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42节

  毕竟祖家真正在辽前崛起,也是靠着李成梁坐镇辽东时,被提拔了相应的官位,才得以积攒起浑厚的底蕴。

  “李贼招了一部分,然事态要比预想中的严重。”

  王承恩微微欠身,皱眉道:“皇爷…李家可能暗通建虏,甚至与八大贼,还有着不清不楚的联系。

  当前内厂这边,对扣押的李贼等,正在加紧进行审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撬开李贼他们的嘴。

  针对李家的查抄,一直都是在秘密的进行,仅时下的查抄才不及半数,记档的银子、田产、珠宝古董等,就超过四百万两银子。

  至于可能存在的隐藏家产,李贼他们还没有招出,奴婢会……”

  “没成想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还潜藏着个家贼硕鼠啊!”

  崇祯皇帝神情冷然,打断道:“方正化他们回来之前,内厂要把案子办好,当前的朝局动荡,所以没人有心思和精力,将事情放在李如桢他们身上。

  不过等到朝局明朗以后,那就又不一样了,朕不想在此事上被动,王伴伴应该清楚怎么做吧?”

  “皇爷放心,奴婢定办好此事。”

  大明国朝的财政收入,受上下摆烂、吏治腐败的环境影响,财政赤字是累年递增,这造成一种假象行为。

  大明治下极度的缺银子。

  可事实上果真是这样吗?

  受贸易顺差的整体影响,纵使大明多数是明令禁止下海,然东南沿海地带的各方利益群体,勋戚、权贵、官绅、地主、海商等,都是无视这些政策的,一直在偷偷的对外进行贸易,每年都有不少白银流入。

  这一代,一代,又一代,仅凭瓷器、丝绸、茶叶这三类海外追捧之物,谁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银子,流入到了大明。

  ‘这李家都能积攒这么多家财,只怕八大晋商那边,情况就变得更不一样吧。’吩咐完差事的崇祯皇帝,神情凝重的暗道。

  ‘扎根山西,背靠张家口堡,以钱财开路,借大明行经济制裁便利,秘密从事走私销赃贸易。

  纵使行贿要花费不少银子,就八大晋商的家底,也绝对比时下的内帑厚实的多,这大明开眼的事情,可真是不少啊。’

  虽说崇祯皇帝不愿承认,大明摆烂的程度,远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啊。

  一个个表面哭穷,可实际上却富得流油。

  这到底是道德的扭曲,还是人性的堕落呢?

  文武失衡的政治生态,伴随时间的推移,导致诸多弊政和毒瘤形成,这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是皇权被削弱的体现。

  类似明末出现的事情,若是敢搁到明初,仅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都必然会杀个血流成河,剥皮填草都是轻的。

  点天灯,凌迟,车裂,腰斩……那都能变着花样使出来。

  回到乾清宫这边,崇祯皇帝收拾好心情,既然摆烂已成事实,那他所能做的,就是一步步的拨正。

  切忌心急。

  切忌贪多。

  大明现存的弊政和毒瘤,颇有盘根错节之势,将各方势力牵扯其中,似快刀斩乱麻之举,已然是不适合当前国情了。

  连震慑各方势力的强军,都还没有真正的练出来,就大搞变革,大杀贪官污吏,搞的人人自危,那大明的皇帝,还是尽早换一位的好。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奏疏,其中周枢辅亦呈递的有。”在崇祯皇帝回到东暖阁,早就恭候多时的韩赞周,就捧着一摞奏疏,禀明给自家皇爷。

  “朕就不看了,即刻移送到内阁去吧。”崇祯皇帝开口道:“叫韩他们,尽快拟定票拟,呈递到司礼监这边。”

  “喏!”

  看来周延儒已联系到朝中官员,将自己先前所定责任制,以奏疏的形式,准备展开相应的攻势了。

  暂稳期所组的内阁,是以守旧派出身的大臣为主,若想赋予他们相对多的权柄,来辅佐自己处理朝政,那责任制就必须明确下来。

  就大明现阶段摆烂的情况,倘若连责任制和追责制,崇祯皇帝都不能定下来,就算搞的事情再多,国营经济体发展的再好,那也架不住大明贪官的祸祸。

  用责任制和追责制,来充当填充窟窿的填充物,是崇祯皇帝逆风翻盘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

第281章 内阁的压力

  “这周延儒是什么意思!”

  成基命紧皱眉头,指着那摞奏疏,沉声道:“什么责任制,还有那追责制,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我大明先前何曾有过这一举措!

  他这个军机处大臣的手,所伸的未免有些太长了吧,别以为找来些言官御史,自己躲在后面,就没人觉察到了。”

  成基命那难掩愤怒的声音,回荡在这文华殿内,韩、温体仁、周道登这帮内阁大臣,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对司礼监移送的奏疏,尤其是里面的内容,叫韩、温体仁这些阁臣,所想都不是表面那般简单。

  尤其是对温体仁。

  作为曾经在军机处任职,时常见到崇祯皇帝,又奉旨意办过差事,这味道,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所谓责任制也好。

  所谓追责制也罢。

  或许是以周延儒的口吻所明,但真正的构想者,绝对不是周延儒。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陛下要此议的票拟。”

  温体仁看了眼成基命,对韩说道:“韩元辅,此事关系重大,尤其还牵扯到科道,就当前这种朝局,本辅觉得,内阁不能简单对待啊。

  至少要等到毕阁老、徐阁老他们,我们内阁这边,要一起商定,不仅要叫陛下满意,还要叫国朝认可内阁才行。”

  温体仁的这番话,叫韩、周道登、何如宠这些人,都陷入到沉思之中。

  作为钦定袁案之际,中旨颁布的新一届内阁,在目下这复杂的朝局中,朝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地里盯着他们。

  纵使是韩、成基命他们,也摆脱不了这种态势。

  更别提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他们了,若真想在内阁稳住神格,以便在朝堂站稳脚跟。

  揣摩圣意,迎合天子,就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本辅觉得温次辅所言甚是。”

  周道登率先发表意见,“那秉笔太监韩赞周,在来送这些奏疏时,可是说了,天子看都没看,就叫内阁进行票拟。

  且司礼监来文华殿送奏疏,似乎不必韩赞周过来吧,但是人家却亲自来了,这说明什么?”

  “能说明什么?”

  成基命皱眉打断道:“现在我们所探讨的,是这所谓的责任制和追责制,分明就是绑在内阁的枷锁。

  难不成温次辅、周阁老的意思,是同意此议不成?

  若真是这样的话,被朝中某些别有用心之辈利用,那我内阁这边,日后还如何辅佐陛下,去处理朝政?”

  “成阁老,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啊。”

  何如宠上前说道:“你不能只看到弊端,就无视别的地方,这责任制的精髓,成阁老真的参悟了吗?

  错非是内阁出现较为重大的过错,导致国朝这边,形成了不可逆的危害,日后朝中就算有再多大臣,只因为内阁所定政务,牵扯到他们自身,而不断上疏弹劾,陛下都可以不加理会。

  仅凭这一点,本辅就觉得此事可以商榷。

  成阁老初进内阁,只知道内阁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顶着怎样的压力,若是此事可以推行开来,对内阁还是占有优势的。”

  在大明的内阁做官,首先就要做好受夹板气的准备。

  纵使是当前的内阁大臣,手中所握权柄较重,但是那依旧也比不上被裁撤的丞相啊。

  天子那边不满意,会下旨申斥内阁。

  朝臣那边不满意,会上疏弹劾内阁。

  再德高望重的人,到了内阁,坐了首辅也好,次辅也罢,亦或者群辅,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好,就算何阁老说的对。”

  成基命强压怒意,朗声道:“那凭什么这责任制和追责制,唯有在我内阁这边落实,那军机处呢?还有都察院……”

  “成阁老这个提议好啊!”

  温体仁逮住机会,伸手道:“既然责任制和追责制,是朝中的一些大臣,所向陛下呈递的。

  那本辅就觉得内阁这边,要做到一视同仁,向陛下呈递的票拟,要特别加上军机处、都察院等有司。

  眼下的朝局这般不稳,只怕不少的官员,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有了这责任制和追责制的约束,那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本辅什么时候这样说过。

  温体仁你个奸臣!!

  被摆了一道的成基命,难掩怒意的看向温体仁,正要反驳之际,可在旁的周道登、何如宠几人,却没给他这样的机会。

  “附议!”

  “附议!”

  “附议!”

  看着眼前这各怀心思的一幕幕,一直沉默的韩,眉头紧皱着,与先前的内阁相比,此时他对内阁的掌控,无形中就已经被削弱了。

  ‘陛下的手段,真是够高明的啊。’

  韩神情凝重,看着神情各异的众人,心里暗暗说道:‘叫温体仁进入内阁,还担任次辅之位,先前无作为的周道登几人,可算是被温体仁吃死了。

  就算管部的毕自严和徐光启,等会儿也过来,商讨这件事情的话,只怕最终的局势,跟眼下没什么两样。’

  内阁增设到九位阁臣,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做出的决断。

  或许存在的分歧会增多,或许存在的争论会增多,或许多数意见不会统一,但是内部不团结的内阁,才不更有利于崇祯皇帝左右吗?

  “这件事情,诸位就不必再争论了。”韩皱眉说道:“等毕阁老和徐阁老,都赶到文华殿这边,我们再进行商讨吧。”

  “有关责任制和追责制一事,关系重大,非一人所能独断,何况陛下对待此事,也是很重视的。

  若是诸位不想叫内阁,在朝堂上的处境,变得更加不利,本辅希望诸位能秉承公心,好好明确这件事情。”

  面对当前这种态势,纵使是身为内阁首辅的韩,那也必须要谨慎的对待,牵连很深的袁案,到现在已经落下帷幕。

  先前被抓走那么多官吏,想要维系好自身利益,有些事情就必须向前看,若这件事情解决不好,给朝堂再引起新的风波和争议,只怕结果就不会太好看了。

第282章 固本培元(1)

  推动责任制和追责制,想在内阁落实下来,对熟悉大明的崇祯皇帝来讲,没有几天的时间,是票拟不出相应的意见的。

  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心急。

  吏部有王永光管着,户部有毕自严管着,督仓场事有徐光启管着,兵部有王洽管着,都察院有韩继思管着,顺天府有孙传庭管着……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围绕京城朝堂,围绕京畿顺天府,一些重要位置,且不论出身哪个派系,至少务实的官员,都坐稳了各自的位子,且在做着该做的事情。

  而在内帑这边,先前连调拨几十万两银子,都要认真思量。

  但在先后搞出几次抄家行动,变得很是丰厚,家底很殷实。

  纵使真发生什么变故,即便绕开了外朝,依靠内廷搭建的体系,崇祯皇帝也是游刃有余。

  “陛下,这是李枢辅于宣府镇,所呈递回京的奏疏。”

  王洽捧着奏疏,欠身道:“宣府镇通敌案,远比预想中的要复杂,幸得宣府巡抚郭之琮,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及曹文诏等将的协助。

首节上一节142/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