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直手中握着韩成赵用送来的信件,沉默不言,走出屋外,抬头望着天,所有人都随着他蜂拥而出。
对于洛直的状态,他们实在是很担心,齐国大将高声道:“洛侯!
这是最危急的时刻,邦周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天下都系在您的身上,还请您振作!”
忽然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狂风,将衣袍吹的猎猎作响,洛直将竹简用力掰开,伸手一扬,便被那风直接卷起。
“洛侯,天下倾颓!”
“洛侯,王室覆亡在即。”
“洛侯,晋是姬姓宗国,您难道要见死不救吗?”
“洛侯,汉阳诸姬全部亡于楚国之手,难道您不为宗亲复仇吗?”
“洛侯,寡人真的错了,以后定会改正,还请您出兵援助。”
“洛侯,您是素王的子孙,难道能舍弃邦周吗?”
“洛侯,您……”
洛直微微闭目,脑海之中纷乱不休,无数活着的人,死去的人纷纷围在他的耳边呼唤着,“洛侯”之声不绝于耳。
所有的人都身着华贵的凤鸟之服,洛直看不清他们的脸,只能见到一重重的枷锁从他们的期盼之中出现,然后加在洛氏的身上。
【家族声望:
①王室:尊敬;②王族:尊敬;③诸侯:尊敬;④军队:尊敬;⑤国人:尊敬。】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洛氏的声望高到这样的地步,王室希望洛氏能够收拾纷乱的天下,盟友希望洛氏能够再次带领他们获得胜利,庶人希望洛氏能够让天下重新安定下来。
却没有人想过,洛氏,是人不是神!
洛直已经下定了决心。
……
愍公貌类其先,而才不堪。
即位以来,国家不安,列国生隙而不能止,诸夏征伐而不能制,以致苍生泣血,昊天垂泪,四海之间,伏尸千万,六合之内,血流漂橹。
洛氏庸主,一人而已。《史记洛世家》
关于人物降智的讨论其实可以结束的,因为我写的至少还是有逻辑,但是现实中呢?
《南明史》读过吧,那玩意看的人脑溢血,南宋都快要被元朝退下海了,还在那搞内斗。
就说真实的春秋战国,秦朝能统一,不就是因为六国昏君一代接着一代,各种降智窒息的操作。
我研究了大部分的统一战争,基本上都是上层脑子有坑,我这书里已经给他们长脑子了。
要不然根本没法打。
(本章完)
来源:https://www.69shu.com/txt/45174/30756174下一章第一百零六章:天,落下了雪
第一百零六章:天,落下了雪
天子姬摆彻底成为了吉祥物,所有人都团结在洛直的周围。
“诸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战争。”
洛直朗声道:“诸夏列国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人口翻了一倍还不止。
当年齐国成为霸主,兵力不过十几万,是天下唯一的万乘之国。
但是现在呢?
万乘之国不知凡几。
楚国五十万兵,秦国三十万兵,赵魏韩三十多万兵,齐国三十多万,洛国二十多万,吴国二十万,两百万人的厮杀,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没人知道。”
听着这一长串的数字,不少人甚至就已经感觉到了窒息。
“吴楚之战,共四十万人,吴国收刮宋国粮草、甲胄、武器,再加上些许的援助,足以应付。”
吴楚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争夺战略要点,防止楚国从徐淮之地攻击中原联军的侧翼。
洛直指着堪舆图道:“秦国、晋国三卿的对峙,秦魏共四十万人,楚国还有十万人在王畿之南,韩赵目前仅仅只有二十五万人。
晋国混乱,还有很多兵力握在中小卿族手中。
通告韩赵,孤会派出二十万齐洛大军支援,同时让他们将封土之中的青壮和散落在晋国之中的兵力全部抽调出来,不要让魏氏的实力继续壮大。”
随着双方的增兵,这里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战场,围绕着王畿、晋国的战争,超过百万的军队在这里争夺险要的山川关隘。
“若是韩赵能在战场之上立下大功,攻破秦魏,孤便为他们向天子请封侯爵,让他们彻底化家为国。”
众人闻言皆是一凛,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要为瓜分公室的卿族分封,但转念一想,为了保住邦周王命,这已经是最后的办法。
若是将韩赵推向秦魏,除非素王临凡,否则在座之人直接束手就擒即可。
眼见众人意志消沉,洛直朗声道:“诸位!
素王的神灵在天上,邦周的天命还未终结,自有昊天护佑。
昔年宣公在时,四夷进犯诸夏,天命危若累卵。
难道现在还能比当初更加危险吗?”
……
邦周洛邑王畿,这里是目前冲突的中心,上百万的大军围绕在洛邑数百里的周围,冲天的血腥煞气让鸟兽花虫都不敢吱声。
由于从来没有经历过参战人数如此之多的战争,战争的双方都很是谨慎,但是很快双方就开始改进当前的战争模式。
战争的烈度瞬间上升了一个档次,换句话说就是伤亡的人数开始激增。
战争完全变成了兑子的游戏,甚至战术层面的胜利,在这种大会战之中,都是徒劳无功的。
哪怕是奇袭截断了一条粮道,但是粮道本就是四通八达,没人会将粮草存放在一处。
洛直本身并不是什么猛将,他接收着四方传来的消息,其中大部分都是伤亡和粮草的匮乏。
洛直从中看出了更深的忧虑,“举国青壮都聚集在这里,国中的农时是定然要耽误的。
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没人敢将战争停下。”
这就是现在最恐怖的事情,双方都想着要将对方击败,然后在对方的尸体之上吃的脑满肠肥,这样形容实际上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场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失败的一方定然是油尽灯枯,胜利者根本就吃不到什么好处。
洛直忍不住回想起姑太祖母对他说的,“列国之间的战争是因为互相之间有不可弥合的矛盾,所以才会血战。
血战之时,若是其中一方直接失败,那万事皆休。
但若是陷入不断地混乱和僵持之中,就会走向另外一个结局双方流尽最后一滴血,两败俱伤!
军事上的胜利永远不能弥补国中民生的艰辛,君主的宏图大业也无法让国人永远流血,那些支撑国家的低级贵族和国人厌恶战争,战争就会失败。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可以尝试着拖下去,洛国公室行王道七百年,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洛直望着手中那一个个血淋淋的数字,其实有很多的洛国子民,这些儿郎志气高昂的来到战场之上,说要报答公室大恩。
洛直曾经亲眼看着一个治疗不及,将要死去的洛国儿郎竟然还能笑着说:“某自幼便受公室大恩,今日以命相还,九天之上的素王定会称赞某的忠义。”
当他颂唱着颂圣诗死去的时候,洛直就明白了姑太祖母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是为什么了,行王道的君主,怎么可能用子民的血作为耗材去铺平自己的大道呢?
“咚咚咚。”
这是身着重甲的士卒才会发出的声音,洛直抬起头望去,是自己的弟弟洛又,英武的面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现在脸上满是悲戚之色,洛直当即就是心中一咯噔。
洛又不顾殿中的其他人,直接走进跪在洛直面前,痛哭道:“兄长,又对不起您,次儿死了,死在了秦人手中。”
整个殿中忙碌的众人瞬间僵直在原地,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互相望着。
洛次,洛国太子。
无数的洛国公族和国人在战场之上流血,洛直的儿子自然不能苟坐于昭城之中。
洛直手抖了一下,眼中湿润起来,他又望向手中的伤亡名单,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儿子,那个俊美的少年郎,他在冲着自己笑着。
他强自忍住悲痛的心情说道:“洛国有很多的贵族和国人都在这一次的战争之中逝去,阿弟,这是抚恤名单,这件事交予你去做吧。”
洛又重重跪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殿中众人纷纷跪伏在地,洛直站起身,身影有些沉重的走出大殿。
洛国太子战死沙场很快就传遍了列国,楚王和项程沉默了很久,过了许久,项程悠悠道:“王上,项氏会陪您走到最后,会侍奉着往后的楚王,直到楚人天命的到来。”
秦人没想到自己竟然亲手格杀了洛国的太子,这让秦伯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虽然想着打击洛国,但是公然杀死洛国嫡系,甚至洛国太子这种事,他还没有想做。
洛国很多士卒则纷纷痛哭泣声,洛国公室特殊的制度,让每一个公室子弟的威望都不低,士卒之中很多甚至是曾经亲手受到洛次恩惠的公族子弟。
无数人就是想要报答洛直和洛次的恩情,才踊跃参军,却没想到那样的贵人,竟然先他们一步而走。
姬昭沉默地望着英灵殿之中新增添的一具雕像,这是进入英灵殿年龄最小的一位,正是洛次,他的雕像底座上是无数挥舞着武器的人影。
“灵均对你父亲的评价真的没错,天命神器该用还是要用的,看着们悲愤至此,吾于心不忍。”
姬昭负手走出英灵殿,望着天边的黑云,消散了一丝,“果然是这样,洛氏一切尊贵的最初,是因为我的血脉,武王赐予的,血裔的贵族,便以碧血还。
但这不是正确的时间,邦周的天命还在。”
洛次的死亡让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紧张起来,尤其是洛国的士卒仿佛吃了药一般,士气愈发旺盛起来。
时间就这样过去,一年,两年,三年。
双方仿佛是打累了,这些年,楚国曾经大破吴国,但是紧接着就被洛齐的军队推了回去,除了双方各自留下无数的尸体之外,并没有丝毫的进展。
正面战场就实在是太可怕了,三年的时间,超过三十万人死在这里!
在没有分出胜负之时,这个死亡数字是极其惊人的,这可是正面的厮杀而死去的人。
到了第四年的时候,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战场之上死的人已经不算什么,三年的血拼,没有一刻停息的战争,列国都快要撑不住了。
韩赵二氏族,为了坚定他们战争下去的心,洛直将韩成、赵用册封为诸侯。
但是在列国之中,韩国本就是最为弱小的一方,随着列国的军备全部吃紧,想要援助韩国也是有心无力。
齐国和洛国虽然富庶,但是撑着吴国已经颇为不易,齐国甚至还是靠着燕国防御北方,才能倾国来战。
这种情况之下,韩国不出预料的成为了秦魏楚三国的突破口,若不是赵洛两国救援及时,恐怕这位新受封的韩侯就要直接被俘虏了。
但韩国被突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对峙的大战,一旦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溃败,就会造成连锁的反应。
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无比残酷的战争进行了四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谁又能接受呢?
韩国的败退就像是一架维持着平衡的天平,突然被抽走一枚小小的砝码,虽然微小,但平衡却不可逆转的向着另外一个方向倒去。
秦楚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开始彻底疯狂,早已例行公事的战场之上,再次被纷飞的鲜血,四溅的肉泥所覆盖。
无数的残肢断臂,直接被砍下的头颅,从瞳孔之中插入的箭矢,无数的尸体倒在荒野之中。
秦楚在进军,齐洛试图弥补韩国造成的缺口,给韩国军队整军的时间,但是另外的方向楚国立刻开始猛攻。
吴国方向,一旦齐洛停下援助,立刻就会被楚国压迫。
当齐国和赵国的军队被合围,赵国死伤近半,齐国伤亡大半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大势已去了。
楚国的军队再一次的击溃了吴军,吴军和齐军还有洛国的军队从郑国向着王畿撤退。