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72节

  “……”

  本在心里思索,等此战结束后,该如何处置袁崇焕的崇祯皇帝,当听到李邦华的声音,尤其是所讲内容后,眉头微蹙的转过身来。

  “来的还真是时候啊。”

  沉吟片刻后,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瞅着眉宇间生出些许忧色的李邦华,说道:“李卿,你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

  军机处前指这边,又是怎么想这件事情的?”

  “臣……”

  李邦华一时踌躇,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袁崇焕到这个时候,还只是遣派麾下大将过来,自己却跑到迁安城方面,李邦华真是搞不明白,袁崇焕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袁崇焕现在去了什么地方?”

  见李邦华不言,崇祯皇帝接着又道:“莫不是领着麾下兵马,跑到迁安城驻守了吧?”

  “是的。”

  李邦华微微欠身道:“祖大寿、何可纲他们说,袁崇焕心忧……”

  “行了,这冠冕堂皇的话,就别讲出来了。”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袁崇焕还真够可以的,真把朕当三岁小孩了吗?”

  “……”

  李邦华的心里一紧,通过崇祯皇帝所讲之言,他已经深深感受到,天子对袁崇焕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既然祖大寿他们来了,那朕也不能不表示一下。”

  崇祯皇帝皱着眉,看向神情不定的李邦华,说道:“李卿,辛苦你跑一趟,代表朕安抚一下他们,至于这自以为是的袁崇焕,等这一战结束了,朕自有定夺,在此期间朕不希望军中有任何风声。”

  “臣领旨。”

  李邦华当即应道,随后便转身朝堂外走去,不过其心里也算明白,这次袁崇焕算是在劫难逃了。

  能刚愎自用、冥顽不灵到这种程度,还用这种卑劣的方式试探,这摆明就是没端正自己的位置,想一而再、再而三的哄骗天子,甚至是想用大势,来挟迫天子,这些对天子来讲都是绝不能忍受的。

  先前出于对整体战局的考虑,临阵换将、杀将,会导致突发状况发生,现在他袁崇焕连这点都看不清楚,那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袁崇焕啊袁崇焕,你太自以为是了,把自己看的太聪明了,把其他人都当成傻子了啊。”

  看着匆匆离去的李邦华,垂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嘴上囔囔道:“这朕要是不那你开刀,就算赶走了进犯的建虏,那朝中的大臣们,都觉得朕依旧是先前那个天子,你可真真是可笑至极啊。”

  身为大明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但很多时候他也要在游戏规则内行事,不然被大明文官群体,所掌控着的舆论,都足以毁掉自己的很多根基。

  为什么明末时期的几位皇帝,不能像太祖高皇帝、成祖皇帝他们那般,想怎么搞文官群体,就怎么搞文官群体呢?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那时候的文官群体,并未完全掌握舆论权,借着圣贤、祖制之名,在他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内,可以放心的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想到此战结束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还有很多皇权与臣权之争等着自己,崇祯皇帝感慨道:“任重道远啊,自己这个大明最大的地主,想要跟众多地主斗争,还是有着无数双手,在暗处掣肘着自己啊。”

  幅员辽阔的大明,所存在的问题,所积攒的矛盾与隐患,远比盘踞一隅的建虏,所要多得多的多。

  放眼看去,整个大明治下,到处都是造反派,他这个大明皇帝,想要在上下摆烂的大明,解决这些问题和隐患,还要妥善处理好安定秩序,叫大明能在多灾多难的小冰河时期下,出一条新路,这真真是史诗级难度啊。

  不过就算是再难,崇祯皇帝也没有别的选择,这是他必须要跨过的关卡,必须要平的路!

第131章 风起(1)

  “张参赞,这份下发的公函,措辞有些问题,要修改一下,我已经圈起来了,你再誊抄一份,然后派人发往蓟州方面。”

  “陈参赞,三位军机大臣所商讨的部署,你这些地方都没领会透彻,不应该这样陈述的……”

  在军机处前指的公事房,茅元仪忙的那叫一脚不离地,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每一份从这里发出的公函,都要在他这里过审一遍,并非是他鸡蛋里挑骨头,实则是军机处前指总揽军机要务,有些时候一字之差,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作为崇祯皇帝特设的军机处,像孙承宗、王洽、李邦华这些军机大臣,有他们需要负责分管的差事,而茅元仪、陈延生这帮军机参赞,则需要负责的领域就更多了,往往崇祯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办法与部署。

  在公事房外值守的府军前卫,嗯,就是以张世泽为首的那帮勋戚子弟,为了能多多历练他们,从中挑选出值得培养的苗子,崇祯皇帝是一刻都没叫他们闲着。

  自随驾出征的这段时间,处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崇祯皇帝一直都在有意识的调教他们,以改变这帮勋戚子弟,先前那种不着调的性情。

  大明不需要纨绔子弟,需要能堪重用的勋戚子弟。

  这也使得府军前卫的这帮勋戚子弟,不是被狠狠地操练,就是到战场上挖坑,要么就是收敛战死将士的尸首……

  刚跟着从神京赶赴前线的时候,张世泽这帮勋戚子弟,那见天就是叫苦连天的,想当初他们在神京哪儿遭过这罪啊,一个个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

  可随着经历的多了,见到的多了,那一个个不再抱怨了,甚至变得沉默了,对于这些个变化,崇祯皇帝全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什么。

  不过张世泽这帮勋戚子弟,距离崇祯皇帝所想要的标准,还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唯有能通过考验的,日后才有机会得到相应的重用。

  在公事房外站了快一天的张世泽等人,听着堂内各种声音就没断过,别看他们一个个表面没啥变化,可心里却都感慨万千。

  跟他们这种身体上的疲惫不同,在军机处前指的那帮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精神上的疲惫,且背负着极重的压力。

  “孙卿,你觉得现在那帮勋戚子弟,怎么样?”坐在椅子上的崇祯皇帝,看着正襟危坐的孙承宗,神情淡然的说道。

  “变化很大。”孙承宗微微欠身道:“若是能好好调教一番,日后必然能成为我大明的栋梁之才。”

  “嗯。”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朕准备从这批勋戚子弟中,好好挑选一些有能力,对大明忠诚的苗子。

  不管是嫡出也好,或者庶出也罢,等这一战结束后,那些被朕选中的人,会集中到西苑接受全封闭的进修。

  以后这特设的京卫都督府,还有京营那边,他们都将会补充进去,到时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军官。”

  天子这是想用这帮勋戚子弟,来逐步替换掉现有那些没能耐,却占着位置的勋戚啊,可是这并不容易啊。

  孙承宗心里生出感慨,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算是看明白当今天子的种种手段,只怕结束跟进犯大明的建虏一战后,这大明朝野间将会出现不小的变动啊。

  “行了,暂且不聊这些了。”

  崇祯皇帝敲击着书案,神情淡然的说道:“孙卿,不知你对被袁崇焕擅杀的毛文龙,有什么看法?”

  天子这是何意?

  怎么突然之间,聊起来毛文龙了?

  难道跟快要赶赴前线的东江兵有关联吗?

  孙承宗眉头微蹙,心里暗暗思量起来,原本他以为天子召他过来,是想聊聊后续要展开的战事,亦或者令人猜不透的袁崇焕,但崇祯皇帝突然提起毛文龙,这还是叫孙承宗有些始料不及。

  “臣觉得毛文龙此人,有才,洞察战局的能力很强,敢于向建虏言战,在他统领东江军期间,对建虏窃据的辽南,一直保持着极强的威胁,牵制住不少建虏兵马。”孙承宗收敛心神,边思索边讲道:“不过此人江湖气过重,性情桀骜,为人略显傲慢,听不进去旁人的劝说,做事喜欢独断……”

  评价的还算客观,没有掺杂个人恩怨在里面。

  听着孙承宗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毛文龙这个人,正如孙承宗所评价的那般,算是好与坏并存的一名武夫吧,不过就大明在辽东的布局,若毛文龙不死的话,那建虏绝不可能集结麾下精锐,不再担心辽南侧翼安危,敢于向大明发动一场场侵略。

  崇祯皇帝接着又询问道:“那孙卿觉得刘兴祚这个人怎样?”

  “臣……”

  提及这刘兴祚,孙承宗一时间有些踌躇了,他还真不太好说些什么,关于刘兴祚,他了解更多的是其在建虏效命期间,所在八旗内的地位。

  那时的刘兴祚,还叫刘爱塔,是努尔哈赤最为倚重的将领,哪怕是天启年间,刘兴祚谋划反正归明一事,最后被小人告密暴露,其弟刘兴仁,连同告密者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但最后还是为了笼络刘爱塔,努尔哈赤竟以姻婿待之。

  “朕就直说吧。”

  见孙承宗踌躇不言,崇祯皇帝说道:“这次建虏进犯我大明,给朕不小的警醒,皮岛这个地方很重要,是牵制建虏的一处要地。

  先前朕对此地不是很重视,认为其不过是块弹丸小地,即便驻守兵马,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但是现在想想,朕发现自己先前的想法是错的,皮岛若是用得好,不仅能牵制住大批建虏,还能迟缓建虏对外扩张之势。

  所以等此战结束后,朕准备将毛文龙的旧部,包括他收的那帮义子义孙,全都抽调到京城这边,并遣派一些精锐之师,以刘兴祚为东江镇总兵官,重新打造威胁辽南的战略要地。”

第132章 风起(2)

  辽东,这对现阶段的大明来讲,是不管怎样都绕不开的雷区,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雷区。

  表面上来看,这是身为上国天朝兼大哥的大明朝,要平定昔日奴才兼小弟反叛的一场战事,想跟主子兼大哥一起称兄道弟,这不是道反天罡吗?!

  然在实际的平叛过程中,渐渐掺杂的人多了,势力多了,那相对应的利益也就多了,数以千万两计的钱粮、各类军需,源源不断的运往辽东,有多少是真用到平叛上,这就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孙承宗眉头微挑,欠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是想继续贯彻步步为营的策略,并增强侧翼钳制建奴的底蕴,来逐步收复被建虏窃据的辽东失地?”

  这次建虏绕道辽前,进犯大明关内,尽管过程凶险了些,但当前大局已被大明掌控,不过袁崇焕这个辽东督师,想保住他的位置,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在孙承宗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辽东,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解决肆虐辽东的建虏,替大明解决心腹之患。

  “不,孙卿说的不准确。”

  崇祯皇帝敲击着书案,神情淡然道:“朕不打算搞什么五年平辽,或者八年平辽的蠢事了,再这么搞下去,大明必将亡于此!”

  孙承宗脸色微变,忙站起身来拱手作揖,他怎么都没想到,天子会讲出这等惊世骇俗之言,这叫他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孙卿啊,你也无需这般震惊。”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缓步向前走着,说道:“经过这次建虏进犯一事,朕看清楚辽前的本质了,在辽东,在朝堂,藏着一帮隐秘的硕鼠啊。

  他们表面上是大明的臣子,嘴上讲着忠君、为了社稷的话,可背地里干的勾当,却是他娘的用辽东在放大明的血啊。

  朕先前就想不明白这些,不过现在却想明白了,朝廷每年调拨数以百万计的钱粮,还有军械、甲具、火器、火炮等各类军需,从天启朝到现在,前前后后花费的银子,都有数千万两了吧。

  可是这些年呢,大明在辽前那边,失地没收复多少,可封出去的官却大把,而建虏却越打越强,孙卿,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

  孙承宗的额头生出细汗,虽说现在天气很冷,但听完崇祯皇帝所讲这些,他却觉得自己后背被汗水浸湿了。

  其实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他是知道一些情况的,这些年朝廷调拨的钱粮也好,各类军需也罢,真正用到平叛上的很少。

  另外在天启年间,因辽前战事危急,奉旨援辽的客军也不少,可真正落得好下场的,却没有几个,多数都在辽东战场上,遭受建虏的致命打击。

  “袁崇焕这个人,朕不打算再用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看着保持姿势的孙承宗,神情淡然的说道:“他不好,把朕当成了傻子。

  觉得用几句话哄骗,再加上朝中大臣的帮衬,就能叫朕一直信任他,相信他那套五年平辽的说辞。

  被他吹嘘说大明怎样怎样强,建虏怎样怎样弱,可实际上呢,在朕相信他,一定能为国朝分忧,替朕分忧之际,建虏打到我大明的家门口,还打进来了,这可真是够讽刺的啊。

  所以朕不打算拿着大明的元气,去继续填补辽前这个大窟窿了,没有意义,家贼硕鼠太多了,朕就算是搬一座金山银山,也满足不了这帮家贼硕鼠的胃口啊!”

  受党争的影响,从万历朝就存在的吏治腐败,到了崇祯朝,那更是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辽饷,本意是想解决建虏反叛,还大明朗朗乾坤,可在上下其手的氛围下,不知有多少贪官污吏,将其当成敛财的工具。

  “陛下,我大明不能放松,对建虏的压制啊。”孙承宗双手微颤,作揖道:“倘若这般放纵建虏,在辽东之地发展下去,只怕……”

  “放松?这肯定是不能的。”

  崇祯皇帝神情冷厉,伸手搀扶起孙承宗,说道:“朕要用毛文龙先前那一套,搅得建虏在辽南不得安生。

  知道朕为何要重用刘兴祚吗?

  因为他更懂建虏,知晓建虏内的所有情况,朕要以东江镇为前出要地,乘船渡海袭扰辽南,今天杀十个建虏,明天斩百个建虏,将辽南变成建虏的梦魇之地。

  另外像登莱之地,包括觉华岛,都能成为前出辽南的要地。

  朕所想的平辽方针,就是放弃斥重金打造防线,辽西行守土有责,给朕确保现有疆域不丢,敢丢那就按大明法纪来办,该杀就杀,该罢免就罢免,朕要围绕辽南沿海之地,一点点放建虏的血。

  此次建虏进犯关内,我大明采取的也是步步为营,多挖宽沟,阻碍建虏骑兵形成机动冲杀之势,这在辽前是不是能推行开来?

  在辽西,围绕先前斥重金所打造的防线,给朕多挖宽沟,形成坑道防线,一条不够那就两条,两条不够那就四条。

  既然打仗不行,那领着麾下将士挖沟掘土总会吧?”

  “……”

  孙承宗嘴巴微张,难以置信的看向崇祯皇帝,显然他从没有想到当今天子,竟然想以发展水师力量,将整个辽南变成战场,来一点点消耗建虏的元气。

首节上一节72/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