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王德从外面进来。
这一次,他不敢有任何怠慢。
收到信下一刻就将信带来给李世民。
“快呈上来。”
李世民快速接过信件。
甚至有些紧张地拆开信封。
希望是好事……李世民心中如此想到。
“好,好,好!”
李世民快速看完信,激动得连连说好。
“陛下,是什么好事?”
杜如晦顿时好奇问道。
“你看看!”
“方源不愧是朕的应梦贤臣!”
李世民开心地将信递给杜如晦。
“嘶!!!”
“全面管控政策,方源不担心那些世家反对?!”
杜如晦看完,但更多的是担心。
赈灾是好事,但如此全面掌控,很有可能会引起当地世家的不满。
越是混乱的时候,也是需要世家的力量,他们稍微蹦跳都可能会引得很大的震动,对当地的政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克明,你想太多了。”
“辽州与长安城不同,那里的世家已经被方源震慑过。”
“他敢这样做,就不担心那些世家有所反弹,放心吧。”
李世民看得更深。
他很关注方源那边的信息。
方源觉得不是个鲁莽的人。
他敢这样做,必定是因为辽州的条件成熟。
“陛下所言极是。”
“那我们是不是要支援他?”
杜如晦想了想,觉得也是。
方源不像是鲁莽的人,他肯定是考虑周到的。
“肯定是要支援!”
“但是朝廷现在还没凑够粮食!”
“让他撑一撑,况且他也没有向朝廷求助!”
李世民想了想,摇摇头道。
他也想立即支援方源,但朝廷真的很缺粮。
现在优先要保证大军的粮食不会出现问题。
“那就以朝廷的名义褒奖他,给他造势!”
“让其他州县以方源为榜样,学习方源赈灾!”
杜如晦想了想沉声道。
为方源造势,不能白白付出没有收获。
“理应如此!”
李世民郑重点头,觉得是要这样才行。
让更多的州县赈灾,拯救更多的百姓,也算是减轻方源的负担。
很快,朝廷就出了对方源的褒奖公告,并向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三道州县宣传辽州刺史方源赈灾的事迹。
李世民和杜如晦两人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原本没有赈灾的州县还是没有赈灾。
而正在流浪的灾民得知辽州赈灾后纷纷赶往辽州。
辽州成为灾民们的希望曙光。
但是却给辽州带来巨大压力。
第164章 朝廷褒奖,困难和机遇
辽州每一天的难民都会变多。
而且几乎是以倍数的形势增加的。
第一天的时候,仅仅只有两百多难民。
第二天的时候,难民的数量就已经变成四百多。
第三天的时候,数量直接暴增到八百多,而且还继续涌来。
第四天的时候,方源收到朝廷的褒奖,让他再接再厉赈灾,这也让方源明白为何难民以倍数暴增。
“州尊,朝廷的这个褒奖大大加重了我们的负担啊。”
张三哭着脸说道。
据他所知,更多的难民向这边来了。
原本的难民们是没有方向逃亡的,现在都往辽州涌来。
估计有数十万那么多,怎么安置得了?
就算是山,也会吃空啊?
“辽州一城四县,有谁不卖粮食吗?”
方源脸色凝重道。
确实,朝廷的褒奖好处没见,坏处却显出来了。
按照这样暴增的情况,不出十天,辽州的粮食都不够赈灾。
“除了乐平县的三家,其他的都有卖,就是不知道是否真的卖了三成。”
张三拿出统计名单,翻看之后说道。
这几天,辽州一城四县主要的工作只有两个。
一个是收购世家和商行们的粮食,一个是对难民的赈灾。
“传令给汪温书,命他带人去将那三个世家驱赶出辽州。”
“若是他们还想留下,需要拿出五成粮食才可以,免费!”
方源冷声道。
辽州不允许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的世家。
不听话的,那就滚,滚出辽州,滚得越远越好。
“是!”
张三应是。
立即安排人去处理。
“郑九,去叫薛博武,我们出城一趟!”
方源想了想,沉声道。
难民从出现到现在已经五天。
难民的数量已经将近两千,自己也该露个脸了。
看看难民的情况,看看州吏的赈灾情况,看看秩序等等。
“是。”
郑九离开。
很快,薛博武到来。
方源动身,还带上州府的一众官员。
辽州城门外,三五成群的难民正向这边涌来。
已经到来的难民,在保安和州吏的帮助下修建他们的帐篷。
城门口密密麻麻的,一个个青色的营帐伫立着,是难民们的“房子”。
轰隆一声。
辽州城门再次打开。
城外的难民们顿时停下手中工作,纷纷看向城门。
一些难民看向热闹的辽州城,咽了口唾沫,想要冲进辽州城。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方源等人穿着一身官府缓缓走出,打断了他们的想法。
“辽州刺史方源,携带州府上下官员,来看望各位乡亲们了!”
守城校尉命令士兵在城墙上大喊。
数十个士兵的声音齐齐响起,城外的难民都能听到。
“拜见刺史大人!”
维持秩序和帮忙干活的州吏和保安率先行礼。
“拜见刺史大人!”
难民们见状,也纷纷行礼。
有些感恩的百姓,当即跪倒在地上嚎啕大哭。
“呜呜呜……恩人啊,刺史大人活命恩人啊。”
声音凄惨,引得不少难民也跟着哽咽哭泣。
更多的难民向方源跪拜,感谢方源的救命之恩。
“免礼,诸位都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