是有别人想不到的鬼点子,说上一句鬼才也不为过。”

胡庆余安心了,难得谦虚了一句:“各司其职罢了,末将论起行军打仗不如朱能将军和谭渊将军,说起番子细作不如张玉将军。”

“出谋划策更是不如姚先生了,只是会赚一些银子罢了。”

这句话落下,靖难功臣们全都眼巴巴的望着胡庆余,他们可不管能为朝廷带来多少赋税。

只关心一些实际的东西,到底能为燕王府带来多少银子。

可是听了半天,始终没有听到怎么给燕王府开辟第二条财路。

谭渊的脾气最直,急躁的问道:“怎么听了一堆话,都是怎么给朝廷增加税收,没听见你说怎么给燕王府赚银子。”

胡庆余早就知道谭渊会这么问,看了一眼燕王,同样是对赚银子十分关切。

仔细回想了腹案,胡庆余说出了早就谋划好的赚银子大计:“只要水西门钞关开始用船引代替赋税,商人们为了更大的银利,就会需要装载更多大宗货物的商船。”

“商人逐利,反正都是按照一艘商船来缴纳船引的银子,装载的大宗货物越多,赚的大明宝钞也就越多。”

胡庆余做事条条有理,不仅是有了腹案,还早就准备好了相应的一切,拿出了一张草纸:“京城的西北隅有一处小船厂,平时就是用来建造渔船、斗舸等小船。”

“这个地方的水很深,极其适合建造大船,末将已经把这处小船厂买了下来。”

“这张草纸画的是一种平沙船,要比市面上所有平沙船承载的货物都多,只要船厂能够建造出来平沙船,一定会供不应求,当然了以末将的地位吃不下来那么大的银利,末将只占三成银利,王爷和皇后娘娘各占四成半。”

何止是供不应求,胡庆余没有告诉朱棣和所有靖难功臣的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偏僻小渔村,官僚缙绅谁也瞧不上眼的鸟不拉屎穷地方。

以后将会成为大明的四大造船厂。

龙江船厂。

第123章 气死人不偿命

洪武皇帝为了杜绝大明的皇帝随意花费国库里的银子,用在自己的享乐,国库的银子和皇帝的私库内帑进行了彻底的拆分。

国库里的银子只能用在兴修水利、赈灾安民、整顿边军等大明的朝政治理。

皇帝的一切花费只能使用内帑的银子,想要动用国库里的银子,需要经过丞相和六部尚书的决议。

胡庆余让利给马皇后的行为,朱棣甚合心意,啧啧赞叹:“你小子哪里是让利给母后,是想让利给父皇吧。”

“这份不贪心,着实是难得可贵,只要有三成半的银利进入内帑,往后不会有任何官僚缙绅和藩王敢打船厂的主意了。”

“看来你小子把一切都考虑到了。”

首节上一节65/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