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90节

  这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不配大明敕封的衍圣公之爵,更不配称之为孔子的后代。

  其在历史中做了些什么,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

  可鉴于当前大明的复杂情况,就算心里再怎样鄙夷和厌恶,崇祯皇帝也要捏着鼻子,叫孔胤植暂时好好的活着。

  “启禀陛下。”

  孔胤植忙作揖行礼道:“臣在京城很好。”

  孔胤植心里这般说,心里却不这般想,京城再好,哪里有他的一亩三分地好,只可惜回不去了。

  衍圣公府,被崇祯皇帝迁来京城了。

  所谓的国中之国,被崇祯皇帝初步瓦解掉。

  “很好就行。”

  崇祯皇帝也不多想,指向王承恩,开口道:“衍圣公,看看河南呈递的奏疏,朕觉得这个摊丁入亩不错。

  从孙传庭试行该策以来,河南境内的赋税情况,就出现不错的改善,既让国朝征收到相应赋税,还给百姓减轻了负担。”

  天子叫我看这些,想干什么?

  孔胤植心里一紧,生出不好的想法。

  “衍圣公~”

  走来的王承恩,手里捧着奏疏,见孔胤植沉默不言,出言提醒道,孔胤植见状,忙伸手接过。

  “现在的国朝难啊。”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神情感慨道:“各地的灾情,就像是消除不了一般,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就是蝗灾,地震,仅仅是赈灾一项,国朝每年都要调拨不少粮饷,以确保地方的安稳。

  辽东的局势不稳,朝鲜的援朝之战,各地的河政整顿,九边的粮饷开支,职官的粮饷开支等等。

  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朕就常常睡不着觉,对了,还有江南那边,平倭之战也是持续进行着。

  这么多的事情需要解决,可是想解决这些事情,就需要大量的钱粮,衍圣公,你觉得朕这个皇帝,做起来容易吗?”

  本看着奏疏的孔胤植,听闻崇祯皇帝所讲,身上冒出冷汗,他不知道该怎样说,莫非是叫他捐银?

  “朕想了想,既然摊丁入亩的良策,在河南试行的不错。”看着沉默的孔胤植,崇祯皇帝讲出内心的想法。

  “那索性就扩大范畴吧,朕打算在直隶和山东两省,也跟着试行摊丁入亩之事,不过这件事情吧,在朝野间的非议不小。

  朕是大明皇帝,有些事情不好出面。

  这件事情,朕觉得衍圣公很适合,不如就辛苦衍圣公,将这份奏疏带回去,尽快拟一份奏疏呈递御前?”

  “陛下,臣……”

  孔胤植心里一惊,忙作揖应道。

  “怎么?觉得有困难吗?”

  崇祯皇帝不给孔胤植开脱的机会,出言打断道:“要是衍圣公觉得有困难,那朕不会为难衍圣公的。

  不过朕想要问问衍圣公,这些困难,是你怕得罪人呢?还是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呢?”

  “陛下,臣绝没有这般想过。”

  孔胤植忙作揖应道。

  “既然没这般想过,那就多为朕分忧,而非顶着个名号,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崇祯皇帝神情冷厉,俯瞰着孔胤植,朗声道。

  “衍圣公府一案的事情,虽说过去很久,可是有些内情,朕还是清楚的,周延儒他们可是不止一次向朕呈递奏疏。”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做好此事的。”

  孔胤植怕了,当即表明态度道。

  离开山东的衍圣公府,就不再是过去的衍圣公府了,特别是天子的态度,让孔胤植心里清楚,倘若他敢违背或忤逆天子意志,只怕过去的一些账,就该清算了。

  要知道从他来京城,府邸外就有一些锦衣卫监察着。

  “这才是朕的好卿家嘛。”崇祯皇帝笑着走上前,托起孔胤植的双臂,“不要怕得罪人,有朕给你撑腰,卿家怕什么?要做大明的忠臣,要做朕的肱股。”

第740章 吏治监察

  利用大明现有的矛盾,特别是各派系间的利益之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崇祯皇帝的审时度势下,孙传庭试行的摊丁入亩,初期适合推行的范畴,可明确到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陈奇瑜试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初期适合推行的范畴,可明确到山西、陕西等地。

  等到这些新政,在上述地域落地生根,朝野间的舆情稳定下来,那么北方诸省的政策压茬推进,就能明确落实下来。

  毕竟上述推行的政策,是涉及到土地的特权瓦解,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其实是不现实的事情。

  保留孔胤植的衍圣公之爵,就是想压迫着孔胤植,利用他贪生怕死的本性,帮着自己转移矛盾,转移压力。

  衍圣公这个名号,在大明有着不一样的政治地位和威望,有些不合时宜的事情,叫孔胤植来办,在合适不过了。

  等到孔胤植的跟脚,被一步步的瓦解掉,那么衍圣公这个爵位,就能做出相应调整,废除掉某些不合理的特权。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现阶段大明外部的局势,尽管说是很乱的境遇,可是对于大明而言,却也是最有利的时期。

  毕竟外部威胁虽然有,但是却不想先前那般严峻。

  这对于崇祯皇帝调整国内政策,以确保一些弊政和毒瘤,能持续不断的被解决掉,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臣等拜见陛下。”

  以韩继思为首的都察院诸臣,神情严肃,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免礼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环视殿内群臣,朗声道:“从吏治新规明确以来,都察院的改变,朕都是有目共睹的。

  特别是科道合一后,大明的吏治情况,算是得到不错的改善,都察院做了什么,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吏治,是确保一个国朝,是否具备活性的标识。

  倘若吏治不清,就算有再多的新政,那终究会演变成恶政,毕竟政策性问题,也是需要人来落实的。

  倘若大明的官场上,遍地都是贪污腐败、懒政怠政、以权谋私的现象,崇祯皇帝并不觉得能带来什么改变。

  “中央巡察这件事情,都察院做的很好,特别是那批巡察御史,每每到地方查出的问题,都极大的解决了问题。”

  崇祯皇帝指着一堆奏疏,看向韩继思他们,“可朝廷这边,不可能说无时无刻,都谴派出一批批的巡察御史,去帮着地方查漏补缺。

  毕竟都察院,要去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的。

  所以朕打算让都察院筛选一批官员,外派到北方诸省,常驻到地方进行监察,以确保地方官场的吏治。”

  这……

  以韩继思为首的诸臣,听闻天子所讲之言,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一些人的内心感到很震惊。

  让都察院的监察职权,下沉到大明地方去,这在过去还是没有过的,一直以来,监察地方吏治的权力,都掌握在委派的巡抚手中。

  “陛下,此事倘若做起来的话,恐在朝堂上引起不小的争议。”韩继思收敛心神,上前作揖道。

  “何况真要这样做,只怕需要遴选的官员很多,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都察院恐无法抽调这般多的……”

  “引起争议,就不做事情了吗?”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吏治问题抓的紧不紧,难道不是取决于社稷怎样,而是要去看一些人的脸色吗?

  韩卿,你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难道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不必理会朝堂怎样想。

  朕打算在北方诸省,暂设省、府两级地方都察院,朕就是要叫地方官员知道,朝廷对吏治有多看重,朕对吏治有多看重。

  谁要是敢触碰大明律法,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要觉得大明的律法,对于大明官员就无效。

  至于说人手不够的情况,朕会叫内务府这边,筛选出一批精干力量,借调到都察院外派出去。”

  大明官场是要变天了。

  韩继思心生感慨,有些不敢相信。

  “中央的都察院,地方的都察院,是上下统属的关系。”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朝中有司也好,地方有司也罢,都没有任何权力进行干涉,朕要增强都察院的职权,这是确保大明吏治清平的关键所在。

  韩卿,你回到都察院,就召集都察院有司官员,就朕所讲的这些,尽快拟定一份章程出来。

  吏治整顿一事,是涉及国朝的大事,朕不希望这件事情有任何拖沓,做都察院的官,就别去想外界怎样议论,否则就别在都察院为官。”

  “臣遵旨。”

  韩继思忙作揖应道。

  既然现阶段的维新变法,不能持续的向前推进,那么崇祯皇帝要做的,就是围绕中期推进的进程,提前增补一些职权,改进一些职权。

  调整大明的国制,特别是职权框架体系,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原有的那套框架体系,已经是不适合大明了。

  “还有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韩继思说道:“既然都察院做的事情,是负责吏治,那么都察院,也必须要接受监察。

  毕竟都察院的职责很重。

  朕不希望都察院,出现任何的问题。

  那么在都察院的内部,也要筹设起一个监察机构,专司监察都察院,今后该司的擢升和委派,就由朕来明确。

  卿家回去以后,也要想想该司的筹设,朕不喜欢亡羊补牢,既然做了,那就要尽善尽美的做好。”

  “臣遵旨。”

  韩继思强忍惊疑,再度作揖应道。

  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该时期下是非常合适的,只要吏治整顿能做好,等到初期维新变法的瓶颈迈过,那么等待大明的,就将会是康庄大道。

  时间对于崇祯皇帝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他不想浪费任何的时间,与文官群体斗争,与背后的利益群体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他敢有任何的松懈,那么先前取得的进展,就会迅速的垮台。

第741章 渡江

  “这天,是愈发的冷了。”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坐在龙椅上,看向钱肃乐、黄道周他们,“援朝所需御寒之物,内务府承办的怎样?是否发派到东江平虏前指?

  刘兴祚他们,统领着我大明的健儿,为国朝争取着相应利益,与侵犯朝鲜的建虏展开交战,前线的任何所需,都不能有丝毫怠慢!”

  “启禀陛下。”

  钱肃乐走上前,作揖行礼道:“早在半月前,内务府就将各类御寒之物,分批转运到天津港。

  算算时日。

  东江平虏前指,已经接收这批御寒之物,并调派到各部麾下,不过前线的回函,内务府这边还没收到。”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钱肃乐说道:“从内帑调拨一批银子,筹措一批烈酒,移送到朝鲜前线去。

  朝鲜这个地界,冷起来,甚至比辽东还要冷,奋战在前线战场的健儿,需要些烈酒来取暖和舒缓心神。”

  “臣遵旨。”

首节上一节390/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