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朕才说,这是一场常态化的平叛,不要妄想着短期内就能结束。”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和欧罗巴各国海商接触,诸卿也能看到,在我大明之外的地域或国度,都在积极地发展海上力量。
过去大明放弃海上,是一个错误的决断。
诸卿有没有想过,为何江南诸省一带,会动辄出现倭乱侵袭吗?一个小小的倭岛,难道真的能跟我大明抗衡吗?”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杨文岳他们,心里究竟是在担心什么,无非是怕大明在这场常态化平叛倭乱中,会被拖垮。
可是崇祯皇帝将一应压力,都转移到特设的内务府这边,和脆弱的大明财政体系,没有任何的牵扯和挂钩。
崇祯皇帝要通过自己的方式,通过对外发售战争债券、财政对冲转移等方式,逐步调整大明的一些领域,比如进一步发展造船业,进一步发展航海业,进一步深化军改进程,进一步完善军工体系构建……
战争,多数时期带来的是破坏,是毁灭,可是在某些特殊时期,倘若能巧妙的利用好战争,是能推动治下各领域发展的。
任何一种形式的工业发展,都必然是先伴随着军工产业的提升,继而带动着各个领域的逐步提升的。
只要崇祯皇帝能够平衡好这些,确保基本秩序的稳定,那么这场常态化镇压倭乱的战事,非但不会给大明造成损失,甚至还能推动大明建设海上力量。
只不过这期间的很多压力,都将压在内务府身上,压在军机处身上,前者是钱粮大管家,后者是策划战争。
“军机处明发上谕,着命兵部尚书洪承畴,领镇压倭乱平叛差事,何时江南诸省的倭乱被平叛,何时他这个兵部尚书,在赴京任职。”
崇祯皇帝朗声道:“着参赞大臣陈新甲,奉旨离京赶赴松江府,筹设松江平倭前指,负责统筹镇压倭乱期间,前线的一应后勤保障,自东江、宁远等处平虏前指,抽调一批官员补充进去。
着勇卫营陈继盛就任南直隶海防营总兵官,着勇卫营曹文耀就任浙江海防营总兵官,着天津将军卢象晋就任福建海防营总兵官,所辖一应职官,自京营抽调一批将校,一同赶赴任地筹设海防营体系。
着辽西、金州、天津、登莱四处水师,抽调部份水师舰队,于松江府汇聚,筹建东海水师,擢刘兴治出任东海水师总兵官。
着福建水师抽调水师舰队,于南直隶、浙江两地,筹建近海水师,上述三支水师建制职官,皆定为副总兵官级,近海体系统筹隶属于松江平倭前指负责……”
随着崇祯皇帝一道道旨意下达,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心里生出复杂的情绪,他们很震惊,真的很震惊,这般大规模的调整和部署,真的是单纯的对付滋生出的倭乱吗?
答案很简单,不是。
崇祯皇帝要借着此次滋生的倭乱,向江南诸省砸进去几颗钉子,并以此来逐步掌控江南诸省的军事力量,确保一些在北地的谋划部署,亦能在江南逐步推行,为后续整顿江南诸省谋势!
第683章 欧罗巴使团(1)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时间对崇祯皇帝而言,过的是愈发快了。
或许是做的事情多了。
或许是涉足领域多了。
每日要处置的军政要务很多,往往在乾清宫处理这些奏疏,一天就这般过去了。
对崇祯皇帝尚且是这般。
肩负着重担的内务府,就更加的忙碌了,仅仅是一项钱粮支出,就叫内务府中的很多官员,都感受到重压。
内务府的官儿不好当啊。
特别是有一位花钱如流水的大明皇帝,这也让内务府的大小官吏,都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生怕内帑,被崇祯皇帝给花崩掉。
真的。
不少内务府的官员,都怕此事发生。
从内帑所拨粮饷,崇祯皇帝都没用于享乐,而是立足于谋改进行布局,这也让内务府上下,虽说惊呼天子花钱太利害,可是却没有多少人上疏规谏。
“陛下,内务府新增设的这批职官,涵盖内务府诸有司衙署,这需要从各地赈灾行署擢升900余众官吏。”
总管大臣黄道周的神情有些凝重,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如此一来的话,内务府仅在中枢这边,就高达4000余众官吏,这还没算上隶属于内务府,但在各地任职的官吏,仅每月发放的官俸,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半个月前,受到倭乱侵袭江南诸省的影响,陛下要镇压倭乱,做出的那些决断,内务府首批调拨的银子,就高达100万枚新制钱。
就当前内帑的收支情况,最多半年,内帑就要被消耗殆尽,这批职官是否暂缓增设,毕竟……”
“毕竟什么?”
崇祯皇帝伏案忙碌着,批阅着奏疏,对黄道周反问道:“卿家可是觉得,朕是不顾及内务府的情况,而随意增设这批职官的?”
“臣不敢。”
黄道周忙作揖道。
“做事情是要开源节流,不过别把想法和注意,都时刻放在节流上。”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看向黄道周,“这批新增设的职官,有一半是增强廉政公署的职权范畴,以确保内务府的吏治清平。
朕恰恰是知道内务府的职官规模,现在达到怎样的规模,所以做的这些决断,都是确保内务府能良好运转起来。
难道卿家是想叫外朝的不良风气,就因为不作为这一项,而影响到日益庞大起来的内务府吗?
内帑,是靠各领域的进取,挣出来的,光想着靠省,能省出多少银子?这笔账难道卿家算不明白?”
内务府是怎样的情况,崇祯皇帝要比任何人都清楚。
特别是先后增设的职官,不少都是崇祯皇帝想在外朝设立的,只不过碍于当前的形势,不能过多的刺激外朝。
所以暂在内务府特设起来,先行叫他们自行运转,待取得相应成绩后,再去逐步的调整和过渡。
内务府说是总揽宫廷事务,可实际上做的事情,就是涉足外朝有司的事情,只不过披了一层外皮罢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黄道周,“钱粮衙门这边,前几日呈递的那封奏疏朕看了,有些小家子气了。
既然是针对‘小额购进’的债券,份额要适当提高些,利钱要适当增加些,毕竟针对的群体,是北直隶、山西、山东等地底层群体,就要叫他们见到相应好处,愿意将手里攒着的银子,拿出来购进这批特别债券。
1000万两的份额还不够,至少要翻一倍,不要想着跟过去发行的债券那般,短短数月间就能抢光,这毕竟是限额购买的债券,主要群体又都是脱产的新兴阶层,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适应。”
黄道周站不住了,忙开口道:“陛下,此事是否再商榷一下?2000万两份额的战争债券,真要从民间募集起来,就算是分期兑付,仅利钱支付就多达数百万两,这固然能缓解内务府的财政压力,可是……”
“不必商榷,就照朕说的办。”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朕先前就一直强调,要正视财政赤字,不要恐惧它,只要在合理的范畴,这不会带来危机的。
再者言,内务府做的事情这般多,没有银子怎样做事?军工产业的建设,各地平叛的支持,造船业的扶持,冶炼产业的增持……
仅仅是朕说的这些,哪一项缺了银子,是可行的?靠国库去调拨粮饷,卿家觉得外朝有司衙署,会是怎样的态势?”
会吵翻天!
可是陛下,您也不能这般压榨内务府啊。
黄道周心里暗道。
对于内务府的官员,不管是哪一品级的,最烦听到的话就是天子幸臣等字样,老子要是幸臣的话,那你们来。
一个个狗东西,都是站着说话不要停,知道老子在内务府做的差事,是多么繁重的存在吗?
内务府的压力,远超外朝任何一个有司衙署,这也使得内务府的运转模式,包括晋升体系,都有别于外朝有司衙署,在内务府这边,可没什么论资排辈,向来是谁能力越强,谁立功越多,那晋升往往就越快。
恰恰是基于这一情况,也叫崇祯皇帝对内务府的监察,看的是格外重视,廉政公署的职官是以增再增。
没办法。
高效率的运转之下,必然会滋生很多隐患,倘若不及时发现这些隐患,纠正这些隐患,那就会逐步形成毒瘤。
一个外朝的文官体系,就够叫崇祯皇帝头疼的了,内务府的文官体系,要是敢出现任何问题,那干脆就别做事了。
“不说这些事情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黄道周说道:“欧罗巴的联合使团,现在到什么地方了?既然人家要出访我大明,那朕这位大明皇帝,还是要召见他们,朕对欧罗巴各国,可是很感兴趣的。”
黄道周作揖道:“禀陛下,欧罗巴的联合使团,两日前就抵达京城,时下就在会同馆暂住,该奏疏先前就呈递到御前。”
“呵呵…真是忙糊涂了。”
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明日吧,叫理藩院、礼部等有司衙署负责,内务府总揽此事,朕要召见欧罗巴的联合使团。”
“臣遵旨。”
黄道周忙作揖应道。
第684章 欧罗巴使团(2)
威严壮丽的紫禁城,迎来一批特殊的群体,对值守各处的大明御林军而言,他们见到一群怪人。
金发碧眼、穿着奇特、语言很怪的欧罗巴使团,对于礼教盛行的大明而言,就像是一群未开化的野人。
尽管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崇祯皇帝招揽大批西洋传教士,规模在千余众左右,可是这部份群体都集中在西山区域,从事着各领域的研究,所以在很多时候,大明的各个群体,是接触不到这些西洋人的。
每一名能来大明京畿的传教士,皆是精通某一领域的人才。
对于那些单纯来传教的群体,崇祯皇帝没有兴趣,也不会叫他们来京畿地带。
毕竟大明不需要没用的废物。
恰恰是精通某一领域的传教士群体,因为得到崇祯皇帝的支持,使得这些人多将精力集中在研究上,反倒是传教事业变得不那般重要。
何况在来大明京畿之前,崇祯皇帝就有过约法三章。
想在大明传教?
可以!
但是必须在涉足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不能离开西山传教的,这也使得西洋传教之事,仅是小范围的传播着,并没有扩大相应的影响。
“这些西夷长相真是怪异。”
调任理藩院的朱纯臣,看着眼前这帮欧罗巴使团的人,眉头微皱,对理藩院尚书张之极说道:“真是不知道,陛下为何要召见他们,能和他们开海通商,就已是我大明的恩威了,这帮家伙来京城这边,在朝野间可是引起不小的争议啊。”
张之极看了眼朱纯臣,开口道:“陛下要召见他们,就是想多了解些欧罗巴各国的实际情况,以此熟悉这些欧罗巴的国度。
皇明海贸总会。
今后是要积极涉足南洋诸国的,不可能一直待在天津、东番等地,就那般被动的与欧罗巴各国海商,进行大宗的贸易往来。
提前了解一些情况,特别是南洋诸国的实际,这对今后进取该区域,是有着莫大好处的。
陛下先前就说过,南洋诸国的资源很丰富,像金银、宝石、翡翠等矿藏,可谓是遍布各个区域,要是能得到这些矿藏,成国公觉得我皇明海贸总会的利润,会达到怎样的程度?”
“至少翻上数倍吧。”
朱纯臣流露出贪婪的神情,“现在郑芝龙所领的汉盟,已然聚拢起一批南洋诸国的汉商群体,汉盟的贸易总量,远超我皇明海贸总会。
要不是麾下海船规模,还不是汉盟的对手,进军南洋诸国的议程,只怕我皇明海贸总会早就启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给大明带来的影响,呈现持续递增的态势。
特别是开海通商一事,一个汉盟,一个皇明海贸总会,可谓是对外海贸的巨头,内部参与的群体很多,很杂。
对待开海红利,多数被这些群体得到,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确。
他应得的那部分份额,谁要是胆敢侵占,就要付出代价,如果没有,就持续的增加蛋糕规模,叫越来越多的群体,都参与到对外海贸之中。
之所以这般做,也是现实所迫。
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太多,作为大明的天子,其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基于全局考虑的角度,去统筹和调动各个领域,以此来确保大明是在变得,而非故步自封的。
旧有的秩序想要打破,这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什么事情都想急于求成,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
乾清宫的召见还在继续。
然崇祯皇帝召见欧罗巴使团一事,却在外朝传开了。
彼时的文华殿。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