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66节

  不过现在却有好的改变了,至少国库存银增多,那第一批战争债券,就算是真的到期,户部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崇祯皇帝来讲,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财政问题的压力,不再自己扛着,要分担到有司官员的肩膀上。

  一个人扛。

  很多人扛。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成效。

  至少这样一来,在推行一些新政时,所遭遇到阻力,就不会像先前那般大。

  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的谋改,远比搞什么轰轰烈烈的谋改,要来的更具成效,毕竟既得利益捏在手里,无论是谁,都不愿轻易丢手的。

  跟毕自严的这次交谈,叫崇祯皇帝看到大明财政,逐步改善的好现象,这远比在战场上打一场胜仗,要来的更实际!

第499章 丰产

  银子。

  粮食。

  一直是崇祯皇帝最重视的。

  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溯本求源下,都绕不开这两类。

  包括崇祯皇帝谋画的诸多部署,都需要银子和粮食来兜底,这是保障大明秩序稳定,最根本的事情。

  徐光启眉宇间难掩激动,撩袍朝乾清宫快步走去,平日里恪守礼制的他,此刻全然没这些想法。

  徐光启的官袍和官靴上,沾着一些泥土。

  过乾清门的时候,叫上直亲卫军的健儿,瞧见时很诧异,虽说徐光启进宫面圣很少,但每次觐见,那都是很受规矩的。

  怎这次却这般有失体统?

  “陛下,陛下!”徐光启撩袍快步前行,刚看到乾清宫,就激动的喊起来,“祥瑞,天降祥瑞啊!”

  侯在殿外的大汉将军、内廷宦官等,听到这骤响的喊叫,无不是眉头紧皱起来,循声看了过去。

  不过瞧见徐光启的装扮,无不一愣。

  王承恩手持拂尘,快步走出殿内,瞧见几乎算跑来的徐光启,下意识脱口道:“徐阁老,可是出什么事情了?”

  “祥瑞!天降祥瑞!”

  徐光启伸手说道:“快,本官要见陛下。”

  王承恩一愣,见徐光启这般激动,也不敢迟疑,遂领着徐光启就进殿觐见。

  “徐卿,你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笑道:“说说吧,能叫徐卿这般激动,看来是大事。”

  “陛下!土豆和红薯,丰产!”

  徐光启撩袍跪在地上,行跪拜之礼,作揖道:“天佑大明,在闽地所种红薯,于北直隶各地皇庄,都能适应北地气候。

  特别是土豆,产量更是惊人啊。”

  “土豆和红薯,到成熟期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起身朝徐光启走去,开口道:“说说各地的亩产,此外,那玉米的亩产怎样?”

  自阎应元带回土豆和玉米,再算上徐光启所献红薯,自在北直隶各地皇庄,种下去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就一直在焦急等待。

  大明的粮食危机,想要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单纯依赖海外进口,毕竟这是没有绝对保证的事情。

  特别是北直隶境内,脱产的群体规模不断增多,崇祯皇帝常常感到压力,毕竟不能给他们解决口粮,那大明想提升生产力,终究是昙花一现。

  “启禀陛下。”

  徐光启作揖再拜道:“根据各地皇庄所呈情况来定,土豆亩产均达一千八百余斤,红薯亩产均达一千五百余斤。

  大明所种小麦亩产,均在两百到两百五十斤徘徊,水稻亩产要高出不少,但是想有这等好收成,对土质、气候、水源、虫害等要求极高。

  可是土豆和红薯却不一样。

  根据臣汇总的情况,它们对土质的要求不高,若是能将土豆和红薯,在大明推广种植,那天下再无饥荒!”

  只有这么一点?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土豆和红薯的亩产,没有达到他预期所想,按理来讲,亩产几千斤不是很正常吗?

  不过崇祯皇帝转念一想,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土豆和红薯终究是外来物种,想要达到那样的亩产,需要一代代的培育,优中选优,才能确保产量的提升。

  就当前这种亩产情况,对大明来说都是极好的。

  种植一亩土豆或红薯,赶得上三四亩的小麦,这对于灾害频生的大明,绝对是祥瑞一般的存在。

  人饿红了眼,别说是啃树皮,吃土了,易子相食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那玉米的产量呢?”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走上前,搀扶起徐光启说道。

  “启禀陛下,玉米还没有收割。”

  徐光启欠身道:“据臣的观察,玉米的成熟期还没到,不过就所掌情况来看,亩产也是很惊人的。

  至少是小麦的两倍有余。

  不过具体产量怎样,要等到收割后,去皮称重后才能有所定论。”

  作为明末的农业专家,在农作物培育、种植等方面,徐光启的能力是极强的。

  “这对大明来讲,的确是祥瑞。”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说道:“既然土豆和红薯,在北直隶各地皇庄,种植所取的成效这般明显。

  那代表在北地种植,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北直隶各府县,开始大规模的种植,徐卿今后恐要变得更忙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能为大明百姓,寻得活命之物,就算把臣累死都值得!”

  徐光启难掩激动道:“如果说玉米的亩产极佳,那甚至要改变大明的种植方式,特别是北地这边,一茬小麦,一茬玉米。

  根据时节、气候进行调整。

  倘若这样的事情,能够做好的话,那绝对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玉米、红薯、土豆的规模化种植,是需要周期性的,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想普及到大明各地种植,至少需十年的时间。

  毕竟作为最懂农耕的族群,主要农作物的更迭,那都是经漫长时间推行的。

  “这件事情要好好做。”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徐卿所领的农科,若是人手不足的话,可以叫内廷有司继续增补。

  至于所需银子,更不用担心。

  徐卿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短的年限,替大明解决粮食保障,明年的北直隶试种植,朕来给徐卿解决所有问题。”

  “臣遵旨!”

  徐光启作揖应道。

  粮食产量,是衡量国朝是否强盛的基准线之一,毕竟跟别的相比,粮食种植的周期性更长,付出多少辛劳,才能得到多少收获。

  “对了,农科这边,要着手研制怎样提高亩产。”崇祯皇帝想了想,对徐光启说道:“就像人虚弱的时候,要用补药温补。

  那土地肥力下降,是否也能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增补呢?

  这件事情徐卿要重视起来,多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给土地研制出一款肥料,以增强粮食亩产。”

  “臣遵旨。”

  徐光启再拜道。

  崇祯皇帝所讲之言,给徐光启打开新思路,叫他开始联想此事,若真能研制出一款肥料,以增强粮食亩产,那大明的粮食保障,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第500章 汉儿不为奴(1)

  辽东,东江镇。

  “辽南的情况,比我等预想的要复杂。”金铉眉头紧皱,手里拿着几封公函,“这个李自成,还真不是泛泛之辈。

  刚到辽南时,为避免该部被建虏剿灭,我东江镇这边,频频出动船队,对辽南沿海的地带,展开十数次的渡海破袭。

  现在局面逆转的太快了。

  绣岩城叫该部攻克下来,这对建虏上下来讲,那绝对是不小的哄动。

  可是这般一来,咱们东江军,也被那李自成调动起来,这明显是在搏,搏我等会出兵袭扰辽南。”

  正堂内,陷入到沉寂之中。

  刘兴祚、左良玉、沈世奎等诸东江将校,个个神情凝重,对当前所掌握的局势,在心里暗暗盘算着。

  “这个李自成,真是可恶,敢算计起我们东江军了。”

  刘兴沛紧握双拳,皱眉道:“当初他主动联系我等,用大批金银来置换军械、震天雷等物时,我就觉得不对劲儿。

  其麾下所统的老营精锐,才不过万余众,剩下的那几营大军,多是乌合之众。

  没想到这家伙胆子真大,不想着流窜辽东各地,免得被建虏八旗围堵起来打,偏偏还玩一出暗度陈仓,把绣岩城给打下来了。

  这不是摆明叫建虏包饺子,然后一口给吃掉吗?”

  “不对!”

  刘兴祚冷芒一闪,伸手起身道:“不对,这个李自成,绝没有那般目光短浅,事情没那般简单。”

  说着,刘兴祚快步朝舆图走去,金铉、左良玉、沈世奎一行见状,纷纷起身,随刘兴祚就过来了。

  “刘帅也觉察到不对了?”

  左良玉走上前,伸手道:“现在末将严重怀疑,李自成之所以这般做,想调动的不止是我们东江军。

  还有建虏各部兵马。

  这个家伙所想谋划的,不是一域形势的改变,而是整个辽东格局的改变。”

  “左副将,你想表明的意思,是李自成在谋一盘大棋?”

  金铉皱眉说道:“以绣岩城为起源,围绕辽西、辽南、辽左等地,都为此展开相应的变动?

  可是他李自成为何这般做?

  如果说整个辽东的局势,并没有跟他所想的那般而动,那绣岩城就是一处死地,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可要是都动了呢?”

  刘兴祚拔出战刀,指着辽南方向,说道:“只要我们东江军,趁着建虏围剿李自成所部时,进攻镇江堡等地,那辽南各处的建虏兵力,终究是捉襟见肘。

  对于黄台吉来讲,面对这样的态势,无非是两种可能性,一是从辽西调遣援军,二是从辽左调遣援军。

  可是我们不要忽略一点,黄台吉所领的建虏八旗,麾下最能打的,其实就是真鞑那部分兵马,但建虏的核心人马又很少。”

首节上一节266/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