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4节

  倘若天子看到钞关征收,叫朝廷收取不少税银,那是否会增设钞关数量?那是否会想到其他地方?

  而且钞关征收一事明确,那就会牵扯到商税,真要是这样的话,那引起的乱子只怕不小啊。

  其实韩并不想管这些事情,做好他的内阁首辅即可,只是身处在江湖上,不能不考虑人情世故。

  东林党虽说是一个朋党,来自各地的人都有,依靠着治政观念,凭借着师生、姻亲等复杂关系,松散的聚拢在一起,不过经历天启朝的阉党打压,那核心基本盘,早已收缩到江南诸省之地。

  东林党所代表的利益,就是江南诸省治下,以官绅、商贾等为首的核心利益,有任何不利于他们的,都要设法摆平才行。

  “韩元辅?”

  见韩沉默不言,毕自严皱眉说道:“当前大明国库空虚,朝廷所临处境,又是这般的复杂。

  既然国税处的设立,能帮助国库开源,能厘清钞关之事,毕某倒是觉得,应当叫那管绍宁多做些事情才行。”

  韩:“……”

  虽说毕自严在一些观念上,对东林党所宣讲的思想,心里还是比较认可的,亦不乏部份好事之人,将毕自严归于东林党之内。

  可实际上啊……

  说是,也算是。

  说不是,也不是。

  不过大明财相毕自严,跟一些东林党人,私底下交情不错,这个是没有错的。

  大明有此复杂特殊的情况,错的不是这个时代,错的是党争风气的影响,使得步入仕途的官员,喜欢以派系来分,好行抱团取暖之事,毕竟谁都不能保证,在这官场上,一直都能顺风顺水。

  ……

  外朝这边纷扰不断,不过却没影响到内廷。

  彼时的乾清宫。

  “李卿,先前涉及山西之事,你坐镇处置的很好。”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眼前的李邦华,说道:“若非有你们在山西,恐不知还会生出什么乱子。

  就肆虐的流寇势力,一旦知晓山西之乱,那必然会大举侵掠山西,到时整个山陕之地,必将乱成一团啊。”

  “陛下谬赞了,这些并非臣等之功。”

  李邦华作揖行礼道:“若非有陛下之决心,恐整顿山西官场,不会取得当前的成效,山西也不会尽快平乱。

  只是陛下…在山西那边,所追查的地方官较多,纵使是吏部这边,增补不少官员,以补上空缺,可山西……”

  听着李邦华所讲这些,崇祯皇帝便知晓李邦华的心里,在担心一些什么,毕竟当前陕西那边,是那样恶劣的局势。

  一旦说有大批流寇叛军,侵掠进山西境内的话,恐针对流贼的平叛势头,就将会变得更为被动。

  这也是李邦华先行归京,而刘鸿训暂留山西,处理扫尾事宜的原因吧?

  山西这次闹的动静很大,牵扯到的层面很多,甚至治下的晋藩、代藩一事,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之极虽说兼领理藩院尚书,不过有很多事情,并非是特设一个新衙署,就能立时得到解决的。

  特别是现阶段的山陕两地,那种复杂特殊的局势,真要是一股脑把事情都做了,那是会发生大麻烦的。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看向李邦华,开口道:“先前为确保北直隶安定,朕特设直隶巡抚,罢黜宣府、保定、顺天等巡抚职。

  这势必会影响到山西的一些层面。

  所以朕打算更换山西巡抚,叫刘鸿训这位军机处大臣,兼领山西巡抚,坐镇山西平稳局势,扫平各府县的匪贼,治理好整个山西。”

  “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

  李邦华忙作揖道:“就山西治下各府县,当前这种复杂局势,朝廷的确需要谴派重臣坐镇。

  然谴派的重臣,必须熟悉山西情况,不然没有把握好方寸,恐整个山西境内,又将会引起新的风波。”

  奉旨赶赴晋地查案,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叫李邦华见到了很多,也叫李邦华想了很多,这间接也叫他改变一些。

  见自己的想法,李邦华非但没有反对,相反还很支持,崇祯皇帝略有诧异,不过心里想了想,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440章 磨砺(1)

  大明其实并不缺能臣干吏,亦不缺敢为社稷而死之辈,怎奈‘党争’二字,却叫官场变成了大染缸,叫天下失去了秩序,身处这等环境之下,渐渐的,一些人心死了,开始跟着和光同尘了。

  想要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非是简单的开源节流,解决大明财政危机,另一个根本所在,就是在人上。

  大明的文官群体,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并不能简单的去用,非黑即白去定义,毕竟人性是复杂的。

  山西那边的事情,想要得到有效解决,还需些时间去走流程,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希望,刘鸿训留守山西,有任何官面上的质疑。

  刘鸿训是有能力的,有治国之才,然性格有些刚正不阿,不擅权术算计,就时下朝堂风气,并不适合待在朝中。

  恰恰是派到地方上去任职,或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就是刘鸿训这个人,并不在意个人荣辱。”

  看着李邦华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轻叹一声,“但凡是换一个人,即便曾被受牵联免职流放,但曾经是那般的高位,现在却要屈就一地巡抚,恐此事亦不少说通。”

  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一职,若是能顺利推进下去,对崇祯皇帝的整体谋划,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整顿山西官场。

  恢复山西秩序。

  设立赈灾行署。

  能将这些方针落实下来,那山西就不会再乱下去,这为后续平叛流贼,减轻陕西方面压力,试行所谋的一些新政,都夯筑了一些基础。

  不过山西若能变好,那对整个平叛流贼的局势,却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毕竟山陕紧挨着。

  一个是全国性的。

  一个是地方性的。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也叫崇祯皇帝坚定决心,必须叫此事尽快落成。

  “皇爷,直隶和山东两地,所设的赈灾行署,呈递了几封奏疏。”王德化捧着奏疏,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近期所出风波不少,叫崇祯皇帝很忙,虽心中对赈灾行署很重视,但有些事情吧,还需倚重的大臣来办好。

  “袁卿这边,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够大的嘛。”

  接连看过几封奏疏,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受灾的那些府县,都先后募集不少的赈灾吏员,这给官府赈灾,减轻不少压力。

  这一点,反倒是卢卿落了下风。

  对了,王伴伴,先前内厂这边,派人去找的人,都找到了没有?”

  说着,崇祯皇帝想起一件事情,看向王承恩就询问起来。

  身为一国之君,要处理的政务很多,要谋划的事情诸多。

  崇祯皇帝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某件事情上。

  “皇爷,都找到了。”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几人,皆已护送到大名府,并交于卢巡抚调教。

  皇爷先前所讲之言,是奴婢在内厂所选可靠之辈,陈述于卢巡抚的,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差池。”

  “嗯,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随后将手里的奏疏放下,想了想,伸手对王承恩说道:“以后两地赈灾行署,再呈递奏疏的话,要第一时间呈上来。”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身处这等混乱秩序下,想要改变一些走势,叫大明不那般继续堕落,就必须要去做些什么。

  培养人才,是崇祯皇帝明确的谋划部署。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这些人也好。

  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这些人也罢。

  都算是被崇祯皇帝聚拢到一起了。

  直隶和山东两地,所筹建的地方性赈灾行署,就像是一座淬钢的高炉,在一次次的赈灾之中,包括预防灾害降临,要做的诸多基础建设,就是锻打磨砺他们的过程,谁能承受住这些,真正能有所改变,那崇祯皇帝就会将他们简拔起来,哪怕这个过程会慢一些,但所处的位置,绝对是位卑权重,且极其重要的存在。

  “该做的事情,朕都做了。”

  崇祯皇帝轻呼一声,淡笑道:“机会摆到他们面前了,是否真的想晋升上来,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相比较于阎应元这些人,对李岩、牛金星这帮人,崇祯皇帝还是保留着警惕性的,毕竟都是跟随流寇造反的家伙。

  若是能调教出来,那就调教出来。

  若是调教不出来,那就秘密处决。

  李自成这个造反头子,都被转移到辽东境内,就算牛金星这些人,确实有些本事,但自己不能用,崇祯皇帝为何要留下隐患。

  ……

  “从今日起,你们几人,负责登记造册的筹备事宜。”

  卢象升神情严肃,看向牛金星、李岩这些人,正色道:“通过这些时日的赈灾,本抚发现不少府县治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藏匿人口的迹象。

  并且在这过程中,还发现有不少的冤假错案,想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就必须从源头进行解决。

  不要小看你们要做的差事,虽说过程很是枯燥,但却是稳定地方秩序的根本,是后续组织这些人手,在直隶治下各府县,筹建水利设施,整修驰道的关键。”

  “学生等明白!”

  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当即作揖行礼道。

  能待在直隶巡抚身边,去做这些繁琐的事宜,且直隶巡抚还这般重视,对待他们来讲,肯定是会好好做的。

  先前的他们,所处的境遇是黑暗的,是没有活路的,只能浑浑噩噩的活着,可现在却有一个能晋升的机会,那他们必然是要好好表现的。

  “都下去忙吧。”

  卢象升摆手道:“等你们都忙完手头事宜,本抚再明确谁来担任吏长,领导着你们做好此等要务。”

  “喏!”

  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眸中皆闪烁着精芒,齐声应道。

  相比较于小小的吏长,并非是他们所想争的。

  他们真正想争的,其实是天子所亲言特设的赈灾行署,毕竟能在地方赈灾做出成效,那肯定能在赈灾行署,呈递御前的奏疏中,对他们提及一二,哪怕只是一言,都有可能叫他们逆天改命!

第441章 磨砺(2)

  李岩、牛金星他们走了,不管是为那些小心思,还是真想救民立志,他们的命运已然改变。

  “暂且等等再说吧。”

  在李岩他们离开后,卢象升轻叹一声,随后便拿起一份公函,神情凝重的翻阅起来。

  当前的卢象升,有着太多要做,要解决的事宜,赈灾,维稳,追查,掌权,肃贪……

首节上一节234/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