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1节

  看来先前他所做的诸事,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得天子这般看重,那他日后想更进一步并非难事。

  “毕卿,朕想问问你,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三年,在这十年间,国朝因各地赈灾,拢共支出多少粮饷?”

  看着群臣的反应,崇祯皇帝的目光,定格在毕自严身上,“在这些受国朝调拨粮饷的灾情中,又有多少虽全力赈灾又闹出民乱的?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大明各地所遇灾情可谓累年增多,这并非是一件小事情,倘若不重视起来,那大明社稷绝无安定可言。”

  在崇祯皇帝逐步掌控住局势,实控住诸多军权,围绕朝堂的改变,也在悄然间推行了,他要逐步强势起来。

  大明,需要强权皇帝。

  “启禀陛下。”

  毕自严神情严肃,上前作揖道:“据臣粗略估算,仅国朝所拨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就不少于1700万两,甚至要比之更高。

  想查明具体的数额,还需调取相应案牍,进行实际汇算才行。

  且在过去十年间,国朝干预下的赈灾,闹出大小民乱诸事,不少于50起,涉及大明治下很多地域。”

  面对天子的询问,毕自严唯有按实际禀明,而韩、温体仁、徐光启这些阁臣廷臣,对天子所询问的这些,无不是生出各异的想法。

  他们都不清楚当今天子,召见内阁、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在乾清宫接受召对,究竟是为了何事。

  毕竟召对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讲明。

  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绝对不简单。

  “小2000万两的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被国朝调拨到各处赈灾。”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环视殿内群臣,掷地有声道:“且纵使在国朝的干预下,还不能确保受灾情的影响,而生出民乱。

  可两地从特设赈灾行署截止到现在,过去快一年的时间,诸卿可知,他们用了多少赈灾粮饷吗?

  150万两!!!

  由此可见,在过去这十年间,有多少官员上下其手,行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诸事。

  此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出现灾情,朕命卢象升、袁可立先后筹建地方赈灾行署,他们所面临的灾情,同样是很严重的。”

  自崇祯皇帝在朝先后特设军机处、赈灾公署、理藩院等衙署以来,可谓在朝引起不少的反对和争议,纵使是到现在也是这般,对待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所采取的态度,很明确,也很简单。

  置之不理。

  将一批务实肯干的大臣,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叫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他这位大明天子,不能在后面替他们撑腰,叫他们承受各种刁难和打压,那谁还会为他做事?

  “陛下,臣请求以都察院为首,对历年来的火耗、赈灾等诸事,在各地展开相应审查。”

  温体仁听闻此言,便知天子是何意,在看了眼周延儒后,当即上前作揖道:“如果说这些事情,不能彻查清楚的话,那朝廷不知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多少本该收归国库的粮饷,包括该落实的粮饷,被一批贪官污吏贪墨。”

  “臣附议!”

  “臣附议!”

  周延儒、毕自严、徐光启等人,纷纷上前表明态度,只是他们附议温体仁,心中所想却不一样。

  像周延儒是纯粹为了仕途。

  而毕自严、徐光启就纯粹很多。

  “陛下,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韩脸色微变,上前作揖道:“如果朝廷抽调都察院等有司大臣,到大明各地展开相应的审查,恐对地方安定造成影响。

  现在辽东局势初稳,陕西叛乱初定,倘若地方上再出现什么风波,朝廷好不容易才稳定的局势,只怕又将会乱起来,这于朝于民而言都非好事。”

  见韩这般,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那依着韩卿之言,面对这些苛政烂账,朝廷就算是知晓,也只能隐忍不发吗?”

  韩所提出的反对,并非是反对审查,而是反对大规模进行,毕竟大明官场是怎样的情况,他这位内阁首辅太清楚了,一旦真这样做的话,那必然会生出很多乱子,大明官场经不起深查。

第565章 召对阁臣(2)

  “启禀陛下,从都察院所提吏治新规,到陛下特设廉政公署,除直隶和山西两地,还没在其他地方,有效进行过相应的审查。”

  看着神情复杂的韩,徐光启上前作揖道:“固然说朝廷有京察大计,以考核在京官员和地方官员,然很多事情并非一个京察大计,就能轻易决断的。

  臣以为陛下所提审查地方火耗、历年赈灾,有利于国朝对各地情况,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掌控。

  就以臣所领仓场事而言,户部所收各项奏疏和案牍极好,可谓一点问题都没有,然实查京仓和通州仓时,却出现各种亏空,甚至有重复入账的问题。”

  “徐阁老,调查在京衙署,和审查地方是不一样的。”

  韩眉头紧皱,看向徐光启说道:“现在对于国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如果说在审查期间,造成地方人心惶惶,继而生出大的变动,这些影响谁来承受?

  当前国朝需要做的,就尽快解决平叛诸事,特别是陕西流贼叛乱,军机处那边所明发的军报……”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韩、徐光启他们所言,心里却生出感慨,当大明的皇帝不容易,当大明首辅也不容易。

  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大明官场的吏治,其实已彻底崩坏了,多数地方都是摆烂的,经受不起深查。

  查,可能查出各项贪赃枉法之事,然造成的地方混乱,却可能是朝廷所承受不了的。

  不查,就任凭各种贪赃枉法之事,继续在地方上横行,继而破坏着大明社稷的根脉。

  整顿吏治,不是说说那般简单。

  何况在京的那帮文官群体,私底下有多少跟地方官员,是存在着相应联系的,这是谁都说不好的。

  “其实这件事情,没有韩元辅所想的那般复杂,朝廷只需拟好相应的名号,抽调好相应人手,是能妥善解决此事的。”

  “只怕不会那般简单吧,过去的京察大计,存在问题的官员,都得到相应的惩处,现在却这般大费周折的行此等事情,并不利于国朝的稳定,本官觉得韩元辅所讲很对。”

  “难道朝廷连这等权威都没有了吗?如果说真是这样的话,那还要朝廷……”

  正殿内吵成一团。

  崇祯皇帝面色平静,看着眼前这帮阁臣廷臣,各抒己见的讲着,有坚决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有沉默不言的。

  透过这场大明的高层会议,崇祯皇帝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够了!!!”

  见群臣吵个不停,崇祯皇帝怒拍御案,沉声道:“朕召尔等进宫,不是看你们在这里争吵的,朕行召对,是决断,不是商量。

  地方火耗和历年来赈灾事,这两件事情必须彻查,考虑到当前的局势,仅对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展开相应的审查。

  地方火耗一事,着周延儒具体来办,都察院和廉政公署,要抽调出相应的人手,在各省组建起一支支巡察队伍。

  历年赈灾一事,着徐光启具体来办,户部和都察院,要抽调出相应的人手,在各省组建起一支支巡察队伍。

  明确诸事后,即刻向御前呈递奏疏,待朕允准后,就奉旨离京赶赴各地推动此事。

  内阁明发上谕,着命各地巡抚配合,朕要在半年内,将上述这些事宜,都逐一的审查清楚。”

  “臣遵旨。”

  “臣遵旨。”

  徐光启、周延儒当即上前作揖道。

  崇祯皇帝算是够克制的,仅仅调查地方火耗和历年赈灾,且圈定的范畴,仅限于大明北方诸省。

  错非是担心大明各地出现问题,造成像韩所言混乱,依着崇祯皇帝的性格,要就赋税这一领域,进行分层级的审查,厘清各地的亏空,甚至要在大明全境明确。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贪心不足蛇吞象,就算想解决好这些弊政,并非朝夕能做好的,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次的行动。

  彻底改变火耗的陋习,叫所定新制钱加快流通,与此同时,为在朝赈灾公署造势,以推动各地明确此制。

  “陛下,如果真要这样做,恐都察院这边的人手,将出现严重空缺。”韩走上前,想做最后的努力。

  他不是阻挠审查,他是担心地方出问题。

  一旦地方出问题,那他这位大明首辅,恐位置就坐不稳了。

  “这件事情很好解决。”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看向韩说道:“从六科抽调一批,暂调到都察院协办,与此同时,吏部遴选一批官员,增补到都察院和廉政公署,这件事情就这般定了。”

  为有序推动大明的谋改革新,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下去,哪怕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要做下去。

  现在大明内外的局势,算是有着较明显的改善,京营这边也在逐步扩编,真要是在调查期间,出现地方民乱的话,那叫毛承禄他们率部镇压就是。

  何况所涉及到的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卢象升这批官员在,还有周遇吉这些武将在,就算是真出事情了,他们第一时间就会出手解决。

  “行了,都退下吧。”

  看着眼前的群臣,崇祯皇帝摆手道:“徐光启、周延儒留下,朕有些事情,要跟你们详细讲明。”

  “臣等遵旨。”

  推动大明的吏治整顿,并非是件小事情,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选择徐光启、周延儒二人,是崇祯皇帝考虑依旧的。

  特别是负责审查历年赈灾的徐光启,除了要做好这些事情外,崇祯皇帝还打算叫徐光启领着一些人,将红薯、土豆、玉米等物,经过北方各地赈灾行署,先小规模圈定试种田亩,种植这些高产作物。

  毕竟随着规模化工坊的逐步扩张,那大明治下的脱产群体会累年增加,如果不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丰富口粮种类,仅靠外需供应的粮食贸易,崇祯皇帝是睡不好觉的,一旦粮食贸易出现问题,那大明就会跟着出现问题。

第566章 闯将求变(1)

  变革维新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内部复杂、利益固化的势力中,想有效推动相应变革,必然会出现各种掣肘和反对。

  大明的核心统治基础,是基于读书人这一主体,以相对庞大的官绅等群体为延伸,统御着更庞大的底层群体,继而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统治体制。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治下各领域资源,都朝一小撮群体倾斜聚集,让多数人没了生活保障。

  一旦出现灾情、战乱等催化状况,就会逐步点爆积攒的怨气,直到大明轰然倒塌。

  时下崇祯皇帝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这等驳杂、混乱的秩序下,逐步进行梳理,开辟新领域分配,让大明能持续的稳定下来。

  其中的难度有多大,掣肘有多深,惟有崇祯皇帝一人清楚。

  这也使得崇祯皇帝的内心深处,很多时候都有些羡慕,占领辽南部分疆域的李自成。

  战争终究不是主旋律,稳定才是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饱受战乱之苦的辽东,可谓得到真实的写照。

  辽南,盖州城。

  “崇祯小儿在京城不是创设军机处,以总揽平叛事嘛。”

  李自成稳坐在帅椅上,拿着旱烟袋,环视堂内众人,朗声道:“那咱们辽东义军也要总揽军机要务,以确保在辽东复杂的局势下,针对明军和建虏两方,明确相应的军制,以确保局势的稳定。

  本帅决定创设枢密院,由本帅兼领枢密使,下辖七大学士,辅佐本帅统筹全军,以更好的让辽东义军发展。

  从即日起,辽东义军所辖各部大军,都要接受枢密院的调遣,一应军令调度,皆从枢密院下发。”

  杨方兴、裴雄虎、李铁山等诸文武,听闻李自成所言,无不露出各异的神情,似这等事情他们先前毫不知情。

  纵使颇受李自成倚重的杨方兴,对李自成所谋划的这一切,那丝毫口风都没听到,李自成所统辽东义军要谋改了。

  李自成拿着旱烟袋,继续说道:“当前复州和盖州两地,悉数被我辽东义军收复,相应的募兵和分田,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不过在此期间也出现不少问题,这都是所奉军制不明所致。

  先前本帅听一位高人讲过,想战胜所面临的对手,就要吸取对手的精华,摒弃掉他们的糟粕。

  所以咱们辽东义军,不仅要吸取明军的精华,还要吸取建虏的精华,但是啊,他们的糟粕却不能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节上一节301/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