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23节

  “的确是存有差距的。”

  左良玉点头说道:“通过派驻到李自成所部的观察小队,于战场所查探到的情况,在火铳火炮的耐用方面,我大明提供的依旧要强很多。”

  “没错,这才是关键。”

  刘兴祚双眼微眯道:“陛下有意通过向李自成所部,倾销大明所产火器,来倒逼着建虏进入军备竞赛之中。

  这一阳谋可谓是堂堂正正。

  此次李自成所部,顺利夺取绣岩城一带,在战场上和建虏的火力优势,已经不那般的明显了,所以李自成肯定会再订购一批军火。

  天津所筹军工产业,会拿出再高一档次的火铳火炮,来满足李自成所部的需求,继而让李自成推进后续攻势。

  你说面对这种态势,建虏八旗那边会怎样?一次失利,两次失利,是否会投入更多的银子,来打造更精良的火铳火炮?”

  那还用说,肯定会啊。

  左良玉眉头微挑起来,受泛辽东战略的影响,建虏在辽地的战略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削减。

  站在建虏八旗的角度,面对接连受挫的境遇,他们肯定是不愿接受的,特别是对野心勃勃的黄台吉来讲,就更是这般了。

  刘兴祚双眼微眯道:“火铳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想要得到相应提升,关键就在于铳管的材质上。

  听金参赞所言,就倾销给李自成所部的‘自生火铳’这一火器品种,天津所筹军工产业至少压着三个档次。

  等到这三个档次都倾销一遍后,再让建虏分批于战场缴获一批,天津所筹军工产业,会向李自成所部,倾销刻画膛线的自生火铳,就是咱们东江军现在使用的这一款火铳。”

  “这等精良的火铳,也能倾销给李自成所部吗?”

  左良玉闻言脸色微变,看向刘兴祚说道:“这刻画膛线的自生火铳,不管是在射程上,还是在威力上,可都……”

  “你看看,我等奋战在前线的人,都不自觉的陷入到对比之中。”

  刘兴祚笑着摇起头来:“在我们列装这款火铳时,远在京城的武备院,已经研制出线膛燧发枪,不过生产难度更大。

  现阶段需紧着京营那边储备生产,等到京营所辖各部,储备到一定程度后,会优先列装给我们东江军。”

  “天啊。”

  左良玉瞪眼说道:“竟然还有比我们东江军所持火铳,更精良的线膛燧发枪,那威力是怎样的存在啊。”

  左良玉的心情很是复杂。

  这一刻他对战争的形势,有了不一样的新认知,原来战场上的胜负,不一定非要体现在双方参战的军队上,在战场之外也能体现出来。

  就像军备竞赛这件事情,通过向李自成所部倾销军火,来不断赚取相应财富,再倒逼着李自成所部,必须攻略建虏八旗,如此才能换取更多的军火。

  与此同时,被攻略的建虏八旗,一方面在战场上经受着伤亡,一方面又陷进军备竞赛的陷阱中,这背后所掺杂的事情很多,许多都是不为人知的,都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陛下的泛辽东战略,精准的定位在长期相持上,不以一时得失来衡量,这就给大明很多主动权。”

  刘兴祚眼神冷厉,神情间流露出斗志:“现在辽地这边,建虏八旗经历失败,必然会短暂的休整,甚至会设法拉拢李自成所部,所以咱们东江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赶去朝鲜那边去,借助朝鲜的跳板,再次杀进宽甸诸堡。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建虏必然在这个区域,增派相应的有生力量,以此确保赫图阿拉侧翼的屏障安稳。

  咱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拿下宽甸诸堡,杀一批建虏八旗的精锐,掠走一批青壮,给李自成所部攻略定辽右卫,创造一定的战略空间。”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是现阶段的大明军队,围绕辽东这块地域,所一直在做的事情,特别是机动性极强的东江军,可谓诠释着救火角色。

  左良玉想了想,看向刘兴祚说道:“刘帅,您说金参赞和朝鲜王室的洽谈,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吗?毕竟这次……”

  “肯定会的。”

  刘兴祚自信满满道:“就过去建虏八旗,对朝鲜所造成的冲击和危害,会让朝鲜王室做出正确选择的。

  再者言随着天津、登莱等地,向朝鲜推进海上贸易,帮着朝鲜王室得到一批税收,那朝鲜王室也不敢违背我大明的意愿。

  等这次我们东江军,借着他们朝鲜为跳板,在宽甸诸堡一带,对建虏八旗造成一定的重创,那会大涨我天朝神威的!”

  听着刘兴祚所讲,左良玉眼神变得坚定,看着眼前浩瀚的海疆,看着航行的船队,内心充满了斗志。

第611章 河政建设(1)

  标准化流水生产,是区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最大不同,在崇祯皇帝的干预下,大明的某些地域,正在迈向原始工业化的道路。

  或许这个原始工业化,是不均衡的,是不合理的,但是该种形式的出现,却促进着大明有相应改变。

  就像一杆‘自生火铳’的生产,在大明的造价能控制在1两银子,可到了建虏那边的造价,就可能是2两,甚至是3两。

  这就是产业差距所形成的。

  尽管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现有标准化流水生产,依旧是很落后的存在,绝大部分依旧是手工为主,极少部份以器械为辅,不过即便是这样,那也远超建虏所筹建的小作坊生产模式。

  双方间的差距一旦形成,只要占据优势的一方,不主动犯战略性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这种差距会愈发的大,等到那个时候,战争就会演变成一边倒的态势。

  “近期天津军工产业,向辽地倾销的火药比重,比以往增加5成靠上。”

  崇祯皇帝翻阅着奏疏,皱眉对王承恩说道:“派人去军机处一趟,询问辽地汇总的战情,看看辽南那边有什么进展没。”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对辽地的军火倾销,对建虏的军备竞赛,尽管相应权限皆转移到天津方面,以增强天津的发展活性,不过天津方面要定期呈递密奏,以便于崇祯皇帝了解相应变动,继而调整该领域的策略。

  军火倾销和军备竞赛要是能够搞好,远比在战场上死多少将士,以取得相应战局的胜利,要来的实际多了。

  “另外派人去西山一趟,朕允准武备院,想在房山一带筹建军工产业的谋划。”崇祯皇帝伸手说道。

  “不过牵扯到安全、保密等层面的事情,要严格参考西山的模式,不准有丝毫泄露的可能。

  特别是新型枪炮产业线,此乃大明的最高机密,涉及到今后谋划的大战役,要是敢泄露出去丝毫,不管牵扯到谁,夷三族!”

  “奴婢遵旨。”

  王承恩再度拜道。

  作为大明的皇帝,倘若能有效摆脱‘支配财权配比’的束缚,那就能调集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来投身到某一领域的发展,这是在大明治下,任何人都不具备的特权,这也是天子所捧大义。

  靠着过去所沉淀的牢固基础,使得崇祯皇帝不必为银子发愁,这也让一些涉及到国防安全的领域,崇祯皇帝可谓占尽了优势。

  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些许笑意,和当初被动的境遇相比,现在他占据的主动优势太明显了。

  特别是近期朝堂的变动,朝堂所生风波,丝毫都没影响到大明的运转,这也让他更坚定的走原始工业化道路。

  “皇爷,工部尚书、总督河道南居益求见。”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匆匆走进殿内,神情恭敬的作揖行礼道。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河政治理,是大明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不管是稳定地方,亦或是发展地方,倘若大明的河政治理,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那都会耽搁大明的发展。

  南居益走进殿内,身后跟着十几名内廷宦官,捧着大堆的舆图和案牍,这让崇祯皇帝当即站起身来。

  “全都铺在地上。”

  崇祯皇帝伸手道:“南卿,现在所设的几处河道巡抚衙门,对各自所辖区域,勘探河床、河道等事,都汇总的怎样了?”

  “启禀陛下,基本上都已汇总清楚。”

  南居益拱手作揖道:“我大明北方诸省治下,所设几处河道巡抚衙门,在各地赈灾行署的配合下,取得的进展很大。

  过去很多推诿的事情,都得到相应的落实,包括很多变更的河床位置,全都进行相应的明确……”

  崇祯皇帝脸上笑意多了。

  河政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超出寻常人的想象,所牵扯到的层面,特别是在地方官府这边那就更多了。

  像治理黄河、治理运河、治理淮河等主要水域,涉及到的不是一个省,而是多个省,这无疑都加大了治理难度。

  听着南居益所禀明的情况,看着十几名内廷宦官,跪在地上拼凑着一份份舆图,崇祯皇帝看着上面的水域分布。

  “河政的治理工作,是整体性的统筹治理过程。”

  崇祯皇帝眉头紧皱,神情严肃道:“像过去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砸进去的银子再多,1000万两,2000万两,该泛滥的时候,还是会泛滥,该溃堤的时候,还是会溃堤。

  毕竟在朝廷看不见的地方,多数治河银子都进了私人口袋,成了某些硕鼠贪官,安于享乐的赃银。

  将河政治理的相应权限,根据水域分布的不同,集中分到特定的衙署直辖,并且让沿途地方官府进行协助,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南居益点头应道:“的确是这样的态势,像过去朝廷独设一个总河,来管理全国的河政事宜,很多时候根本就管不过来。

  主要负责的水域,就是黄河水域,毕竟黄河一旦泛滥,所影响到的地方众多。

  而对运河、淮河等处水域,多数都集中在各地总督、巡抚的手里,治河权限的分散,每个人的想法又不一样,就会造成很多差异性。

  可现在却不同了。

  治理黄河水域,就由治黄河巡抚衙门负责。

  治理淮河水域,就由治淮河巡抚衙门负责。

  治理运河水域,就由治运河巡抚衙门负责。

  这些治河巡抚衙门间,有什么需要协调商榷的事情,就能参考所定治河纲要,进行相应的会晤和商榷。”

  河政方面的人才,是历朝历代最紧缺的,也是最重视的,因为河政方面不清,就会动摇统治根基,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格外重视此事。

  从崇祯二年末开始,就积极筹建的河政培养机制,一直都在筛选和培养人才,这也使得所设的各地治河巡抚衙门,渐渐的变得充盈起来。

第612章 河政建设(2)

  “河政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用何种形式治河,用何种理念治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崇祯皇帝撩起裙摆,俯瞰着身前河政舆图,朗声道:“倘若思想不能统一,就算治河人材再多,也无法确保大明河政的安稳。

  万历朝的潘季驯,所提出的很多治河理念,在朕看来是好的,是有益的,特别是束水冲沙法,是治理黄河的良政。

  潘季驯所提治黄通运方略,筑近堤(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甚至是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要是朝廷和地方能坚决的贯彻落实,朕相信不出十载,肯定能见到成效的。”

  河政建设不怕砸银子,毕竟想统筹好河政治理,没有海量的银子兜底,就想让主要水域确保安稳,那明显是不现实的事情。

  河政建设最怕的就是海量银子砸进去,依旧是今年涝,明年溃,后年崩,一丁点治河成效都没有见到,却养肥了一批贪官硕鼠。

  河政方面的官员,就算是随便贪一两笔,那都是以十万两来计的,毕竟所过手的银子规模太大了。

  这也使得崇祯皇帝对河政方面所设衙署,不管是在内部监察,还是在外部监察,所下的功夫和精力最多。

  南居益微微欠身道:“时下在京城所筹河政学院,包括各地所设分院,都严格遵循潘季驯所提治河理念,进行相应的培养。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黄河、淮河、运河几处治河巡抚衙门,对各自所辖流域的勘探,都进行了细致汇总。

  特别是高家堰堤坝,附属的蓄水库等工程,明确要进行重修,如果能解决好这些工程建设,并逐步用水泥进行替换,相信要不了十载,我大明……”

  对具体的河政建设,崇祯皇帝所了解的并不多,但是他不懂不要紧,大明治下有治河良才懂就行。

  就算是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过崇祯皇帝却明白一点,涉及到相应领域的谋划,确保好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明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就行。

  “卿家就直接讲明,要统筹治理好大明河政,需要耗费多少银子吧。”崇祯皇帝盯着眼前的舆图,伸手对南居益说道。

  “陛下,只怕需要3000万两银子,这还是最少的。”

  南居益硬着头皮,拱手作揖道:“不过臣可以向陛下保证,包括那些治河巡抚,都能向陛下保证,朝廷能逐年分批调拨这批治河专项银,最多十年,我大明河政绝不会出现……”

  “朕准了。”

  崇祯皇帝眸中掠过精芒,朗声道:“别说是3000万两银子,就算是4000万两银子,要是能扭转大明河政,年年溃,年年崩的境遇,确保大明各地的安稳,这笔银子的支出就是值得的。”

  治理河政耗费海量的银子,崇祯皇帝心里是有准备的,毕竟这不是修一里,两里,这是涉及千里之遥,牵扯层面众多,修筑工程众多,包括后期稳固水土,要进行大面积的移栽工程,都是需要沉没成本的。

首节上一节323/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